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能源电力工程的并网技术研究与实践

作者

张瑞文 付青华

山东亿九电气发展有限公司 山东济宁 272200

引言

随着我国 " 双碳 " 目标的深入推进,新能源电力工程并网技术已成为现代电力系统发展的关键课题。近年来,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快速增长,其在电力结构中的占比持续提升,对传统电力系统的运行方式和控制策略提出了全新要求。并网技术的研究不仅需要解决新能源发电固有的间歇性和波动性问题,更要应对高比例渗透下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新挑战。当前,电力电子变换设备的大规模应用改变了电网的动态特性,系统惯量下降、电压调节能力减弱等问题日益凸显,亟需发展适应新型电力系统的并网控制方法。本文围绕新能源并网的关键技术、工程实践和面临挑战展开分析,旨在为构建安全高效的新能源电力系统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研究新能源并网技术对推动能源结构转型、保障电力系统可靠运行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新能源电力工程并网关键技术

(一)间歇性电源并网技术

新能源发电(如风电、光伏)具有显著的间歇性和波动性,其并网技术需解决功率随机变化对电网的影响。风电功率预测主要依赖数值天气预报(NWP)和机器学习算法,通过短期和超短期预测优化调度策略,减少弃风弃光。光伏发电受天气影响更大,需结合辐照度监测和云团运动预测,采用平滑控制策略(如滑动平均、低通滤波)抑制功率波动。为提升并网适应性,需配置储能系统或与其他可再生能源互补运行,如风光储一体化项目,利用储能快速响应能力平抑功率波动。此外,虚拟同步发电机(VSG)技术可模拟传统同步机惯量特性,增强电网对间歇性电源的接纳能力。随着 5G 通信和物联网技术的发展,新能源电站可实现毫秒级数据采集和远程调控,大幅提升预测精度和响应速度。数字孪生技术的应用使得电网运营商能够实时模拟新能源出力场景,优化调度决策。未来,高精度预测算法与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结合,以及边缘计算在分布式新能源中的推广应用,将进一步提升新能源并网的可靠性和经济性,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奠定坚实基础。

(二)电力电子变换技术

新能源并网依赖电力电子变换装置(如逆变器、变流器)实现电能的高效转换与传输。并网逆变器采用PWM 调制技术,通过电压源型或电流源型控制策略实现有功/ 无功解耦调节,确保并网电流谐波含量符合 IEEE 1547 等标准要求。柔性直流输电(VSC-HVDC)技术在远距离新能源并网中优势显著,其具备独立控制有功 / 无功功率、无换相失败风险等特点,适用于海上风电并网和大规模光伏电站接入。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MMC)通过子模块级联降低开关损耗,提高系统效率。此外,宽禁带半导体器件(如 SiC、GaN)的应用可提升变换器开关频率和功率密度,减少损耗并增强系统动态响应能力。随着数字控制技术的发展,基于FPGA 和DSP 的实时控制系统能够实现纳秒级控制周期,大幅提升变换器的动态性能。人工智能算法的引入使得电力电子装置具备自学习和自适应能力,可实时优化控制参数以适应电网工况变化。未来,智能逆变器(支持构网型运行、故障穿越等功能)将与储能系统深度协同,通过虚拟同步控制和黑启动能力,成为高比例新能源电网的关键支撑技术,推动电力系统向更加灵活、智能的方向发展。

(三)系统稳定性控制技术

新能源大规模并网会显著降低系统惯量和阻尼,导致电压 / 频率稳定性问题日益突出。电压控制方面,需协调 SVG、STATCOM 等动态无功补偿装置,构建多时间尺度的电压协同控制体系,抑制新能源并网引起的电压波动,尤其在弱电网条件下需采用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自适应控制策略。频率调节需依赖虚拟惯量控制(VI 控制),通过储能或变流器模拟同步机惯性响应,并结合基于事件触发的快速频率响应机制,构建多层级频率防御体系,有效减缓频率跌落速度。低电压穿越(LVRT)能力是并网必备要求,新一代新能源电站需具备故障期间动态无功支撑和主动电压恢复能力,通过构网型控制策略保持并网,避免连锁脱网事故。此外,宽频振荡问题(如次同步振荡)需通过基于阻抗分析的在线监测系统和自适应阻尼控制策略协同抑制。未来,基于数字孪生和模型预测控制(MPC)的主动支撑技术将与人工智能算法深度融合,构建 " 感知 - 决策 - 控制 " 一体化的智能稳定控制系统,通过数字孪生平台的实时仿真和超前预警,结合边缘计算的快速响应能力,实现新能源电站从 " 被动适应" 向" 主动支撑" 的转变,全面提升高比例新能源电网的稳定运行能力和弹性恢复水平。

