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审美启蒙到价值引领:中学美术课程德育功能的实践探索
林友春
江西省井冈山中学
1. 中学美术课程德育功能从审美启蒙到价值引领的实践价值
中学美术课程德育功能从审美启蒙到价值引领的实践价值体现于多方面,如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和提升学生道德修养以及促进学生文化认同与传承等。以下便开展了详细的分析。
1.1 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
中学美术教师在教学中强化课程德育功能,可通过让学生在美术课程学习中欣赏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域的艺术作品,让学生接触丰富的道德内涵和价值观念,帮助学生培养正确价值观。例如,美术教师可通过让学生欣赏中国古代绘画中描绘的山水田园,让学生感受古人对自然的敬畏,感受古人对自然的热爱,有利于培养学生尊重自然和爱护环境的正确价值观。教师也可通过带领学生了解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优秀作品,让学生体会作品中的人文主义精神,帮助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
1.2 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
美术创作过程是自我约束和自我规范的过程,教师在美术教学中强化课程德育功能,可通过让学生在美术创作的过程中遵守一定艺术规范和创作原则,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培养学生的责任感。除此之外,美术教师也可通过带领学生描绘美好事物和高尚的人物形象,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感染,进而激发学生内心的道德情感,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
1.3 促进学生文化认同和传承
美术课程中包含丰富的民族艺术元素,可促使学生在美术学习中深入了解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和艺术特色,帮助学生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例如,中学美术课程包含传统的国画和剪纸以及刺绣等民族艺术元素,学生便可以在学习和创作艺术形式的过程中深入了解本民族文化传统和艺术特色,让学生自觉承担起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
1.4 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
美术课程中的审美活动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也可通过在美术课程中优化课程德育功能,确保课程德育功能性良好,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学生可在面对艺术创作中的困难和挑战时不断尝试,不断调整,努力克服培养学生毅力,培养学生抗挫折的能力。此外,审美教育还可以让学生学会欣赏他人的作品,可以让学生尊重他人的创作,有利于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包容心态。
1.5 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美术创作可促使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突破思维束缚,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可在引领学生追求艺术创新的过程中,让学生不断尝试新的材料和技法以及表现形式,帮助学生提高艺术素养,培养学生的能力。教师也可基于创新精神,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重要要求之一,借助高校开展的美术教学,逐步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及能力,让学生更好地适应新社会环境,让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
2. 中学美术课程德育功能实践要求
中学美术课程从审美启蒙到实现价值引领,发挥德育功能,有许多实践要求,如优化课程内容设计方面的要求和创新教学方法与模式方面的要求等。教师需要在美术教学优化中注重要求内容,把握课程优化要点,这样才能强化中学美术课程德育功能。以下论述的相关内容便是对中学美术课程德育功能实践要求的详细分析。
2.1 优化课程内容设计的要求
中学美术教师在课程教学优化中要注重精心挑选具有德育价值的艺术作品,将其作为重要教学素材,让教育教学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教师可通过让课程教学中的作品包含经典艺术名作,包含能反映时代精神和体现社会正能量的当代作品,确保教学效果。具体实践中,中学美术教师可通过在课堂中将革命历史题材的美术作品引入教学,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先辈的奋斗精神和爱国精神。教师可通过有针对性选择表现人性美好和社会和谐的优质艺术作品,以便于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为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中学美术教师也可结合教材内容深度挖掘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和道德观念以及价值取向等,设计与之相匹配的教学环节和活动,让美术教学有序且高效开展,强化中学美术课程德育功能。
2.2 创新教学方法与模式的要求
