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转滑梯轨道: “三环链扣”下的幼儿深度学习密码
徐冠群
苏州市张家港市沙洲幼儿园
一、“三环链扣”模式下的小球轨道搭建活动过程
1. 第一环:环境创设与材料准备
教师根据户外游戏场地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材料例如:管道、垫子、夹子、绳子、滚筒、爬梯、竹竿、各种材质的小球等等,并利用大滑滑梯这一户外设施,为幼儿搭建小球轨道创设了充满挑战与可能性的环境。这些材料的投放为幼儿的自主探索和深度学习提供了物质基础,激发了幼儿的兴趣和创造力。
2. 第二环:游戏互动与问题解决
2.1 初期搭建与材料认知
幼儿起初将滚筒和梯子作为轨道下方的支架,开始了解管道的特性并尝试搭建小球轨道。面对教师提供的 PVC 管道——有可拼接的直管、能改变方向的半弯管,还有能分流的三通管,幼儿首先被这些“能拼在一起的管子”吸引。他们拿起不同形状的管道反复摆弄:有的试着将直管两端对齐,发现能连成更长的通道;有的握着半弯管旋转,观察它如何让“路径”拐个弯;还有的对着三通管的三个接口琢磨,小声讨论“这个分叉的地方,小球会往哪边走呢”。
2.2 捆绑难题与自主探索
当幼儿试图将拼接好的 PVC 管道与大滑梯的金属围栏连接时,新的难题出现了:管道表面光滑,围栏栏杆也溜滑,稍一碰触,管道就会从搭好的支架上歪下来。“得把它固定住!”一个孩子喊道,大家立刻围拢过来想办法。
颢颢一眼看到了材料区的Y字形大夹子,举起来提议:“用这个夹!”他踮着脚把夹子张开,一头夹住管道,另一头扣在围栏上,刚松手,管道就带着夹子“咔嗒”滑向一边——夹子的力度抵不住管道的重量,加上接触面太滑,根本夹不稳。“太滑了!”孩子们皱着眉,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夹子不行,用绳子吧?绳子能绕住!”于是,几个孩子找来粗细不同的绳子,开始尝试捆绑。小宇先把绳子在管道上绕了一圈,再系到围栏上,可一拉就松了;小钦学着大人绑东西的样子,将绳子在管道和围栏间交叉绕了两圈,打了个结,可管道还是能转动。“要多绕几圈!”旁边的朵朵提醒道,大家便一起动手:先将绳子在管道上紧密绕三圈,再交叉缠上围栏栏杆,最后在接头处打了个双结。这次,当他们轻轻晃动管道时,它稳稳地固定在围栏上了!“成功啦!”孩子们欢呼着,又用同样的方法加固了其他连接处,甚至发现“绕的圈数越多、结打得越紧,管道越稳”。
2.3 小球飞出去问题的解决
管道拐弯处成了新难题:小球一到弯道就“嗖”地飞出去。孩子们蹲在旁边盯着看,“它跑太快了,没挡住!”一个孩子指着管道边缘说。他们先找来一排U形小夹子,夹在弯道内侧,可夹子太小,很难挡住小球。于是往上夹第二层第三层,试验了一下小球还是偶尔会从缝隙里溜出去。这时,有人想起班级科学区的香烟盒子,“这个能立起来,做围栏很合适!”盒子高度刚好挡住小球,盒子可以根据他们的想法随意调整摆放的位置。试了几次,小球稳稳拐过弯,孩子们拍着手喊:“盒子比夹子好用!”在探究小球转弯的过程中,体现了幼儿在游戏互动中能够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和优化自己的解决方案,进一步深化对问题的理解和解决能力。
3. 第三环:经验延伸与知识拓展
游戏结束后回到教室进行游戏分享,教师组织幼儿集体观看记录的搭建视频:“大家看,这里的小球怎么突然停下来了?”视频定格在竹竿接口错位的画面,有幼儿立刻举手:“竹竿没对齐,小球被卡住了!教师点头追问:“那后来你们是怎么让它继续滚动的?”孩子们指着后续画面回忆:“我们把两根竹竿往中间推,接口对齐就好了!”当视频播放到小球从竹竿末端飞出时,教师暂停提问:“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
有幼儿提议:“在竹竿尽头放个轮胎接着!”还有人补充:“把竹竿末端往下压一点,小球就不会飞出去。”
二、“三环链扣”模式支持幼儿深度学习的策略分析
1. 环境创设策略
环境创设聚焦“材料的开放性”与“场景的挑战性”,为幼儿提供深度探索的载体。材料投放上,兼顾多样性与低结构性:既有功能明确的PVC 管(直管、半抛管、三通管),又有可灵活改造的辅助材料(竹竿、黏土、绳子、香烟盒),还有自然物(如石头、树枝),让幼儿能根据需求自由组合。空间设计上,将户外滑滑梯、竹竿、梯子等设施转化为“立体探索场”,例如利用滑滑梯的坡度设置“高空起点”,借助竹竿设计“斜坡轨道”,使环境本身蕴含“坡度与速度”“支撑与平衡”等科学探索点。
2. 教师引导策略
在游戏互动环节,教师扮演观察者和支持者的角色。当幼儿遇到具体难题时,教师不直接干预,而是以“问题链”推动思考:管道固定不稳时,追问“夹子夹不住,还有什么能绕住栏杆?”;小球飞出去时,引导“弯道需要什么样的‘围墙’才能挡住它?”;材料不足时,启发“竹竿能不能代替管道?一根不行,两根呢?”。这些问题不指向单一答案,而是打开思路(如从“用夹子”到“用绳子捆绑”再到“调整绕圈次数”),让幼儿在试错中经历“发现问题—分析原因—尝试解决—优化方法”的完整过程。
3. 经验总结与迁移策略
通过“回顾—梳理—迁移”的策略,将零散经验转化为系统认知。活动后,教师借助视频回放、图画记录等具象方式,帮助幼儿梳理关键经验:回放竹竿接口错位的视频,引导总结“对齐接口能减少卡顿”;让幼儿用图画记录在搭建过程中“三个最有效的办法”(如“用绳子绕三圈更稳”“弯道要加围栏防止小球飞出去”)。在此基础上,帮助幼儿学会迁移的思考:将“固定轨道”的经验迁移到“搭建积木桥梁”(如何让桥更稳固),将“合作抬物”的经验迁移到“团队运重物”(如何协调步伐),将“坡度影响速度”的发现关联到生活(如滑梯越陡滑得越快)。这种延伸不局限于“小球轨道”本身,而是通过相似情境的联结,让幼儿意识到“解决问题的思路是相通的”,鼓励幼儿将所学经验运用到新的情境中,实现知识的迁移和拓展,进一步提升幼儿的深度学习能力。
三、研究结论与启示
通过本次“三环链扣”户外自主游戏中小球轨道搭建的实践研究,可以得出:“三环链扣”模式能够有效支持幼儿在户外自主游戏中实现深度学习。在该模式下,幼儿通过积极参与游戏,不断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在认知、动手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创新思维等方面都得到了显著发展。
参考文献
[1] 陶行知 . 陶行知教育文集 [M]. 南京 :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8.
[2] 秦旭芳 , 孙晶晶 . 教师支持幼儿深度学习的路径与特征研究—— 以沈阳市 S 幼儿园主题活动为例 [J]. 教育与教学研究 ,2020,(7).
[3] 孙晓慧 , 杨宁 . 促进幼儿深度学习的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J].教育导刊(下半月),2021,(5):38-43.
[4] 虞永平 . 课程在儿童的生活和行动里 [J]. 幼儿 100(教师版),2016(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