二、并网运行实践案例分析

(一)大型风光基地并网项目

大型风光基地并网是新能源规模化开发的重要模式,典型案例包括中国西北地区的千万千瓦级风光储一体化项目。以青海海南州特高压外送基地为例,该基地整合风电、光伏及储能系统,通过 ±800kV 特高压直流输电将清洁电力输送至中东部负荷中心。并网过程中,风光功率预测系统结合数值天气预报和人工智能算法,实现短期发电量精准预测,支撑电网调度决策。为应对风光出力波动,配套电化学储能系统提供快速调频调压能力,同时采用虚拟同步机(VSG)技术增强电网惯量支撑。此外,柔性直流输电(VSC-HVDC)技术被应用于海上风电集群并网,如英国 Hornsea Project One 项目,通过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MMC)实现低损耗、高可靠性的远距离输电。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项目还创新性地采用了 " 源网荷储 " 协同优化技术,通过数字孪生平台实现全系统仿真和运行优化,并引入区块链技术确保绿电交易的可信度。同时,新一代的广域测量系统(WAMS)和智能调度算法大幅提升了跨区域协调控制能力。这些实践表明,大型风光基地并网不仅需要依赖先进预测技术、储能缓冲和柔性输电手段,更需要构建 " 物理 - 信息 - 社会 " 深度融合的智慧能源系统,通过技术创新和机制创新双轮驱动,才能确保电网在新能源高占比情况下的安全稳定经济运行。

(二)分布式能源并网应用

分布式能源(如屋顶光伏、小型风电)并网是推动能源低碳转型的重要途径。德国在分布式光伏并网方面具有成熟经验,通过智能逆变器实现 " 即插即用 " 接入,并支持动态无功调节以维持配电网电压稳定。中国近年来在农村地区推广 " 光伏 + 储能 " 微电网模式,如青海玉树无电地区微电网项目,利用光伏 - 储能 - 柴油机混合系统实现离网 / 并网灵活切换,保障偏远地区供电可靠性。工商业分布式光伏并网则面临反向潮流管理问题,江苏等地试点采用动态电价机制和智能电表,优化本地消纳与余电上网比例。此外,虚拟电厂(VPP)技术聚合分布式资源参与电力市场,如澳大利亚 Hornsdale 储能项目通过频率调节服务获得收益。随着 5G 通信和边缘计算技术的发展,分布式能源集群的实时协同控制能力显著提升,使得海量分布式资源能够更高效地参与电网调节。同时,区块链技术的应用为点对点能源交易提供了可信平台。

(三)储能系统在并网中的应用

储能在新能源并网中承担调峰、调频和紧急支撑等多重角色。美国加州 ISO 电网通过大规模锂电储能系统(如 Moss Landing 项目)缓解光伏“鸭子曲线”问题,在日落时段快速释放电力以平衡供需。中国山西大同“光伏 + 储能”示范项目采用磷酸铁锂电池与飞轮储能混合配置,飞轮负责高频次调频,锂电池提供长时间能量吞吐,综合提升电网动态响应能力。抽水蓄能仍是当前最成熟的储能技术,如福建周宁抽蓄电站配合东南沿海风电并网,实现跨日能量转移与黑启动支持。此外,氢储能作为新兴长时储能技术,在吉林“风光制氢”项目中试点应用,将富余新能源电力转化为绿氢存储。储能在并网中的优化配置需考虑技术经济性,未来趋势是“多类型储能协同 + 人工智能调度”,以匹配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电网的多样化需求。

