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下视觉传达设计实践课程教学研究
彭峰 谢盼盼
湖北城市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省武汉市 434300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为培养出符合时代和市场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促进设计人才的可持续性发展。国家《" 十四五 " 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明确提出 " 培育数字创意新业态 ",2023 年《文化数字化战略实施纲要》要求高校培养复合型数字创意人才。教育部 "AI+ 设计" 教育推进计划(2022)强调设计类专业需构建数字化教学体系。 Adobe 公司在《2023 数字设计趋势报告》显示: 78% 企业需要具备跨平台设计、用户数据分析能力的品牌设计师。同时腾讯 CDC 调研也表明,传统品牌设计人才与数字营销岗位需求匹配度不足 43% 。因此,急需培养具备创新能力的高素质设计人才,提高高校服务区域数字创新发展的能力。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教育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点领域,其数字化转型已成为未来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趋势。2020 年 9 月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电信联盟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联合发布了《教育数字化转型 : 学校联通 ,学生赋能》; 欧盟发布了《数字教育行动计划 (2021-2027 年 )》我国在推进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中也发布了系列教育数字化战略和计划 , 以实现教学过程创新、培养模式变革、治理决策优化等 , 强调推动数字技术在教学、管理、资源建设等方面的全流程应用。2021 年 8 月 , 教育部批复同意上海成为教育数字化转型试点区 , 同年 12 月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召开, 提出要对传统的学校进行数字化转型;2022 年2 月, 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更提出了要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同年 4 月,财政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召开新一轮“双一流”建设推进会 , 会上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提出 , 坚持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 , 深入实施教学数字化战略行动, 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理念变革、思想变革、方法变革、实践变革, 形成教育与科研的中国新模式。
教育数字化转型作为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支撑,对于我国全面深化教育改革、创新人才发展模式、把握数字时代发展先机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在新时代背景下 , 高校课程建设需强化数字化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随着数字化转型及对人才培养建设提出的新要求 , 视觉传达设计体系和知识结构也将随之发生变化。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逐步将AI 辅助设计、虚拟现实(VR)、大数据分析等数字技术嵌入课程体系,重构" 创意 + 技术" 复合型人才培养路径。当前教学实践呈现三大特征:一是课程形态转向 " 虚实共生 ",通过虚拟仿真实验室、在线协作平台等构建沉浸式教学场景;二是知识结构向动态化升级,品牌设计教学从传统视觉输出延伸至用户体验优化、数字 IP 运营等维度;三是教学模式创新多学科交叉,融合传播学、信息工程等学科构建数字化设计思维。然而,现有教学体系仍面临教师数字素养断层、产教协同机制缺失等挑战,部分院校存在技术应用表层化、评价标准滞后等问题。未来需加强师资数字化能力建设,深化校企资源对接,构建符合数字中国战略需求的品牌设计教育生态。
三、当前存在的问题
1. 课程内容滞后于行业需求
全球视觉传达行业已进入“动态化、智能化、跨媒介”阶段,但国内课程仍以传统平面设计为主。在短视频视觉设计、元宇宙虚拟场景构建、AIGC 工作流优化等前沿内容尚未系统纳入教学。调研结果 60% 的国内院校课程大纲更新周期超过2 年,难以匹配行业技术迭代速度。
2. 教师数字能力与教学范式脱节
国外高校通过教育和产业融合,建立双轨师资机制来提升教学实战性。国内教师群体呈现“两极分化”现象,青年教师擅长工具应用但缺乏项目经验,资深教师对AI 绘图、参数化设计等新技术适应度低。
3. 学生复合能力培养不足
数字化转型要求视觉传达设计师具备“技术 + 艺术 + 策略”三维能力。学生掌握基础编程以开发交互式视觉装置,而国内教学仍侧重PS、AI 等软件技能训练。很少一部分学生能独立完成从用户数据分析到动态界面设计的全流程项目,暴露跨学科整合能力短板。
4. 实践平台与产业协同薄弱
数字化浪潮深刻重塑视觉识别设计(VI)产业,但教学实践平台与产业需求存在显著脱节,协同机制薄弱。一是教学内容滞后于技术迭代与产业实践,表现在教学平台案例陈旧,较少覆盖动态化、数据驱动、跨媒介体验等新兴数字化 VI 设计需求与工具链(如生成式 AI 应用),学生所学技能与市场脱节。二是实践平台资源匮乏且封闭, 校内平台多依赖模拟性实践,缺乏真实商业项目、实时行业数据及先进软硬件支持,学生难以获得沉浸式产业环境历练。三是师资实践经验更新不足,部分教师脱离一线产业前沿,难以为学生传递最新市场趋势。
四、数字化视觉识别设计实践课程的改革与建设路径
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背景下,视觉识别设计正经历从静态符号到动态交互、从人工创作到智能生成的范式变革。传统以平面设计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已无法满足产业对“全链路数字设计师”的需求,亟需通过系统性改革构建适应技术迭代的教育生态。本文从顶层设计、课程内容改革、实验平台建设及双向考核评价机制四个维度,提出具有实践价值的课程改革路径。