现阶段,许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多样有效的教学方法,如情境教学方法和合作教学方法等,突破以往教学局限,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中学美术教师也需在美术课程教学优化中应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如情境教学方法,通过创设与作品相关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艺术氛围和情感,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举例而论,中学美术教师在讲解古代山水画的过程中,可通过为学生播放舒缓的古典音乐,并为学生展示山水实景图片素材,引导学生想象自己置身于画中,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会画家的心境和作品传达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教师也可通过合理应用小组合作学习方法,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讨艺术作品的内涵和价值,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
2.3 提升教学工作者德育素养的要求
教师作为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引领者,要确保自身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具有较高的德育意识和素养,这样才能使教学高效开展。教师要注重在美术教学优化中以身作则,通过自身言行举止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教师也要注重在中学美术教学中不断学习和更新教学理念,深入理解美术课程中的德育元素的内涵和教学方法,这样才能通过不断提高美术教学中的知识德育的能力,强化中学美术课程德育功能。具体实践中,教师可通过定期参与德育相关的培训和研讨活动,在活动中与其他学科教师交流德育教学经验,不断提升自身的德育教学水平,让中学美术教学的课程德育功能得到不断强化,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2.4 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要求
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个别差异和兴趣爱好,通过关注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思想变化,优化教学,这样才能使教育教学有效开展。中学美术教师可通过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艺术创作以及评价活动等,让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自主思考,让学生在美术学习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锻炼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具体实践中,教师可在指导学生进行美术创作的过程中,让学生自主选择主题和表现形式,凸显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并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和引导,以便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精神,让中学美术教学实现从审美启蒙到价值引领的内化过程。
3. 从审美启蒙到价值引领,中学美术课程德育功能的实践方法
中学美术教师为确保中学美术课程在开展的过程中强化德育功能,实现从审美启蒙到价值引领的教学优化目标,可通过在作品赏析教学中渗透德育,或者,在主题创作中融入德育内容等,确保德育内容贯穿中学美术课程教学的全过程,确保教学意义和价值。
3.1 在作品赏析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
中学美术教师在作品赏析课中可通过有针对性选取多元作品选取中国传统艺术和西方经典美术等,在作品赏析中渗透德育内容,提高教学效果。以《清明上河图》为例,教师可为学生详细介绍《清明上河图》的历史背景,如“《清明上河图》是北宋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属国宝级文物。”引导学生观察作品中北宋都城汴京的建筑风格、桥梁结构、交通工具等,让学生体会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和工艺的精湛,让学生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增强学生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另外,教师可让学生仔细观察作品中各行各业人们的活动,如挑夫、船夫、商贩、手工艺人等,并讲述当时劳动人民如何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维持生计、创造财富,撒子学生明白劳动的价值和意义。培养学生尊重劳动和热爱劳动以及勤劳奋斗的品质。此外,教师也可带领学生分析画中展现的社会生活场景,如街道上行人熙熙攘攘,人们之间的交流互动自然和谐,引导学生思考社会和谐的重要性,让学生明白在日常生活中要与他人友好相处、互相帮助,共同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观念和社会和谐意识。
以《最后的晚餐》为例,教师可为学生详细讲解《最后的晚餐》创作背景和故事内容,如“当耶稣说出‘你们当中有一人出卖了我’时,画面中众人的惊愕、愤怒、紧张等表情各异。”引导学生观察人物表情动作,让学生分析犹大的背叛行为和其他门徒的忠诚,让学生分辨人性中的善恶,思考诚信、忠诚等价值观的重要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另外,教师可让学生感受作品中人物在得知背叛消息后的复杂情感,让学生体会耶稣的无奈、悲哀,以及其门徒的震惊、愤怒。利用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会理解他人的情绪和感受,培养同理心,提升人际交往中对他人情绪的感知和处理能力。此外,教师可在美术教学中带领学生剖析《最后的晚餐》的构图,如作品中耶稣位于画面中心,十二门徒分为四组对称分布两侧,基于该类构图使画面具有稳定感和秩序感,同时也展现了群体的力量,引导学生认识到在一个团队或集体中,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位置和作用,只有相互协作、相互配合,才能实现共同目标,以便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3.2 在主题创作中融入德育内容