三、并网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 技术挑战

新能源大规模并网对电力系统技术提出严峻考验,核心问题包括电网适应性不足和电能质量恶化。风电、光伏的间歇性导致功率波动加剧,传统同步机占比下降使得系统惯量和阻尼减弱,容易引发电网频率失稳。电压问题在弱电网区域尤为突出,新能源机组并网点易发生电压越限,甚至引发连锁脱网事故。谐波谐振、次同步振荡等新型稳定性问题也随着电力电子设备渗透率提高而凸显。针对这些挑战,需从多维度突破技术瓶颈:提升新能源机组自身支撑能力,如构网型逆变器(Grid-Forming)技术可模拟同步发电机特性;发展混合储能系统,利用不同储能技术的时间尺度互补特性平抑波动;应用宽频带振荡抑制算法,通过阻抗重塑或主动阻尼控制保障系统稳定。数字孪生技术的引入可实现电网状态的实时仿真与预警,为运行决策提供支持。未来需重点攻关高比例新能源电网的动态稳定控制理论,形成完整的技术体系。

(二)管理挑战

新能源并网管理面临调度机制僵化与标准体系不完善的双重制约。传统电力系统以 " 源随荷动 " 为调度原则,难以适应 " 双高 " 电力系统中源荷双侧的不确定性。跨省区消纳存在壁垒,部分地区仍存在 " 弃风弃光 " 与调峰资源不足并存的矛盾。并网标准各地差异较大,新能源场站的涉网性能测试规范尚待统一,特别是对构网型能力、宽频振荡抑制等新要求缺乏明确标准。破解管理困局需要制度创新:建立适应新能源特性的电力市场体系,完善现货市场与辅助服务市场机制;推行 " 新能源 + 储能 " 一体化开发模式,通过政策强制配储或市场激励引导合理配置;构建全国统一的并网技术标准体系,特别要细化故障穿越、振荡抑制等关键技术指标。此外,需加强电网规划与新能源开发的协同,避免出现输送通道建设滞后于电源开发的情况。

(三)经济性挑战

新能源并网的经济可行性面临成本分摊与收益机制不匹配的困境。电网为消纳新能源需投入巨额改造成本,包括加强网架结构、加装调相机等,但现行电价机制难以完全回收这些投资。储能作为关键调节资源,其投资回报周期长,单纯依靠峰谷价差难以实现可持续运营。辅助服务成本主要由传统电源承担,未能体现 " 谁受益、谁承担 " 的原则。提升经济性需要市场化解决方案:建立容量电价机制,对提供备用容量的电源给予合理补偿;推行节点电价制度,反映不同位置新能源的并网价值与系统成本;设计储能多重收益模式,允许同时参与能量市场、辅助服务市场和需求响应。绿电交易与碳市场衔接可提升新能源经济竞争力,如欧盟将碳边境税与电力碳排放挂钩的机制值得借鉴。未来需构建涵盖电能量、容量、灵活性等多维度的新型电力市场体系,通过价格信号引导资源优化配置。

结论

新能源电力工程并网技术的发展与实践表明,实现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并网需要技术创新、管理优化和市场机制的协同推进。通过功率预测、柔性输电和虚拟同步控制等关键技术,有效提升了电网对间歇性新能源的消纳能力。大型风光基地、分布式能源和储能系统的工程实践验证了不同场景下的并网解决方案可行性,但仍面临系统稳定性、调度管理和经济性等挑战。未来研究应重点关注构网型逆变器、宽频振荡抑制和数字孪生等前沿技术,同时完善电力市场机制和标准体系。新能源并网技术将从被动适应向主动支撑转变,最终推动电力系统向 " 源网荷储 " 协同互动的方向发展。这一进程不仅将提升电网运行的安全性和经济性,更为实现碳中和目标提供重要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 张建华 , 李志强 . 新能源电力系统并网技术研究进展与展望 [J]. 电力系统自动化 ,2023,47(5):1-12.

[2] 王伟 , 刘建明 , 周孝信 . 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电力系统关键技术及发展路径 [J].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22,42(2):505-519.

[3] 李明 , 王晓宁 , 赵争鸣 . 电力电子变换器在新能源并网中的应用与发展 [J]. 电工技术学报 ,2023,38(10):2589-2602.

[4] 陈启鑫 , 康重庆 , 夏清 . 面向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消纳的电力市场机制设计 [J]. 电力系统自动化 ,2022,46(16):1-12.

[5] 胡书举 , 李光辉 , 许洪华 . 大规模风电并网系统稳定性分析与控制 [J].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23,43(1):1-15.

[6] 孙华东 , 汤涌 , 郭剑波 . 新能源电力系统次同步振荡分析与抑制 [J]. 电网技术 ,2022,46(3):821-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