4.1 构建“政产学研用”协同育人体系
(1)战略定位与目标重构
以专业发展目标为导向,制定 " 技术 + 艺术 + 教育 " 三位一体的建设框架,包含硬件系统、软件资源、课程体系三大模块,通过校企共建机制共建课程实践平台。数字化视觉识别设计课程需突破工具应用的浅层定位,课程体系应保持设计理论和技术并重。在技术方面,掌握AIGC 工具链、参数化设计系统、动态视觉引擎(Unity/Unreal)等技术栈;在设计理论方面,精准挖掘数据,培养用户行为分析、以情感化设计传递品牌价值、建立多场景适配系统等复合能力及可持续设计理念。
(2)跨机构协同机制建设
积极推动政校联动,申报教育部“新文科”专项课题,争取“智能 + 设计”产教融合项目资金。形成校企共生联合,与企业共建“数字品牌实验室”,实施“双导师制”培养,企业提供真实项目需求,并派驻资深设计师参与课程开发。组织校际联盟,搭建数字设计教育共同体,实现课程互选、师资共享。
(3)跨学科师资矩阵构建
培养复合型教师团队,实施“教师数字能力提升计划”,以专业发展为目标导向,挖掘能力要素,形成模块化课程,组织 AI 绘图、数据可视化等专项培训。引入行业导师,建立“企业教授”制度,聘请Adobe 认证专家、4A 公司创意总监担任实践导师。建设学术共同体,搭建“数字设计伦理研究所”等资源平台,为课程提供理论支撑。
4.2 课程内容改革
(1)重构模块化课程体系
采用模块化体系设计,夯实基础能力模块,以基础能力模块开设《数据驱动设计基础》(含数据采集、可视化、用户画像聚类算法)和《智能设计工具入门》(覆盖 Stable Diffusion、Adobe Firefly、Figma 插件开发);强化核心能力模块,设置《动态视觉识别系统设计》( 3D 动态 Logo、虚实融合设计)和《多模态品牌体验设计》(整合语音交互、触觉反馈与视觉表达);拓展高阶能力模块,探索视觉传达设计的边界,如《元宇宙品牌生态设计》(虚拟空间、NFT 发行策略)和《工作流优化》(模型训练、工具开发),形成从基础到前沿的技术链闭环,满足不同场景设计需求。
(2)场景化项目教学实践
导入企业真实项目,指导学生进行用户调研、动态图标设计、多端一致性测试。创新社会课题,以开展“城市数字孪生视觉系统”设计为例,结合 GIS 数据生成动态视觉,利用 AR 导航解决城市寻路痛点,实现项目落地应用。同时,带领学生参加各类技能竞赛,以赛促教,以赛触碰最前沿的视觉设计。
4.3 数字化视觉传达设计教学实验平台建设的路径
数字化设计实践教学平台是开设实验课程内容的基础 , 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在平台建设中的作用 , 利用校企合作、产教结合等方式共建先进的数字化设计实验室和课程教学内容 , 形成校企合作的长效协同育人机制。同时 , 利用数字化设计服务平台 , 后续可继续扩展和建设制造实验室 , 打造先进的数字化设计与制造一体化实训教学中心 , 有效改善高等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数字化办学条件。
4.4 双向考核机制
传统考核机制缺乏激励机制 , 造成成绩区分度不高 , 学生积极性不强 , 重视程度不足。为了有效发挥实践教学在课程体系中的作用 , 采用团队设计、项目驱动的教学模式 , 要求每名学生都完成项目选题 , 由教师线上审核 , 团队成员共同合作来完成 , 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科技作品竞赛和创新创业实践项目 ,研究了科技作品竞赛获奖等级、创新创业专利成果及发表科研学术论文与成绩评定标准 ; 同时 , 学生可采用无记名调查问卷和教学管理系统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质量进行评价 , 其中无记名调查问卷包括学生对课程目标及知识、能力培养要求的了解程度 ; 学生的学习态度及方法 ;学生对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理解程度 ; 对教师授课方式和方法的认可 , 以及对未来教学改革的方向与期许 , 通过师生之间的双向评价机制促进视觉识别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持续改进。通过数字化视觉识别设计实践课程的教学改革和实践, 利用双向评价机制对教师和学生做出考核和评价,可知学生整体完成了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达成。同时也说明数字化视觉识别设计实践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得到学生认可 ,达到视觉识别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预期效果综上所述 , 通过顶层设计、课程内容改革、实践平台建设和双向考核机制 , 进行了数字化视觉识别设计的教学改革和探索 , 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以成果为导向的新理念和新模式 , 研究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平台与课程知识架构的有效性、先进性及支撑关系 , 利用互联网云教程、三维扫描仪、反求设计等数字化技术以解决复杂工程问题为教学驱动案例 , 完成了复杂零件的点云扫描、数据优化、计算机辅助等设计过程 , 实现了可实施的先进数字化实践教学内容 , 增强了课程深度 , 提高了教学质量 , 解决了教学模式单一及考核方式固化等传统教学问题 ,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了数字化设计的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 有利于培养艺术类专业建设要求的创新复合型人才。
数字化视觉识别设计课程的改革,本质上是设计教育从“经验传承”向“数字孪生”的范式跃迁。通过顶层设计的系统规划、课程内容的动态进化、实验平台的生态构建以及评价机制的闭环反馈,方能培养出既精通 AI 工具链、又深谙品牌策略、更具伦理自觉的新一代设计师。未来可进一步探索“数字分身教学助手”“元宇宙跨校联合毕设”等创新形态,持续推动设计教育生态的智能升级。
参考文献
1. 姜敏. 数字新媒体时代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策略研究[J]. 陕西教育·高教 , 2024.2. 佚名. 浅谈高职院校视觉设计教学中数字化转型的必要性[J].Hans 出版社 , 2023.3. 佚名. 数字化境遇下的视觉传达设计转型研究[D]. 中国知网,2022.
基金项目来源:湖北省中华职业教育社2024 年度课题研究项目“基于校企深度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与创新”(湖北省中华职业教育社<2024>4 号,课题编号:2024ZJGB003,主持人:彭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