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精神融入跨文化教育的实现路径模型:基于扎根理论的质性研究
徐萍
华东交通大学 江西南昌 330013
一、引言
随着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深入推进,精神层面的建设日益成为高等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关切。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培育体现中国式现代化特征的时代新人。在这一背景下,跨文化教育作为培养学生国际视野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途径,不仅承担着语言与文化传播的功能,更应成为塑造学生文化自信与国家认同的重要载体。然而,当前在跨文化教育实践中,如何有机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精神,仍缺乏系统化、可操作的实现路径,导致精神塑造与知识传授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因此,本研究聚焦于中国式现代化精神融入跨文化教育的路径构建问题,采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通过深入挖掘一线教师与教学管理者的实践经验,旨在构建一个具有理论支撑和实践意义的实现路径模型,为推进跨文化教育与中国式现代化精神的深度融合提供参考。
二、理论基础
国内外学界围绕中国式现代化与跨文化教育的融合已形成一定研究基础,多数成果集中于价值探讨、内容融入与实践路径三个层面。现有研究普遍认为,将中国式现代化理念融入跨文化教育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尤其在增强文化认同、提升思政育人实效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然而,当前研究多从宏观政策或理论思辨角度出发,侧重于教育理念与文化观念的融入,对中国式现代化中所强调的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等精神维度如何系统融入跨文化教育,尚缺乏深入探讨。尤其在实践层面,多数研究仍停留在路径建议阶段,缺乏基于实证数据的、体系化的实现模型支撑,更未见运用扎根理论等方法从教育执行者视角开展的系统研究。这一现状不仅影响跨文化教育精神塑造功能的发挥,也制约其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实效性。因此,有必要通过质性研究方法,深入教育一线捕捉真实问题与经验,构建更具操作性的融入路径模型。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范式,以扎根理论为方法论指导,系统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精神融入跨文化教育的实现路径。研究对象为江西省四所高校的 28 名跨文化课程教师与教学管理人员,通过目的性抽样与滚雪球抽样相结合的方式确保样本代表性。数据收集主要采用半结构化访谈为主、非正式访谈与问卷调查为辅的多源取证方式,围绕教育者对精神融入的认知、实践与困境开展深度调研,所有访谈内容均经转录形成文本资料库。
数据分析严格遵循扎根理论的三级编码程序。通过 NVivo12 软件辅助,对文本资料进行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和选择性编码的逐级提炼,最终从原始语句中凝练出 98 个概念、23 个初始范畴和 8 个主范畴。经过理论饱和度检验,构建出涵盖课堂实践、科研反哺、文化建设、制度保障等维度的实现路径理论模型,确保了研究过程的系统性与结论的理论饱和度。
四、研究结果
通过对访谈资料的扎根理论三级编码分析,本研究构建了中国式现代化精神融入跨文化教育的实现路径模型。该模型由六个核心范畴构成,形成了从微观教学实践到宏观制度保障的有机体系。在实践层面,创新课堂组织方式表现为教师通过模块化教学、中外文化对比案例分析以及线上线下混合式讨论等方式,将中国式现代化精神的内涵自然融入语言与文化教学中,使学生在跨文化认知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精神熏陶。同时,深入科学研究实践推动教师从理论高度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精神与跨文化教育的契合点,通过课题研究和学术反思不断优化教学内容与方法,实现理论对实践的有效反哺。
在中观层面,融入社会服务工作和加强多元文化建设共同构建了实践育人的重要维度。社会服务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乡村振兴双语服务、“一带一路”主题实践等项目,使学生在真实跨文化场景中践行奋斗精神和奉献精神。多元文化建设项目则通过设立跨文化工作坊、举办“中国精神与世界文明”系列讲座、建设多元文化融合实践基地等方式,为学生提供体验、反思与内化中国式现代化精神的平台,在文化对话中增强文化自信与身份认同。
在宏观层面,完善制度保障机制和加大资源扶持力度为融入过程提供系统性支持。制度保障体现为将中国式现代化精神融入教学评价体系、师资培训方案和人才培养方案,建立跨部门协同机制,为教师提供明确的政策导向和制度依托。资源扶持则体现在专项经费支持、教学案例库建设、校地合作平台搭建等方面,为一线教学提供可持续的资源供给。这六个维度相互关联、层层递进,共同构成了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与育人相统一的实现路径模型。理论饱和度检验表明,该模型具有良好的解释力和实践适用性,为中国式现代化精神有机融入跨文化教育提供了系统化解决方案。
五、结论
本研究通过扎根理论方法,构建了中国式现代化精神融入跨文化教育的六维路径模型,涵盖课堂创新、科研反哺、社会服务、文化建设、制度保障与资源支持等核心层面,为跨文化教育中精神价值的有效融入提供了系统化、可操作的实践方案。该模型不仅从教育执行者视角揭示了融入过程的关键机制,更在理论层面拓展了跨文化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的深度与广度,为新时代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兼具国际视野与中国精神的高素质人才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照与实践指南。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扩大样本范围,验证模型的普适性,并探索其在不同学科背景和教育阶段中的适配性与转化机制。
参考文献:
[1] 杜云飞 ,Barry Lee REYNOLDS, 范金玲 .AIGC 驱动下外语学习范式的动态演化与投入机制探究 [J]. 外语界 ,2025,(03):20-28.
[2]. 董洪川 , 王仁强 . 关于外语学科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若干思考 [J]. 外语教育研究前沿 ,2025,8(03):10-18.
基金支持:江西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 2023 年度课题“中国式现代化精神融入跨文化教育的价值意蕴与实现路径研究”(课题编号:23YB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