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测绘工程中误差分析与控制方法的研究与应用

作者

刘冬 全思达

辽宁宏图创展测绘勘察有限公司 辽宁 沈阳 110170

引言

测绘工程通过运用专业的仪器设备和技术方法,获取地表形态、地理坐标、工程结构等相关数据,为工程设计、施工管理、资源调查等提供基础依据。然而,在实际测绘过程中,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测绘数据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误差。这些误差若不加以控制,可能导致工程设计不合理、施工质量不达标、资源评估失真等严重问题,不仅会造成经济损失,还可能引发安全隐患。

1 测绘工程中数据准确的重要性

① 保障工程建设质量。在工程建设领域,测绘数据是工程设计的基础。例如,在桥梁建设中,桥梁的跨度、高度、桩基位置等参数都依赖于精准的测绘数据。若测绘数据存在误差,可能导致桥梁结构设计不合理,在施工过程中出现构件无法对接、受力不均匀等问题,严重时会引发桥梁坍塌等安全事故。在道路建设中,测绘数据的准确性直接影响道路的坡度、弯道设计等,数据失真可能导致道路排水不畅、行车安全隐患增加等问题。 ② 维护国土资源管理的科学性。国土资源管理涉及土地确权、边界划分、资源勘探等工作,这些工作都离不开准确的测绘数据。地籍测量数据的准确性是保障土地产权清晰、避免土地纠纷的关键;在矿产资源勘探中,精准的测绘数据能够帮助确定资源的分布范围和储量,为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依据,若数据不准确,可能导致资源浪费或过度开采。 ③ 支撑城市规划与管理。城市规划需要以详细的地形地貌、地下管线分布、建筑物位置等测绘数据为基础。准确的测绘数据能够帮助规划人员合理布局城市功能区、优化交通网络、配置公共设施。如果测绘数据存在误差,可能导致规划方案与实际情况不符,出现学校选址不合理、交通拥堵等问题,影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 测绘工程中产生误差的因素

2.1 仪器设备因素

仪器设备是测绘工作的重要工具,其精度和性能直接影响测绘数据的质量。仪器设备的误差主要包括仪器本身的制造误差、校准误差和使用过程中的磨损误差。例如,全站仪的角度测量精度和距离测量精度存在固有误差 ; 水准仪的水准管分划值误差会影响高差测量精度 ;GPS接收机的钟差、相位中心偏差等也会导致测量误差。此外,仪器设备在运输、存放过程中受到震动、碰撞等影响,可能导致精度下降,产生误差。

2.2 人员操作因素

观测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操作技能是影响测绘误差的重要因素。观测人员的视觉分辨率、反应速度、操作规范性等都会对观测结果产生影响。例如,在进行角度测量时,观测人员对中、整平的操作不规范会导致仪器偏心误差 ; 在读取水准尺读数时,观测人员的视线不水平会产生读数误差 ; 在使用 GPS 接收机时,观测人员对观测时间、观测点选择的不合理会影响数据的可靠性。此外,观测人员的责任心不强、工作疲劳等也可能导致操作失误,产生粗差。

2.3 外界环境因素

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会对测绘工作产生显著影响,引发误差。主要的环境因素包括温度、湿度、气压、风力、光照等。温度变化会导致仪器设备的部件热胀冷缩,影响仪器的精度,例如钢尺的长度会随温度变化而改变 ; 湿度较大时,仪器镜头容易起雾,影响观测清晰度 ; 气压变化会影响大气折光系数,从而影响距离测量精度 ; 风力过大时,会导致仪器震动,影响观测的稳定性 ; 强光照射会使观测人员视线受阻,产生读数误差。此外,电磁干扰也会影响 GPS 等电子仪器的信号接收,导致测量误差。

