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劳动教育视域下美术实践的场景创新与思政赋能

作者

田浩

天水师范大学 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甘肃 天水 741000

一、引言

2020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强调劳动教育需“与学科教育、社会实践相结合”。美术学科作为美育的核心组成,其本质是“以劳动为基础的审美创造活动”——从颜料调制、画布绷制到作品完成,每一步都离不开动手实践;从主题构思、形式设计到社会应用,每一环都承载着价值传递。然而当前美术教育中,劳动教育的融入仍存在“三重三轻”问题:重技能训练轻劳动过程、重作品结果轻实践体验、重个体创作轻协作劳动,导致美术实践沦为“技法展示”,未能充分发挥劳动育人的思政价值。

校园墙绘创作与社区美育服务作为两类贴近生活、强调互动的美术实践形式,具有鲜明的劳动属性。前者以校园空间为画布,需经历实地勘测、方案设计、集体绘制等完整劳动流程;后者以社区居民为服务对象,需通过技能教学、需求对接等劳动行为实现美育普及。二者将“审美创造”与“劳动实践”深度绑定,既符合美术学科“源于劳动、服务生活”的本质特征,又能通过具体劳动场景培育学生的责任意识、协作精神与社会情怀,为美术教育落实劳动育人目标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实践样本。

二、美术实践与劳动教育的理论逻辑与价值关联

(一)劳动是美术创作的本源动力

从艺术发生学视角看,美术的起源与劳动实践密不可分。原始社会的岩画、彩陶纹饰,本质是先民记录劳动场景、传递生产经验的工具,如:仰韶文化的鱼纹彩陶,承载着先民对渔业丰收的祈愿。马克思曾指出“劳动创造了美”,美术创作本身就是一种“审美化的劳动”:画家调制颜料是对物质材料的劳动改造,雕塑家雕琢石材是对空间形态的劳动塑造,设计师绘制图纸是对生活需求的劳动回应。这种“以审美为目标的劳动”与“以实用为目标的劳动”虽形式不同,但都需要付出体力与脑力的双重投入,都需要遵循客观规律、注重实践细节,这为美术实践融入劳动教育提供了本质依据。

(二)二者共同指向“全面发展的人”的培育

劳动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包括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价值观念;美术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培育学生的“审美素养”,包括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传播美的能力。二者看似分属不同领域,实则都服务于“全面发展的人”的培养:一方面,劳动为美术提供创作素材与实践基础,缺乏劳动体验的美术创作易陷入“闭门造车”,如校园墙绘若脱离师生劳动生活场景,便会失去情感共鸣;另一方面,美术为劳动赋予审美价值与精神意义,缺乏审美引导的劳动易沦为“机械重复”,如社区美育服务若仅停留在技能传授,便无法让居民感受劳动创造的美感。二者的融合,本质是“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的统一,是“能力培养”与“价值塑造”的协同。

(三)实践体验是二者共通的育人方式

无论是劳动教育还是美术教育,都强调“在实践中学习”。劳动教育反对“纸上谈兵”,要求学生通过具体劳动行为掌握技能、形成认知;美术教育摒弃“照本宣科”,要求学生通过动手创作理解形式、表达情感。校园墙绘创作中,学生需实地测量墙面尺寸、根据空间功能设计主题、团队协作完成绘制,这一过程既是美术创作的实践,也是劳动技能的训练;社区美育服务中,学生需调研居民审美需求、设计适合的教学内容、手把手传授绘画技巧,这一过程既是美育传播的实践,也是社会劳动的体验。这种“做中学、学中悟”的实践路径,让劳动教育与美术教育自然融合,避免了“两张皮”现象。

三、劳动教育融入的场景建构与实践路径

校园墙绘作为“生长在校园里的美术作品”,其创作过程涵盖“前期调研—方案设计—集体绘制—后期维护”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蕴含劳动教育的融入点,形成“从劳动实践到价值认同”的育人闭环。

