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巧用农耕文化,涵育学生品格之美
谭刚
四川省乐山市五通桥区金山镇辉山小学 614800
摘要:新课标背景下为加强学生品格教育并传承农耕文化,文章采用多维度的课程内容创新与整合策略。通过将农耕文化的核心要素与学科知识相结合,并注重实践性,学生不仅能够深入了解农耕文化的历史背景和现代意义,还能在参与农耕活动中培养责任感和劳动观念。造农耕文化教育情境、家校协同支持以及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是关键策略。这些方法能有效促进学生品格的全面发展,并确保农耕文化教育的持续进步。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劳动;农耕文化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的发布与实施,劳动教育在小学阶段的重要性被进一步强调。劳动素养的四个方面——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精神,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课程的设计和实施必须紧密围绕核心素养, 保证每一学段的劳动教育内容与育人目标紧密相连,从而在学生心中培养出对劳动的正确观念,提升劳动技能,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以及培育坚韧不拔的劳动精神。
一、新课标对小学劳动提出的要求
新课标明确劳动素养的四个方面——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精神——是构成一个有机整体的基石。不仅相互联系,而且相辅相成,共同构成劳动教育的核心。为使劳动课程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每一学段都必须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根据核心素养培养的不同学段要求,精心选择并合理安排课程内容和目标。教师在实施劳动课程时需要精心设计教学活动,保证每一项活动都能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结合,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劳动的乐趣,感受劳动的价值。同时,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在劳动过程中学会合作与分享,培养其团队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二、农耕文化对小学劳动的促进作用
第一,农耕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蕴含了丰富的劳动智慧和生活哲学。不仅能使学生在掌握传统农耕知识的同时,深刻理解劳动的艰辛与乐趣,而且能激发学生对劳动的热爱和尊重。通过讲述古代农耕故事,展示农民在四季更替中辛勤劳作的场景,学生可以直观地认识到劳动的不易和劳动成果的珍贵性;第二,农耕文化中的节气、农事活动等元素,为劳动教育提供了丰富而生动的实践场景。通过参与种植、收割等农事活动,学生能亲身体验劳动过程,感受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从而培养其责任感和成就感。在春耕时节学生可以亲手播种,观察种子发芽、生长的过程,这不仅让其体验到劳动的快乐,也让其更加珍惜粮食;第三,农耕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这与新课程标准中倡导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相契合。通过劳动教育,学生可以学习如何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培养其生态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这些知识和技能对于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三、农耕文化加强学生品格实践路径
(一)树立劳动观念
从三年级到六年级,我们学校每年会依次安排中药材、杏林李、贵发茶、葡萄园的实践活动,使每个年级的学生对每个项目得到较为系统的学习与体验。这些活动不仅让学生感受植物生长的奥秘,而且通过亲身体验,其能更直观地理解劳动的意义。有些时候劳动实践活动会邀请经验丰富的种植能手、专业人才对学生进行专业技术方面的讲解,使学生了解科学在农村振兴中的巨大作用。这些专家们用其知识和热情,点燃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同时通过这些活动也在学生心中渗透热爱家乡的情感,培养其品格,让其明白无论将来走向何方,家乡的土地和文化都是其永远的根和魂。鼓励学生在家庭和社区中参与劳动,如帮助家长做家务、参与社区清洁等,进一步强化劳动教育的实践性。
(二)提高劳动能力
提高劳动能力需要在劳动实践中不断磨炼。利用农耕文化中的传统工具和方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技能,通过亲身体验和反复练习,掌握耕种、收割、播种等基本农作技能。在田间地头将亲手触摸到泥土的温度,感受农具在手中沉甸甸的分量,体验从播种到收获的整个过程。通过这种实践学生不仅能学习到如何使用锄头、镰刀等传统工具,还能深刻理解农作物生长的自然规律和季节变化对农业的影响。结合现代农业技术了解和运用科学的种植方法和管理知识,提高劳动效率和产出质量。
在我们校园小呦呦菜园中,学生亲手种植各种蔬菜,从翻土、播种到浇水、施肥,每一步都亲力亲为。将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了解不同蔬菜对土壤和水分的需求以及如何应对病虫害。通过这种直接参与学生不仅能获得实际的种植经验,还能培养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爱护。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会如何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还学会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面对困难时坚持不懈。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为将来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在百草园中学生学习到如何识别和利用各种草药,体会到传统医学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思想,激发其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此外,学生还能了解到中药材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以及如何在保护环境的同时进行可持续的中药材种植。
(三)培养劳动习惯和品质
为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要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进行强化和实践。通过积极参与农耕活动,学生学习如何辛勤工作,还能体会到节俭的重要性,并且培养出耐心等待收获的美德。学生需要承担起照顾作物的责任,从播种到收获,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细心和耐心。这种责任感的培养不仅限于农耕活动,还可以延伸到学习、家庭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使学生在面对各种任务时都能认真负责地完成。此外,劳动教育还能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农耕活动中,学生会遇到各种问题和挑战,如病虫害防治、作物生长条件的改善等。面对这些问题,学生需要发挥创造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收获的时刻学生采摘自己辛勤劳动的成果,那份成就感溢于言表。在市场售卖环节,学生学会如何与顾客沟通,如何定价和推销自己的产品,这不仅锻炼了商业意识,也让其体会到劳动的价值。为使每次活动有深度,在活动中也会安排各学科教师的参与,让学生通过写一写、算一算、讲一讲等多种方式,促进劳动实践中各学科的融合。通过这样的跨学科活动,学生不仅能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中,还可以激发其对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其综合素养。教师在活动中扮演了引导者和协助者的角色,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共同探讨解决方案,让学习变得更加生动和有意义。学生在活动中不仅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如何学习,如何与他人合作,以及如何面对挑战和解决问题。
(四)发扬劳动精神
发展劳动精神是劳动教育的终极目标。在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这种精神在农耕文化中得到深刻地体现。农耕文化中蕴含的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精神,可以激励学生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不畏艰难,勇往直前。我们学校里会定期举办劳动技能竞赛,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劳动的内涵,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新热情。在这些竞赛中学生不仅展示了其劳动技能,还通过创新项目展示了其聪明才智,这些活动极大地提升了其自信心和对劳动的热爱。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课标对小学劳动教育的重视,以及农耕文化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共同构建了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坚实基础。通过劳动教育,学生不仅能掌握必要的劳动技能,更能深刻理解劳动的价值,培养出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品格。劳动教育的实施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和引导,还需要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参与和支持。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既有知识又有能力,既热爱劳动又懂得感恩,既具备科学素养又富有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青少年。
参考文献
[1]张爱平.利用传统农耕文化加强学生德育教育的实践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16(10):248.
[2]邵红.小学劳动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以农耕实践课程为例[J].宁夏教育,2024,(Z2):35-36.
本文为2021年度乐山市区级课题《利用校本课程,传承农耕文化,加强学生品格教育的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