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图像生成语义文字方面的技术研究

作者

王思昊

中电科智能科技研究院

摘要:近年来,深度学习技术的迅速发展为图像生成文字(Image Captioning)领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本文旨在探讨大型神经网络模型在图像生成文字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首先介绍了大型模型的基本概念和架构,然后重点关注了它们在图像生成文字任务中的关键技术和方法,以及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深度学习 大型神经网络 图像生成文字

1.引言

图像语义理解融合计算机视觉和自然语言处理,深入提取图像信息并精准叙述,实现视觉内容的文字表达。[1]该技术应用广泛,如辅助视障人士、优化搜索引擎图像检索、社交媒体自动加标签等,还在安防、自动驾驶等领域提升环境理解能力。其进步促进艺术分析、历史照片处理等高级应用,推动人机交互革新。未来,技术优化与多模态融合将使图像理解能力更强大,助力构建智能、人性化数字世界。

2.图像生成文字在各领域的应用

图生文的过程不仅提炼出图像中的核心对象,同时揭示了对象的特征属性以及它们之间错综复杂的关联结构。这些丰富的元素随后被巧妙地整合成遵循语法规则的连贯句段,从而为计算机系统深度探索与解析图像的内在语义内涵提供了强大的助推力。

图像语义理解技术是一种跨模态信息转化的核心技术,涵盖教育、医学、视障辅助、图像检索及人机交互等多领域应用。[2]

3.大型模型的基本概念和架构

大型神经网络模型,特别是Transformer模型,是目前在自然语言处理领域取得巨大成功的基石。

Transformer模型以自注意力机制为核心,能够有效地捕捉输入序列中的长距离依赖关系,极大地提高了模型的表现能力。其架构简洁灵活,易于并行化训练,因此在图像生成文字任务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3]

4.关键技术和方法

在图像生成文字任务中,大型模型的关键技术和方法包括编解码框架、注意力机制的设计和应用、以及对抗性训练等。双模态学习能够同时处理图像和文本信息,实现二者之间的有效融合。注意力机制能够使模型更加关注与生成文字相关的图像区域,提高生成文本的准确性和连贯性。对抗性训练则能够提高模型的鲁棒性和泛化能力。让我们逐一展开这些技术和方法。

4.1.编解码框架

编解码框架的概念最初由Vinyals等人于2015年借鉴自机器翻译领域,并成功将其引入到图像语义理解的研究范畴。他们巧妙地将编解码框架在机器翻译中将一种语言转换为另一种语言的原理类比应用于图像与文字描述间的相互转化。这一开创性思路如今已成为学术界探究图像生成文本描述问题的核心架构。

具体而言,该框架利用卷积神经网络(CNN)作为编码器,从图像中抽取出丰富的视觉特征。这些特征被编码为向量形式,进而馈送到以循环神经网络(RNN)为代表的解码器组件中。解码器按照时间步序逐词生成描述,每个时间步对应一个词语的产生,直至形成完整的语句序列,精准描绘出图像的内容。

4.1.1.编码器

自图像语义理解开始采用编解码框架以来,一系列编码器模型被广泛应用,其中包括GoogLeNet、VGGNet、ResNet以及Faster R-CNN。值得注意的是,后三者——VGGNet、ResNet与Faster R-CNN——在近年来的图像语义解析研究中尤为瞩目,频繁出现在各类研究工作中。接下来,我们将对这三个网络结构进行详尽剖析。[4]

4.1.2.解码器

解码器作为编解码框架的关键组成部分,在图像语义理解算法中扮演着核心角色。在该领域内,研究者广泛采用循环神经网络(RNN)家族中的两种重要变体——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和门控循环单元(GRU),来实现解码器的功能。这些解码器的核心任务在于,将编码器从图像中提炼出的深层特征信息有效地转化为连贯且精确的文字描述,从而完成图像内容的语言学转译过程。

4.2.注意力机制的设计和应用

在图像生成文字(Image Captioning)任务中,注意力机制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允许模型在生成描述的过程中动态地关注图像中的不同区域,确保生成的文本与图像内容精确对应。以下通过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说明注意力机制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

4.2.1.无注意力机制的生成过程

如果不使用注意力机制,模型在生成描述时可能会一次性接收整个图像的全局特征,然后按照某种固定的顺序或概率分布生成描述文字。然而,由于图像信息复杂且包含多个焦点,无注意力机制的模型可能无法有效地突出每个重要元素,导致生成的描述模糊不清,比如:“一个人在户外,旁边可能有动物和自然景观。”[7]

4.2.2.有注意力机制的生成过程

当引入注意力机制后,模型在生成每个单词时都会依据当前生成进度和已经生成的部分文本,动态地“聚焦”到图像中的某个特定区域,以提取与当前生成任务最相关的视觉信息。具体过程有:特征提取、初始化注意力、注意力计算、文本生成等。

4.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大型神经网络模型在图像生成文字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通过不断地探索和创新,我们有望进一步提高模型的性能和泛化能力,为图像生成文字技术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昊,段锦,刘举,高美玲等. 基于密集梯度生成对抗网络的偏振图像融合算法. 北京:光学技术,2022,第10期.

[2]刘琳,胡安琴. 用混合式教学推进财会类思政课程改革. 宁夏:宁夏日报,2023年12月31日,第04版.

[3]王云. 图像语义理解算法研究及应用[硕士学位论文]. 电子科技大学,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导师:贾宇明,2022年.

[4]谭永钦. 基于目标意图识别的兵棋态势预测关键技术研究[硕士学位论文]. 浙江工业大学,计算机技术专业;导师:叶蕾,2023年.

[5]韩晓丹. 基于图像全局和多级特征提取的图像描述生成研究[硕士学位论文]. 北京交通大学,计算机技术专业;导师:于双元,2022年.

[6]高泽宇. 基于语义提取的高光谱图像分类方法[硕士学位论文].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导师:张向荣,2017年.

[7]徐兵. 无人驾驶汽车车辆障碍物检测及换道决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 浙江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专业;导师:梁军,2020年.

[8]李延满,王必恒,赵羚焱. 基于轻量化YOLOv5的安全帽检测. 南昌:计算机与现代化,2022年第11期.

王思昊 男 汉族 北京 1990.10.20 硕士 中电科智能科技研究院 助理工程师 软件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