(一)立足校园劳动场景,锚定创作主题

主题是墙绘的灵魂,也是劳动教育融入的起点。脱离校园劳动生活的主题,会让墙绘沦为单纯的装饰符号。唯有扎根师生的劳动实践,才能让墙绘承载情感与意义。在调研阶段,可通过“访谈 + 观察”的方式收集素材,如走访食堂工作人员,记录食材采购、餐食制作的劳动场景;跟踪保洁阿姨,拍摄校园清扫、绿植养护的日常瞬间;对话实验室老师,捕捉科研实验、数据记录的专注画面。而这些真实的劳动场景,可转化为墙绘的核心主题。

以高校中“校园劳动记忆”主题墙绘为例,创作团队前期要深入开展一线调研:每天早跟随食堂师傅验收食材,记录“凌晨卸货—分类清洗—精准配比”的标准化劳动流程;午间蹲点教学楼,拍摄学生志愿者“整理图书—擦拭桌椅—引导秩序”的志愿服务场景;傍晚走访实训基地,抓拍机电专业学生“拆解零件—检测故障—组装调试”的实训画面。调研结束后,团队将收集的照片以及访谈素材整理成“校园劳动故事集”,可最终确定“三餐四季”、“书香志愿”、“匠心实训”三个分主题,让墙绘从创作之初就与校园劳动生活深度绑定,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劳动场景,形成对“劳动创造生活”的初步认知。

(二)强调分工协作劳动,提升实践能力

方案设计阶段是培养学生“协作劳动”能力的关键。校园墙绘面积通常较大(少则十几平方米,多则上百平方米),单靠个人无法完成,需组建团队、明确分工,这一过程本身就是劳动教育的实践。可根据学生的专业特长与兴趣,将团队分为“设计组”“技术组”“后勤组”三个小组,各小组既各司其职,又相互配合。

设计组负责将调研素材转化为视觉方案,需掌握构图、色彩、造型等美术技能,同时要考虑墙绘与校园环境的协调性——如在教学楼墙面设计时,需避免高饱和度色彩影响学生注意力;在操场墙面设计时,则可采用活泼的线条增强运动感。技术组负责解决绘制的技术问题,需调研墙面材质(水泥墙、砖墙、乳胶漆墙)、测试颜料附着力(防水、防晒、防脱落)、制定绘制流程(打底—勾线—上色—罩面),这一过程需反复试验,如针对校园围墙的水泥墙面,技术组需先测试丙烯颜料、外墙涂料、乳胶漆等三种材料,才嫩最终确定“外墙涂料打底 + 丙烯颜料上色 + 防水罩面”的方案,确保墙绘能抵御风吹日晒。后勤组则负责物资采购与现场保障,需根据设计方案计算颜料用量、购买画笔、梯子、防护布等工具,同时要制定安全预案(如高空作业时佩戴安全带、使用环保颜料避免气味刺激)。

(三)注重劳动过程体验,培育责任意识

绘制阶段是墙绘创作的核心,也是劳动教育融入的重点。这一阶段需引导学生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从“技能使用者”变为“责任承担者”,在动手实践中感受劳动的艰辛与快乐。

绘制前,可组织“动员会”,明确劳动纪律与安全要求;绘制中,鼓励学生发挥主动性,如让擅长书法的学生负责文字部分、擅长色彩的学生负责大面积上色、细心的学生负责细节刻画。同时,可设置“劳动岗”,如每天安排 2 名学生负责现场清洁(清理颜料残渣、整理工具)、1 名学生负责进度记录(拍摄绘制过程、撰写工作日志)。绘制过程中难免会遇到问题,如颜料混合比例不当导致色彩偏差、墙面不平整导致线条不流畅,此时需引导学生自主解决。例如,学生发现蓝色颜料干后发黑,技术组可通过查阅资料、反复试验,最终在颜料中加入 5% 的白色颜料,解决了问题。这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劳动过程,让学生不仅掌握了墙绘绘制技能,更培育了“负责任的劳动态度”。

绘制后,可组织“绘制分享会”,让学生讲述自己的劳动故事:如有学生提到“为了画好食堂师傅的手部细节,我观察了他切菜的动作整整一下午,原来劳动的手这么有力量”;有学生感慨“每天绘制结束后,我们都会把工具洗干净、摆整齐,这种习惯已经带到了日常生活中”。这些真实的劳动体验,比说教更能培育学生的劳动情感。

