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发展与文物保护的平衡策略研究
唐永博
云县文物管理所
引言
快速城市化进程给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方面,城市扩张和更新需求迫切,另一方面,文物保护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如何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成为当代城市治理的重要课题。传统保护模式往往将文物保护与城市发展对立起来,导致要么发展受限,要么保护不力。本文基于文化遗产保护理论和城市规划理论,从价值认知、空间规划和功能整合三个维度,系统研究城市发展与文物保护的平衡策略,旨在构建兼顾保护与发展的新型城市治理模式,为城市文化遗产的可持续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推动城市特色化、内涵式发展。
一、文物保护与城市发展的价值平衡
(一)多维价值的科学评估
实现保护与发展的平衡,首先需要建立文物价值的科学评估体系。历史价值评估关注文物所承载的历史信息和时代特征;艺术价值评估分析其审美特色和工艺水平;科学价值评估考察其技术成就和建造智慧;社会价值评估衡量其对社区认同和文化传承的作用;经济价值评估则考量其在旅游发展、城市营销中的潜力。通过建立包含物质与非物质、有形与无形的综合价值评估框架,为保护决策提供科学依据,避免保护不足或过度保护的极端倾向。
(二)保护与发展的优先级判定
基于价值评估结果,需要建立保护与发展的优先级判定机制。对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核心文物,实施严格保护,限制周边开发强度;对一般性历史遗存,采取弹性保护策略,允许适度改造利用;对历史环境要素,制定风貌控制导则,协调新旧关系。建立文物影响评价制度,将保护要求前置到规划审批环节。通过分级分类管理,实现保护资源的优化配置,在确保重点文物安全的前提下,为城市发展预留合理空间。
(三)文化资本的创新转化
将文物资源转化为城市发展的文化资本,是实现双赢的关键路径。挖掘文物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塑造城市特色品牌;开发文化创意产品和服务,延伸文物经济价值链;策划文化活动和节事,增强文物社会影响力;构建文化传播网络,扩大文物认知度。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文物从保护对象转变为发展资源,实现文化价值向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的有机转化,为保护提供持续动力。
二、空间维度的协调策略
(一)多规合一的保护规划
将文物保护要求系统融入城市规划体系,实现空间协调。编制历史文化保护专项规划,明确保护对象、范围和控制要求。将保护要素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落实保护红线。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细化建筑高度、体量、色彩等风貌管控指标。建立规划衔接机制,确保保护要求在各层级规划中传导落实。通过多规合一的技术路径,将文物保护从孤立措施转变为空间治理的有机组成部分,实现保护与发展的空间统筹。
(二)分区分级的管控体系
建立空间差异化的管控体系,平衡保护与开发需求。划定核心保护区,严格限制建设活动,保持历史原真性;设立建设控制地带,控制开发强度和风貌协调;划定环境协调区,引导新建项目与传统风貌和谐共生。针对不同区域制定差异化的土地用途、建筑密度、高度控制等规划指标。通过分区管控,既确保文物本体及环境安全,又为城市更新提供弹性空间,实现保护与发展的空间平衡。
(三)缓冲过渡的空间设计
运用城市设计手法,创造新旧和谐的空间过渡。在保护区周边设置视觉通廊,保护重要景观视线;采用渐进式高度控制,实现建筑体量的自然过渡;设计风格协调的界面处理,弱化新旧反差;规划功能互补的过渡区域,促进业态融合。通过精心的空间设计,化解保护与开发的空间冲突,构建既尊重历史又面向未来的城市空间秩序,增强区域的整体性和连续性。
三、功能融合的发展策略
(一)适应性再利用模式
创新文物建筑的适应性再利用模式,激发持续活力。对宫殿、庙宇类文物,保持原功能或作为博物馆使用;对产业遗产,改造为文创园区或商业空间;对民居建筑,引入精品酒店、特色餐饮等现代功能;对防御工事,转化为城市公园或文化展示场所。改造过程遵循最小干预原则,保留主要结构和特色元素,通过功能植入和设备更新满足现代使用需求。适应性再利用既延续了建筑生命,又为城市增添了特色空间,实现了保护与利用的良性循环。
(二)文化引领的片区更新
以文物为核心,我们致力于推动周边区域的协同发展,并放大文化效应。我们围绕重要的文物节点,精心策划文化主题街区,打造特色文化片区,以此吸引游客和居民。通过整合分散的文物资源,构建起连贯的文化游憩网络,显著提升区域的整体文化价值。同时,结合文物环境的整治,我们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空间,提升居住和游览品质。此外,我们引导文创、旅游、商业等业态的集聚,培育形成文化经济生态圈。这种以文化为引领的片区更新模式,不仅实现了文物价值的外溢,更有效带动了区域的整体发展,形成了文化保护与发展的良性互动,为区域经济的繁荣和文化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多元参与的治理机制
为了构建多方参与的治理体系,我们旨在凝聚全社会对文化保护的共识。这一体系将政府作为主导力量,同时借助专家的专业指导,吸引企业投入资源,并与社区紧密协作,形成合力。我们设立文物保护基金,拓展多元化的资金来源,以支持保护工作。同时,培育社会组织,鼓励其开展志愿服务和监督,以增强公众参与和监督。此外,搭建公众参与平台,广泛收集民意和建议,确保决策更加科学和贴近实际。通过建立利益协调机制,平衡各方的利益诉求,我们期望通过多元主体协同共治,汇聚保护与发展的最大合力,确保文化保护成果能够为社会所共享,推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
结束语
城市发展与文物保护的平衡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价值认知、空间规划和功能整合的多维协同。通过科学评估文物价值,建立分级保护体系,实现保护资源的精准配置;通过多规合一和分区管控,构建空间协调机制,化解保护与开发的用地矛盾;通过功能创新和片区联动,激发文化活力,实现保护与发展的相互促进。未来实践中,需要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加强技术创新,研发适合的保护技术和材料;培育专业人才队伍,提高保护实施能力;扩大公众参与,增强社会保护意识。通过持续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构建更加完善的保护与发展平衡机制,让城市文化遗产在现代化进程中焕发新的生命力,为城市特色塑造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文化支撑。
参考文献
[1] 张建军 , 纪田明 . 考古前置工作的“晋城经验”——推进文物保护与城市更新协同发展 [J]. 文物天地 , 2025, (06): 20-22.
[2] 高佩. 基层文物管理所文物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以韩城市大禹庙文物管理所为例 [J]. 收藏 , 2025, (04): 55-57.
[3] 王新文, 李思琦, 刘飒. 公共政策视角下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实施评估研究 [J]. 古建园林技术 , 2025, (01): 54-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