缩略图

网络安全等级保护体系下的风险评估与管理

作者

胡竣涵

天津顺时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已成为社会运行和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然而网络安全威胁也随之不断升级,给个人、企业乃至国家的信息安全带来了严峻挑战。网络安全等级保护体系作为我国网络安全保障的基本制度,通过对不同等级的网络和信息系统实施差异化保护,为网络安全构建了一道重要防线。在这一体系下,风险评估与管理扮演着关键角色,它能够及时发现网络系统中存在的安全隐患,为制定有效的防护策略提供依据,从而确保等级保护体系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因此,深入研究网络安全等级保护体系下的风险评估与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风险评估与管理在网络安全等级保护体系中的重要性

(一)为等级保护的实施提供依据

网络安全等级保护体系根据网络和信息系统的重要程度、业务特点等因素划分了不同的安全等级,不同等级对应着不同的安全防护要求。风险评估能够全面识别网络系统面临的威胁、存在的脆弱性以及可能造成的影响,从而确定网络系统的安全风险等级。这一等级划分结果与等级保护体系中的安全等级相呼应,为针对性地制定和实施保护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确保保护资源得到合理配置,重点保护关键信息系统。

(二)保障等级保护体系的动态适应性

网络环境具有动态变化的特点,新的安全威胁不断涌现,网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也在持续调整。风险评估与管理能够定期或不定期地对网络安全状况进行监测和分析,及时发现等级保护体系中不适应新情况的部分。通过对风险的重新评估和管理策略的调整,使等级保护体系能够动态适应网络环境的变化,始终保持有效的防护能力。

(三)提升整体网络安全防护水平

风险评估与管理在网络安全领域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局限于对单个网络系统的安全风险进行评估,更是从宏观的角度全面考量整个网络安全状况。在等级保护体系框架内,通过针对不同安全等级的网络系统进行风险评估与管理,我们能够识别出网络安全体系中的薄弱环节和潜在风险点。这样的做法有助于我们采取一系列综合性的改进措施,强化网络安全防护能力。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实现网络安全防护的协同效应,即各部分网络安全措施相互支持、相互增强,从而提升整体网络安全防护水平。这种全面提升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应对日益复杂的网络安全挑战,确保信息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为我国网络安全建设提供坚实保障。

二、网络安全等级保护体系下风险评估与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风险评估方法不够科学规范

目前,部分组织和机构在进行风险评估时,缺乏统一、科学的评估方法和标准。评估过程中往往依赖评估人员的主观经验,导致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不高。不同的评估人员可能对同一网络系统得出差异较大的风险评估结论,这不仅影响了风险评估的严肃性,也给后续的风险管理工作带来了困难,难以确保风险管理措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风险管理与等级保护要求结合不紧密

一些组织在开展风险管理工作时,没有充分结合网络安全等级保护体系的具体要求。风险管理措施的制定和实施往往脱离了不同安全等级的防护标准,导致风险管理工作与等级保护体系脱节。例如,对于高等级的网络系统,可能没有采取与其安全等级相匹配的严格管理措施;而对于低等级的网络系统,可能过度投入管理资源,造成资源浪费,无法实现等级保护体系下差异化管理的目标。

(三)缺乏持续的风险监测与响应机制

风险评估与管理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对网络安全风险进行实时监测和及时响应。但目前许多组织在完成一次风险评估和制定相应管理措施后,就忽视了后续的风险监测工作。当新的安全威胁出现或网络系统发生变化时,不能及时发现新的风险,也无法快速启动响应机制进行处理,导致风险不断积累,可能引发严重的网络安全事件,使等级保护体系的防护效果大打折扣。

三、网络安全等级保护体系下风险评估与管理的优化路径

(一)规范风险评估方法与流程

建立统一、科学的风险评估方法和标准体系是提升风险评估质量的关键。相关部门应制定详细的风险评估指南,明确评估的指标、流程和方法,确保评估工作有章可循。同时,加强对评估人员的培训,提高其专业素养和评估能力,减少主观因素对评估结果的影响。在评估过程中,应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提高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和科学性,为风险管理提供可靠的依据。

(二)加强风险管理与等级保护要求的融合

在风险管理实践中,组织必须将网络安全等级保护体系的要求融入风险管理的每一个环节。针对不同安全等级的网络系统,组织需依据其特点和相应的防护标准,量身定制差异化的风险管理策略。对于属于高安全等级的网络系统,组织应实施更为严格的风险控制措施,强化安全防护体系,确保关键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而对于低安全等级的网络系统,则在满足基本安全要求的基础上,合理规划和配置管理资源,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同时保证网络安全。通过将风险管理与等级保护体系紧密结合,组织不仅能够提高风险管理的效果,还能充分利用等级保护体系提供的框架和指导,从而确保网络安全防护措施与网络系统的重要性和风险等级相匹配,最大限度地发挥等级保护体系的作用,保障网络环境的安全稳定。

(三)建立健全持续的风险监测与响应机制

为了确保风险评估与管理的有效性,组织必须构建一个持续的风险监测与响应机制。这一机制的核心在于部署先进的监测工具和技术,以实现对网络系统运行状态和安全事件的实时监控。通过这种连续的监控,组织能够及时发现潜在的安全风险,并采取预防措施,避免风险演变成实际的威胁。同时,建立健全的风险响应预案至关重要。预案中应明确响应流程和各方的责任分工,确保在风险被发现时,能够迅速启动响应机制。这种快速反应能力可以采取针对性的应对措施,最大程度地减少风险带来的损失。此外,定期对风险监测与响应机制进行评估和优化是不可或缺的。随着网络环境的变化和新威胁的出现,组织需要不断调整和升级其风险监测与响应策略,确保机制能够适应新的挑战,保持其有效性和前瞻性。通过这种持续的改进,组织能够更好地维护网络安全,保障业务连续性和数据完整性。

结束语

网络安全等级保护体系下的风险评估与管理是保障网络安全的关键环节,对维护网络秩序和信息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在风险评估方法、风险管理与等级保护要求的结合以及持续监测响应机制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通过规范评估方法、加强两者融合以及建立健全监测响应机制等优化路径加以解决。只有不断完善风险评估与管理工作,才能使网络安全等级保护体系更好地发挥作用,有效应对日益复杂的网络安全威胁,为网络空间的安全稳定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 原宗泽 . 电视播出系统网络安全等级保护体系的关键技术与应用分析 [J]. 电视技术 , 2025, 49 (05): 189- 191.

[2] 刘举彬 , 来宝友 . 网络安全等级保护测评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J].网络安全和信息化 , 2024, (09): 151- 153.

[3] 傅玮 , 张克晖 . 基于等级保护 2.0 标准的网络安全保障体系研究[J]. 今日科技 , 2024, (06): 66- 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