(四)建立长效劳动机制,延伸育人价值

墙绘的生命周期不仅在于创作,更在于维护。若绘制完成后无人管理,墙绘易出现褪色、破损,不仅影响校园美观,也会让学生形成“劳动成果无需珍惜”的错误认知。因此,需建立“长效维护机制”,将墙绘维护纳入学生的日常劳动实践。

可组建“维护志愿队”,由参与创作的学生牵头,吸纳其他感兴趣的学生加入,制定维护计划:每月定期巡查,记录墙绘状况(如是否有划痕、褪色);每季度进行小修(如用备用颜料修补小面积破损);每年进行大修(如整体清洗、重新罩面)。同时,可将墙绘维护与“劳动学分”挂钩,学生参与维护的时长可折算为劳动学分,激发参与积极性。这种长效维护的劳动实践,让学生从“墙绘创作者”变为“校园守护者”,深刻体会到“劳动成果需要珍惜,责任需要坚持”。

四、劳动教育融入的社会维度与实践策略

社区美育服务是美术实践“走出校园、服务社会”的重要形式,其核心是通过“技能传授—需求响应—成果转化”的劳动过程,让学生在服务他人中感受劳动的社会价值,培育“劳动为民”的思政情怀。

(一)以实用劳动技能为核心,降低美育门槛

社区居民的年龄、职业、文化背景差异较大,美育服务若仅停留在“高雅艺术”的传播,易陷入“曲高和寡”的困境。因此,需以“实用劳动技能”为核心设计教学内容,让居民通过学习美术技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劳动创造美”的价值。

针对社区老年人,可开设“家庭装饰画”课程,教授简单的水彩、油画棒技巧,让他们能绘制装饰画美化家居环境。如在开展社区“银龄美育”主题服务中,大学生志愿者教老年人用水彩、油画棒等画牡丹、菊花,老人们将作品装裱后挂在客厅,成就感十足,针对社区青少年,可开设“废旧材料改造”美育服务课程,教他们利用纸箱、瓶盖等废品制作手工艺品,既培养社区孩子们的环保意识,又提升动手能力,不仅学会了美术技能,更明白了“废物利用也是一种劳动创造”。

这种以“实用技能”为核心的美育服务,将美术技能转化为“可应用的劳动技能”,让居民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美术劳动”的实用价值,也让学生在传授技能时感受到“劳动助人”的快乐。

(二)以社区实际需求为导向,增强劳动针对性

社区美育服务不是“单向输出”,而是“双向互动”。若忽视社区的实际需求,美育服务易沦为“形式主义”;唯有精准对接需求,才能让美术劳动真正服务于社区发展。因此,在开展服务前,需通过“问卷调研 + 实地走访”的方式,了解社区的具体需求。

例如,在某社区开展“艺暖社区”服务时,学生可提前对社区进行调研,针对社区群众的不同需求,团队需制定 “菜单式”服务方案:如针对“环境美化”需求,可组织学生为社区楼道绘制文化墙,主题涵盖“邻里和睦”“文明出行”“环保知识”;针对“亲子互动”需求,可开展“亲子绘画日”活动,组织家长和孩子一起画风筝、画 T 恤;针对“传统技能”需求,邀请非遗传承人一起开设“剪纸、年画”课程。这种“按需定制”的美育服务,让大学生的美术劳动更具针对性,也让他们体会到“劳动需贴合需求,才能产生价值”。

在服务过程中,还需根据居民反馈及时调整。如团队在教授剪纸课程时,发现老年人视力不好,难以完成精细的剪纸图案,便及时简化图案,增加剪刀的防滑处理,让老年人能轻松操作。这种“动态调整”的劳动过程,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与“服务意识”。

(三)以社区发展为目标,提升劳动社会价值

社区美育服务的最终目标,是让美术劳动成果转化为社区发展的动力,让学生在成果转化中感受“劳动的社会意义”。成果转化可从两个维度展开:一是“物质成果转化”,将居民的美术作品转化为社区的文化资源;二是“精神成果转化”,将美育服务中形成的情感连接转化