3 测绘工程中误差的控制方法

3.1 优化仪器设备管理

① 合理选型与采购。在测绘工程开始前,应根据工程的精度要求、工作环境等因素,合理选择仪器设备。选择时要综合考虑仪器的精度指标、稳定性、适应性等参数,优先选择经过认证、口碑良好的品牌和型号。例如,对于高精度工程测量,应选用精度等级较高的全站仪和水准仪:在地形复杂地区进行测绘时,应选择轻便、耐用的仪器设备。同时,采购仪器时要严格按照相关标准进行验收,确保仪器的性能符合要求。 ② 定期校准与维护。仪器设备的定期校准是控制系统误差的关键措施。应按照仪器的使用说明书和相关规范,定期将仪器送专业机构进行校准,确保仪器的各项指标在允许误差范围内。例如,全站仪应定期进行角度和距离校准,水准仪应定期进行视准轴与水准管轴的平行性校准。此外,要加强仪器设备的日常维护,做好仪仪器的清洁、防潮、防震等工作,避免仪器因损坏或性能下降产生误差。在每次使用仪器前,应对仪器进行检查和调试,确保仪器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3.2 提升人员专业素养

① 加强培训与教育。定期组织观测人员参加专业培训,提高其对测绘理论、仪器操作、观测规范的掌握程度。培训内容应包括误差来源与控制方法、数据处理技巧等,同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增强观测人员的实践能力。此外,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培养观测人员的责任心和严谨的工作态度,避免因操作失误产生粗差。 ② 规范操作流程。制定详细的观测操作流程,并严格要求观测人员按照流程进行操作。例如,在使用全站仪进行测量时,要规范对中、整平、瞄准、读数等操作步骤;在进行水准测量时,要保证前后视距相等,避免视差影响。同时,要明确各岗位人员的职责,加强相互监督和检查,确保操作的规范性。

3.3 改善观测环境与条件

① 选择适宜的观测时段。根据测绘项目的特点和外界环境的变化规律,选择适宜的观测时段。例如,在进行精密水准测量时,应避开温度变化剧烈的时段,选择在日出后或日落前进行观测,以减少大气折光的影响 ; 在 GPS 测量中,应避开卫星信号受干扰严重的时段,如中午前后电离层活跃期,选择在清晨或傍晚进行观测。 ② 采取有效的环境防护措施。针对不同的环境因素,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例如,在高温或低温环境下测量时,应对仪器进行预热或保温处理,减少温度变化对仪器的影响 ; 在湿度较大的环境中,应使用干燥剂对仪器进行防潮保护 ; 在风力较大时,应采取加固措施稳定仪器,必要时暂停观测 ; 在强光照射下,应使用遮阳伞等工具遮挡阳光,保证观测视线清晰。

3.4 优化观测方案与数据处理

① 合理设计观测方案。在制定观测方案时,应根据工程的精度要求和现场条件,合理布置观测点、确定观测次数和观测路线。例如,在控制测量中,应增加控制点的密度,采用闭合或附合导线形式,以提高测量精度 ; 在变形监测中,应根据变形体的特点和变形速率,确定合适的观测频率和观测周期。 ② 采用先进的数据处理方法。利用计算机技术和专业的数据处理软件,对观测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剔除粗差,减弱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的影响。例如,通过最小二乘法对观测数据进行平差处理,提高数据的精度 ; 利用统计分析方法识别和剔除粗差 ; 采用卡尔曼滤波等方法对动态观测数据进行处理,提高数据的可靠性。此外,要对数据处理结果进行严格的检验,确保处理后的成果符合精度要求。

结语

测绘工程中的误差是影响测绘数据质量的关键因素,其来源复杂,涉及仪器设备、人员操作、外界环境、观测方法等多个方面。通过本文以及能够有效降低测绘误差,提高测绘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在未来的测绘工程中,随着新技术的不断涌现,误差分析与控制方法也需要不断创新和完善,为测绘工程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 张晓伟 . 城市规划设计中 GIS 技术的应用探析 [J]. 居舍 ,2020,(12):1.

[2] 李媛 .GIS 与测绘技术融合关键技术研究 [J]. 石河子科技 ,2024(04):49-51.

[3] 张兰 . 测绘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土地规划和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24(08):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