教师可在美术教学中通过设定具有德育主题的创作任务,让学生在创作任务完成中汲取德育知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家乡之美”主题为例,教师为实现中学美术课程从审美启蒙到价值引领的德育功能,可引领学生了解家乡历史文化和传统习俗以及民间艺术等,利用家乡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传统手工艺等内容,让学生在美术创作中感受家乡文化的魅力和深厚底蕴,增强学生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增强学生对家乡文化的自豪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具体实践中,若家乡有古老的碉楼建筑,教师可通过让学生研究碉楼的建筑特点和历史背景以及功能用途等,让学生在创作中展现独特之美。另外,教师也可通过鼓励学生观察家乡的自然环境,让学生观察山川河流和田野森林等,让学生思考如何通过美术创作呼吁群众保护家乡自然环境。该主题创作美术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在实际创作的过程中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还可以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可以让学生在生活中养成爱护环境的良好习惯。教师也可通过引领学生关注家乡的群众,如勤劳的农民和敬业的教师以及友善的邻居等,让学生从多方面发现不同人群身上体现的传统美德,总结勤劳和善良以及奉献和互助等美德,让学生以人物为原型进行美术实践创作,让学生描绘不同人物的形象和事迹,弘扬传统美德。确保学生在实际创作中受感染和教育,自觉践行美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3 在小组合作中应用德育内容
中学美术教师可通过组织美术小组合作项目,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索项目的完成方法,确保学生能在合作学习中相互沟通和协作,注重尊重和包容,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责任感,强化学生沟通能力。在学生小组合作开展之前,教师可根据每个学生的特长和兴趣进行小组合理分工,如让小组内有的学生负责创意构思,让小组内有的学生负责绘画操作,让小组内有的学生负责资料收集。让每一个学生都明确自己在小组中的角色和任务,意识自己的工作对整个小组的重要性,以便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具体实践中,教师可在引领学生制作主题手抄报的过程中,让小组内有的学生负责文字排版,让有的学生负责绘画,确保负责文字排版的学生认真校对文字,确保负责绘画的学生让画面丰富多彩,增强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对工作的责任心。除此之外,教师也要注重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沟通和交流,让学生在小组学习中分享自己的想法和创意,提升学生人际交往和团队协作能力。具体实践中,教师在学生小组出现意见分歧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小组中的学生学会倾听他人观点,让学生尊重不同意见,让学生通过协商达成共识,确保教学效果,确保德育培养效果。此外,中学美术教师也可组织小组间的作品展示和交流活动,让学生欣赏其他小组的作品,引导学生发现他人作品的优点和亮点,让学生学会赞赏和欣赏他人的劳动成果。针对作品中存在的不足,教师可通过让学生以客观和友善的态度提出建议,以便于培养学生的包容心态。
除了以上列举的从审美启蒙到价值引领,中学美术课程德育功能的实践方法,教师也要注重不断更新观念,不断探索新方法,始终关注学生主体地位,让中学美术教学具有一定的时效性,让学生在学习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
结语:结合以上论述的相关内容可具体总结为,中学美术课程中从审美启蒙到价值引领的德育功能实践是全面育人的重要环节,具有重要的意义,具有丰富的内涵,教师在中学美术课程优化中把握重点,确保优化方向正确,确保优化内容合理,如在作品赏析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在主题创作中融入德育内容、在小组合作中应用德育内容等,既可以提高学生美术学习水平,还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品质以及健全人格,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接下来的中学美术教学中,中学美术教师可通过继续带领学生深入剖析作品背后的历史和文化与情感,让学生联系现实生活进行思考;确定好教学主题,带领学生挖掘有关主题的相关内容;组织学生合理分工,让学生学会沟通协作,培养学生责任感,提高学生交往能力。从多方面出发,给予学生美术学习充分的支持,让学生在美术学习中深入理解德育内容,吸收德育知识,将掌握的知识化为实践能力,适应时代需求。中学美术教师确保现阶段美术教学中课程德育功能得到良好落实,还可以让中学美术教学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强大中学教育实力,有利于推动我国教育教学领域实现持续发展,有利于增多社会大环境中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陈晓丹. 如何充分发挥书法教学中的德育功能. 高考,2019(30)
[2] 潘晓燕.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融入德育策略探究. 吉林教育,2024(
[3] 瞿红 . 坚持多维德育理念 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