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歌教学在小学语文低段识字与语言积累中的作用
孙贵芬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乡城县城关小学627850
引言
小学语文低段教学是学生语言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识字与语言积累作为语文学习的基础环节,直接影响着学生后续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发展。传统的识字教学方法往往机械重复,难以激发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儿歌以其韵律感强、内容生动、语言简练的特点,成为了一种有效的教学载体。本研究旨在探讨儿歌教学在小学语文低段识字与语言积累中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价值,分析其独特作用及实施策略,为改进低段语文教学方法提供理论依据。
一、儿歌教学的理论基础
儿歌教学在小学语文低段识字与语言积累中的应用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首先,从儿童语言发展理论来看,低龄儿童的语言学习具有明显的模仿性和重复性特征。儿歌的韵律节奏和重复句式恰好符合这一特点,能够为儿童提供优质的语言模仿样本。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强调,儿童的语言发展是在社会互动中完成的,而集体朗诵儿歌正是一种有效的社会性语言实践活动。
记忆加工理论为儿歌教学提供了另一个重要支撑。根据记忆的双编码理论,儿歌同时激活了学生的语言编码和音乐编码,形成了更丰富的记忆网络。儿歌的韵律和节奏作为一种特殊的 " 记忆支架 ",能够显著降低识字记忆的难度,提高记忆保持率。研究表明,通过儿歌学习的生字,其长期记忆效果明显优于传统识字方法。
情感教育理论也是儿歌教学的重要基础。低龄儿童的学习活动受情感因素影响很大,儿歌欢快明朗的节奏能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降低学习焦虑。通过儿歌教学,学生不仅在认知层面学习语言知识,还在情感层面建立了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态度,这种情感体验对培养长期的学习兴趣至关重要。
二、儿歌教学在识字与语言积累中的作用机制
儿歌教学促进识字与语言积累的作用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机制实现。首先是语音意识的培养机制。儿歌的押韵特点能够帮助学生敏锐感知汉语的音韵特征,区分声母、韵母和声调。例如,通过《声母歌》的学习,学生可以轻松掌握 "b、p、m、f" 等声母的发音区别。这种语音意识的早期培养对后续的自主识字和拼音学习都有奠基作用。
其次是语境识记机制。与传统孤立识字不同,儿歌为生字提供了丰富的语言环境。在《数字歌》中,数字不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与具体事物和动作相关联的有意义元素。这种语境化的学习方式符合 "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 的语言学习规律,能够帮助学生建立更加牢固的字词联结。
第三是语言积累的复现机制。儿歌中常见的高频词通过反复吟诵自然内化,如《小星星》中的 " 亮 "、" 闪 " 等字词。同时,儿歌中丰富的词汇和句式为学生提供了优质的语言输入,潜移默化中拓展了语言储备。研究表明,经常进行儿歌学习的学生,其词汇量和句式多样性明显优于对照组。
最后是文化浸润机制。许多传统儿歌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如《二十四节气歌》不仅帮助学生识字,还传递了传统文化知识。这种语言学习与文化传承的结合,使识字过程变得更加有意义,也促进了学生文化认同感的形成。
三、儿歌教学的实施策略与创新路径
有效实施儿歌教学需要采取系统化的策略。教材选编是基础环节,应根据识字目标和学生认知水平,选择或创编适合的儿歌。选编原则包括:语言简练规范,符合现代汉语习惯;内容贴近儿童生活,易于理解;韵律明快,朗朗上口。可以建立分级儿歌资源库,从单字重复型儿歌逐步过渡到复杂句式儿歌。
教学方法上要注重多元化。除了传统的朗诵背诵,还可以结合动作表演、音乐伴奏、绘画表现等多种形式。例如,学习《小青蛙》时可以配合青蛙跳的动作,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强化了词汇记忆。现代教育技术为儿歌教学提供了新可能,如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儿歌情境,开发互动式儿歌学习APP 等。
课程整合是提升儿歌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可以将儿歌教学与拼音教学、识字教学、口语交际等语文教学内容有机结合。例如,在学习《四季歌》时,可以同时进行相关季节词语的拓展学习。此外,还可以开展跨学科整合,如将数学概念融入数字儿歌,实现多学科协同发展。
评价机制也需要相应创新。除了考查识字数量等量化指标,更应关注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学习兴趣变化。可以采用朗诵展示、儿歌创编等表现性评价方式,鼓励学生创造性运用所学语言。建立成长档案袋,记录学生在儿歌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和成果。
四、儿歌教学面临的挑战与发展建议的深入探讨
尽管儿歌教学在幼儿教育领域具有诸多显著优势,如培养语言能力、激发学习兴趣、促进情感发展等,但在实际教学应用过程中仍面临着多方面的现实挑战。首要且最为关键的问题是教学资源的适切性问题。当前市面上的儿歌教材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存在语言表达陈旧、主题单一、节奏单调等问题,严重脱离了当代儿童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特点。针对这一状况,建议由教育主管部门牵头,组织儿童文学专家、音乐教育专家和一线骨干教师组成专业团队,共同开发符合现代教育理念的数字化儿歌资源库。该资源库应当建立定期更新机制,保持内容的时代性和创新性,同时要注重地域特色和多元文化的融合。
另一个亟待解决的挑战是教师专业能力的局限性问题。调查显示,许多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教师缺乏系统的儿歌教学专业培训,对儿歌的教学价值认识不足,难以科学有效地开展儿歌教学活动。建议从两个层面进行改进:一方面,在师范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和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中,增设专门的儿歌教学法课程;另一方面,在教师继续教育体系中,设置不同层级的儿歌教学能力提升培训项目。同时,可以建立区域性的儿歌教学研究共同体,通过定期举办教学研讨会、优秀课例展示等活动,促进教师之间的经验交流和资源共享。
家长认知偏差也是一个需要重点关注的现实问题。部分家长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认为儿歌教学 " 不够严肃 "、" 浪费时间 ",担心会影响孩子的知识学习进度。针对这一现象,建议学校通过多种渠道加强家校沟通:定期举办家长开放日活动,展示儿歌教学的课堂实况;组织专题讲座,邀请专家讲解游戏化学习的科学原理;编制家庭儿歌活动指导手册,提供具体的亲子互动建议。通过这些措施,帮助家长全面理解儿歌教学的价值,实现家校协同育人的良好局面。
结论
儿歌教学在小学语文低段识字与语言积累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独特的韵律特征和语言形式,符合低龄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能够有效提升识字效率,促进语言积累。通过科学的实施策略和创新路径,儿歌教学可以克服现有挑战,发挥更大教育价值。未来的研究和实践应进一步探索儿歌教学的优化方法,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小学语文基础教育,为学生的语言能力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佳 . 学习任务群理念指引下小学语文教学策略探究——以一年级下册《动物儿歌》为例 [J]. 齐齐哈尔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25, (01): 123-126.
[2] 高莹. 浅析如何利用儿歌来促进小学语文识字教学 [J]. 中国新通信 , 2020, 22 (08): 214.
[3] 魏阿发 . 浅析如何利用儿歌来促进小学语文识字教学 [J].才智 , 2020, (09): 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