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黄炎培“ 校厂合一” 思想的现场工程师产教融合机制构建研究

作者

杨彧 周玲庆

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 江西南昌 330095

引言

黄炎培“大职业教育主义”思想中蕴含的“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理念,为破解现代职业教育产教“两张皮”困境提供历史智慧。在智能制造时代背景下,现场工程师培养面临技术迭代加速、岗位复合度提升等新挑战。传统校企合作模式因利益分配失衡、知识流动阻滞、文化认同缺失等问题,难以形成持续发展动力。本研究创新提出“校厂共生体”理念,通过构建生态化运行机制,实现教育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的结构性匹配,为培养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提供理论支撑。

1. 职业教育生态系统的结构性矛盾分析

1.1 利益主体博弈失衡

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里利益主体目标差异与制度障碍形成深层矛盾,教育部门把校企合作规模与合作企业数量等指标纳入政绩考核的体系中,导致职业院校为达成指标盲目去追求合作数量,放弃了质量把控,企业作为经济相关活动主体,其核心需求是借助合作削减人力成本、获取技术创新方面的资源,但在当下所采用的合作模式里,企业得承担起设备投入、师资派遣出去、学生安全维护等显性成本,收益方面却仅局限于短期用工便利或是政府补贴,成本与收益的比例显著失调,对于中小微企业而言,这种失衡格外显著,这类企业抗御风险能力欠佳,更倾向去选择马上能派上用场的人才,而非投入资源参与培育。

1.2 知识生产机制断裂

职业教育知识的生产体系跟产业需求之间,存在一种结构性断层现象,院校知识生产依照“学科-专业-课程”这般线性逻辑,强化知识的系统逻辑性与完整圆满,企业知识创新受“问题-解决方案-技术迭代”牵引,关注知识的实用性及当下时效性。这种差别引发院校培养方案跟岗位能力需求产生“时间延迟差”,智能制造领域技术标准每一年半更新一回,职业院校专业课程修订周期大多为 3~5 年,跟不上技术快速更迭步伐,技术知识实施转移的时段里,院校教师欠缺企业实践经历,无法把抽象理论转变为生产场景里的实际操作,企业技师掌握的是实际操作能力,然而缺乏授课能力,造成“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徒具形式。

1.3 文化认同困境

职业教育文化生态下,学术文化跟产业文化的冲突,制约着二者融合的深度水平,职业院校受传统教育体制左右,衍生出“偏向理论、冷落实践,聚焦个体、忽视团队,遵循标准、抑制创新”的学术文化,企业生产文化秉持“效率优先、结果为导向、合作促创新”理念,二者在价值目标、行为规范等方面显示出显著的不一致。这般文化上的隔阂造成校企合作只停留在技术水平,无法达成价值观领域的深度聚合,涉及工匠精神培育相关事宜,院校缺乏对产业文化核心要素的提炼及转化,往往把工匠精神压缩为技能操作规范要求,却遗漏了其背后对职业尊严、技术伦理的坚守,学生职业认同感的薄弱,归因于培养阶段产业文化渗透不够,实习实训里较多留意技能操作,缺少对企业文化、行业精神的体悟与内化。

2. 依托黄炎培“ 校厂合一” 理念的现场工程师产教融合机制搭建略

2.1 利益共生机制设计

组建“成本分摊-收益分享”动态稳定架构,目的是恰当分配产教融合中政府、行业、企业、院校四方的成本与收益,采用四方一同承担风险的机制,消除各方忧惧,提升合作稳固性,技术技能积分银行制度可消除企业培训与院校学分的隔阂,使企业培训投入获得院校的肯定,推动企业深度投身。产教融合数字孪生平台把数据转化成资产,造就长期化收益,就如借助数据分析、预测为企业提供决策上的支持并收费,知识产权共享池可明确各方在技术成果转化这一过程中的权益划分,提升收益分配合理性,让合作各方均获得合乎情理的回报,促成利益捆绑体,保障产教融合得以长期稳定前行[1]。

2.2 知识流动机制创新

“双导师”协同创新团队把企业导师实践经验跟院校导师理论知识结合起来,以 PDCA 循环为依托不断完善知识共创环节,实现岗位能力图谱与课程标准动态对接的系统,可精确达成企业岗位需求与院校教学内容的匹配,使知识传授精准聚焦,虚拟仿真实训基地缔造沉浸式的学习空间,协助学生直观领会知识内涵。行业技术标准转化平台搭建起“企业需求—院校研发—标准产出”的闭合回路,院校按照企业需求展开研发操作,把所得成果转化为行业统一标准,带动知识从院校往企业流动,实现知识高效转变与施用,提升人才造就水平与企业竞争效能。

2.3 文化融合机制培育

产业文化教育馆采用场景化设计呈现产业文化风采,推动学生在潜移默化之际得到陶冶,现代学徒制下“双身份”的管理举措,让学生拥有既是学生又是企业员工的身份,增进对职业的认同感,企业导师荣誉制度为优秀企业导师赋予表扬与奖励,推动其更顺畅地传承企业文化底蕴 [2]。职业文化数字资源库对线上线下资源做整合,铺就全方面文化传播脉络,突破时间跟空间的束缚,使学生于任何时空领略职业文化精髓,经由这些措施达成,实现产业文化与院校文化的深度契合,造就学生具备契合企业要求的职业素养及价值体系。

2.4 动态适配机制构建

产业需求预测模型借助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剖析产业发展走向,为人才培养路径提供智能指引,助力院校及时革新专业设置及教学内容,弹性学制管理系统贴合学生个性化需要,学生可依照自身情况去抉择学习进度和课程的组合形式,学分银行、资格证书互认体系打通不同学习成果的衔接通道,促进终身学习的达成,产教融合质量监测平台对数据开展实时收集与分析,构建动态反馈及调整机制,院校和企业可凭借反馈迅速改良合作模式和人才培养方案,保证产教融合始终跟产业需求紧密匹配。

2.5 数字赋能机制创新

产教融合大数据中心把各方数据予以整合,实现供需数据当下对接,为院校跟企业提供精准情报,依靠 AI 的岗位能力分析系统分析巨量岗位数据,精准审定培养规格,赋予人才培养更强的针对性,虚拟教研室打破地域的束缚,支撑跨地域协同的教研实施,促进院校彼此、院校跟企业之间的交流互动,数字孪生实训平台进行真实生产环境的仿真模拟,对企业参与成本进行削减,同时为学生搭建安全、高效的实训条件架构,区块链技术认证体系实现技能评价的公正性与可靠保障,增进技能证书的价值分量,为学生职业进步提供稳固后盾。

结论

综上所述,“校厂共生体”理念突破传统校企合作模式的线性思维,通过构建生态化运行机制,实现教育要素与产业要素的深度融合。这种创新模式可提升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的匹配度,增强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未来研究需进一步探索不同产业领域的差异化实现路径,完善生态机制的量化评估体系,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参考文献

[1] 廖忠明 .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现实困境与推进路径——基于黄炎培大职业教育观的视域 [J]. 继续教育研究 , 2025, (08): 39- 43.

[2] 高洋, 张亚飞. 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对现代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启示 [J]. 文教资料 , 2024, (18): 153- 156.

课题项目:教育部职业院校中国特色学徒制教学指导委员会研究课题《工匠精神融入计算机专业类现场工程师技术学院人才培养的实践研究》,编号:ZJZX 051。

第一作者:杨彧,1982年11月,汉族,江西修水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放心: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