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实践策略研究
于家欢 杨茜 刘少杰
河北省保定市高碑店市第九小学 074000
摘要:当前,小学数学教学面临着诸多挑战,单元教学缺乏整体规划是其中之一。过往多聚焦于单一知识点的教学,未从单元整体视角来进行教学、评价等环节的统筹安排,不利于学生对知识进行系统的掌握,同时也不利于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本文首先对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的意义进行分析,从而对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策略进行研究。希望通过本文的论述,能够为小学数学教学工作的开展带来一些参考和启发。
关键词:教学评;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
1.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的重要意义
以往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会更为强调对单一知识点的讲解,并未注重对知识的有效整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热情和积极性。单元整体教学强调知识的整合,利用合理的课堂设计来让学生能够对不同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性进行了解,从而达到更好的知识掌握效果。同时,单元整体教学具备了更大的时空跨度,能够覆盖较大的时间和空间范围,从而让学生对知识的演变进行了解,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有着重要的意义。此外,单元整体教学实现了对教学内容的合理编排,帮助学生对知识体系进行更好的理解,通过归纳和分类知识点,来对其中的关联进行明确,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和理解相关的知识,达到更加理想的教学效果。
2.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实践策略
2.1课堂评价
首先,要进行评价指标的合理制定,为评价工作的开展提供重要依据,从而有效的避免评价的过程中出现过于主观、随意的情况,提升评价结果的合理性,为教学工作的优化和改进提供重要依据。整合性是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的重要特点,所以可将课堂教学是否具备足够的整合性作为评价的重要指标内容。同时,也需要对教学目标进行明确,从而为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指引,所以可将教学目标是否明确作为评价的另一个重要指标。此外,学生的主动性会对学习效果带来重要的影响,所以可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性作为评价指标。其次,要合理设置评价主体。传统的评价主要是以教师为主体,在评价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强的主观性,这必然会对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公正性带来影响。所以应该注重对评价主体的合理设置,可将学生作为评价主体,安排学生根据实际学习情况来开展自主评价工作,了解学习中的不足,并梳理所学的知识,将结果呈现给教师。为了提升评价的全面性,应鼓励学生在评价中勇敢表达自己的想法,例如指出教师的单元整体教学缺乏足够的合理性,并说出具体的原因。除此之外,还应将家长作为重要的评价主体,如果学生的学习成果没有达到预期,家长可及时的进行反馈,通过多元主体来为教师带来更为全面的反馈,并提升评价结果的准确性。
2.2通过评价来对课堂教学进行优化
通过评价反馈来对单元整体教学中的不足进行了解,对其进行针对性的改进和优化。首先,应对单元整体教学的目标进行明确,确保各项教学工作的开展都以目标为基准,从而保持教学的方向正确,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通过整理教材,可将教学目标设定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和计算能力培养等等。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还可进一步细化目标,从而对其指引性进行有效的提升。其次,要将教学整合性体现出来,可利用同板块单元教学的方式,以此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散,对其中的知识结构进行完善,提升板块知识学习的系统性,从而让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所学知识。例如将梯形面积求解和四边形面积求解进行整合,先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求解进行讲解,让学生通过四边形面积求解带来的启发进行梯形面积的求解,在这个过程中应该强调对图形的拼接和剪切,让学生能够加深对几何图形的了解。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可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求解方法。除此之外,还应重视对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应用,让学生在讨论和协作的过程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还可利用多媒体资源来辅助教学工作的开展,例如通过动画的方式来展示图形的变化。还应对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足够的关注,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2.3通过评价来对学习过程进行优化
根据评价结果,来有效的调整课堂活动,从而对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有效的优化。首先,从单元整体教学的角度上来看,应充分考虑到其所具备的整合性特点,并将教学内容和游戏活动融合在一起,以此来对学生的心理需求进行满足,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例如在学习因数和倍数这部分内容时,可组织学生开展数字游戏,由学生来按照顺序进行报数,当报到的数为3或者3的倍数时,需要进行拍手。随着游戏的进行,可对难度进行提升,让学生发现自己报的数为3或者7的倍数时进行拍手。通过游戏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这同时也是学生进行思考的过程,促进了所学知识的内化,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除此之外,还可根据教学内容来融入情境游戏,让学生能够从中获得更多的趣味,并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其中。例如在学习余数时为了能够获得更好的效果,可进行相关情境的创设,选择6名学生,并为其中的某位学生发放11个苹果,并要求他将11个苹果公平发给其他的五位同学,学生在发放苹果时会发现最后会剩下一个苹果,这时可引导学生对整个过程进行回顾,并利用数学知识来分析,让学生将分苹果的过程看作为除法中的试商,最后剩下的苹果则是余数,以此来对学生课堂状态进行优化,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结束语:综上所述,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实践策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这种研究,能够构建更为科学合理的小学数学单元教学框架。在这个框架下,教学目标不再孤立,而是与教学过程紧密相连,评价机制也不再是教学的附属,而是成为检验和引导教学的关键环节。这有助于提升教师对单元整体教学的把控能力,使教学内容更具系统性和逻辑性。对于学生而言,能够在更清晰、更有序的教学体系下学习数学知识,从而提高对数学知识的整体理解和运用能力,为其后续的数学学习和数学素养的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让学生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罗光乾. 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的实践与思考[C]//2024教育教学创新发展研讨会论文集. 2024:1-2.
[2] 吴连红. "大概念"统整下的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J]. 数学教学通讯,2024(19):11-12,26.
[3] 索朗央金. 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的有效策略[C]//教育发展实践研究论坛论文集. 2024:1-4.
本文系2024年度保定市教育科学研究“十四五”规划课题“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实践研究”(批准号:2401027)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