为社区的凝聚力。

在“物质成果转化”方面,可将社区居民的优秀作品进行集中展示,如在社区广场举办“居民美术作品展”,将作品印在社区宣传册、帆布袋上,让居民的劳动成果被更多人看到。在“精神成果转化”方面,可引导居民组建“社区美术社团”,让大学生志愿者定期指导,形成“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长效机制。通过社区美术社团的组建,居民们不仅提升了美术技能,还增进了邻里关系,大大减少矛盾纠纷。这种“劳动服务社会”的体验,让学生的思政情怀切实从“认知层面”转化为“行为层面”。

五、美术实践融入劳动教育的思政价值与反思

(一)思政价值——构建“三维育人”体系

校园墙绘创作与社区美育服务通过劳动教育的融入,构建起“能力—情感—价值”三维思政育人体系:在能力维度,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协作劳动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在情感维度,培育学生的劳动热爱之情、团队合作之情、社会服务之情;在价值维度,塑造学生的劳动价值观、责任担当观、社会贡献观。这种育人体系,让美术实践不再是“单纯的技能训练”,而是“全面发展的育人过程”——学生在校园墙绘创作中学会“负责任地劳动”,在社区美育服务中学会“有温度地劳动”,最终成长为“懂审美、爱劳动、有担当”的时代新人。而这种转变恰恰印证了美术实践与劳动教育融合的思政育人实效,也为“五育融合”在学科教育中的落地提供了鲜活案例。

(二)实践反思——规避“三个误区”

在美术实践融入劳动教育的过程中,需规避三个误区:一是“重形式轻内涵”,如校园墙绘仅追求画面美观,忽视劳动主题的挖掘,导致作品沦为“装饰符号”;二是“重结果轻过程”,如社区美育服务仅关注教会居民技能,忽视劳动过程中的情感交流,导致服务沦为“任务式打卡”;三是“重个体轻协同”,如仅强调学生的劳动参与,忽视与、社区、家庭的联动,导致育人效果难以持续。

针对这些问题,需从三方面优化:其一,强化主题引领,在美术实践前明确劳动教育的核心目标,如校园墙绘创作需围绕“劳动精神”“责任担当”等主题设计,避免主题模糊;其二,重视过程评价,将学生在实践中的劳动态度、协作表现、问题解决能力纳入评价体系,而非仅以作品质量为唯一标准;其三,构建协同机制,建立“—社区—家庭”联动平台,如邀请家长参与校园墙绘维护、鼓励社区为学生提供劳动实践岗位,形成育人合力。

六、结语

美术实践与劳动教育的融合,本质是“审美创造”与“劳动实践”的双向赋能——劳动为美术注入生活温度与精神内涵,让美术创作不再“悬浮于空中”;美术为劳动赋予审美价值与情感意义,让劳动实践不再“局限于实用”。校园墙绘创作通过“主题调研—分工协作—集体绘制—长效维护”的劳动流程,让学生在校园场景中培育责任意识与协作精神;社区美育服务依托“技能传授—需求响应—成果转化”的劳动过程,让学生在社会场景中塑造服务情怀与担当精神。二者共同构建起“从校园到社会、从实践到价值”的思政育人链条。

新时代背景下,美术教育落实劳动育人目标,需进一步打破“学科壁垒”与“场景局限”:既要挖掘更多贴近生活的美术实践载体(如校园文创设计、乡村墙绘美化等),也要深化“实践体验—价值认同—行为转化”的育人逻辑,让学生在“动手创作”中感受劳动的价值,在“服务他人”中体会劳动的意义,最终实现“以美育人、以劳树德”的育人目标,为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 黄琳.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M].北京:中国财富出版社,2020:10-11.

[2] 刘淋淋,刘名学,段华琼.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与创新[M].延吉:延边大学出版社,2022:8-9.

[3] 韩文瑜 . 以学生为本提高学生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J] . 中国高等教育,2010(04):15-16.

作者简介:田浩(1975-),男,汉族,甘肃天水人,现为天水师范大学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讲师,文学硕士学位。

基金项目:2023 年甘肃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 “音乐、体育、美术、劳动教育、心理健康”一般专项课题项目“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美术教育教学中的实施途径研究——以甘肃红色文化资源为例”(GS[2023]GHBZX1073)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