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地方志文献的分类整理与专题数据库建设研究

作者

赵秀敏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吉林省长春市130033

1. 地方志文献的分类整理方法与原则

1.1 科学分类与社会分工的结合

地方志文献的分类整理首先需要解决科学分类与现实社会分工之间的矛盾。科学分类强调按照学科体系(如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等)对地方志内容进行逻辑划分,而社会分工则基于行政管理体系(如部门志、行业志)进行编纂。例如,《北京志》在编纂过程中曾尝试完全按照科学分类设计篇目,但由于某些行业(如煤炭生产与流通)分属不同行政部门管理,最终只能调整为按部门分类。因此,理想的地方志分类方法应兼顾科学性与可操作性,采用“横排门类、纵述史实”的基本框架,确保既能全面覆盖地方历史与现状,又能适应实际编纂的组织需求。在具体实践中,可借鉴《贵州省省情全文数据库》的经验,将地方志分为基础数据库(如自然地理、民族宗教、综合经济等)和专题数据库(如旧志库、图片地图库),既符合科学分类原则,又便于数据管理和检索。此外,分类时需注意“横不缺要项”,即确保重要领域(如监察、旅游等)不被遗漏,同时避免层次过低导致结构冗余。例如,东莞市在编纂《东莞市志》时,通过增设《篮球志》《运河志》等特色专志,既丰富了志书体系,又突出了地方文化特色。

1.2 横排门类的逻辑体系构建

地方志的横排门类是其区别于其他史书的重要特征,其核心在于“以类系事,类为一志”。具体而言,横排门类需遵循三个原则:一是按事物的本质属性分类,如工业志下分冶金、电力、纺织等子类,而非按企业规模或所有制划分;二是层次不宜过深,通常以“篇—章—节—目”四级结构为宜,避免因细分导致内容碎片化;三是确保类目之间的逻辑关联,如《四川名镇志》通过升格设置“阆中古城”“朱德故里”等特色类目,既保持了整体框架的稳定性,又突出了地域文化亮点。在分类标准的选择上,需结合地方特色灵活调整,例如《T/CIATCM 120-2024 地方志医药知识辑录与整理规范》将医药知识分为“医史、医政、医家、疾病、文献与古迹、医药文化与民俗”六大类,既符合学科逻辑,又便于专题数据库的后续建设。此外,分类整理还需注重动态更新机制,以适应新方志的持续编纂。例如,东莞市在二轮修志中新增《全面小康志》《篮球志》等,反映了社会发展的新趋势。

2. 专题数据库建设的关键技术

2.1 元数据标准与数据规范化

地方志专题数据库的建设首先依赖于统一的元数据标准,以确保数据的互操作性和长期可用性。目前,国内常用的元数据规范包括《档案著录规则》(DA/T 18-2022)和《地方志索引编制规则》(GB/T 36070-2018),前者规定了基本著录字段(如题名、责任者、时间等),后者则侧重于索引的标准化构建。在实践层面,贵州省省情全文数据库采用“PDF 存储 +0CR 识别 + 专家标引”的混合模式,既保证了数据的原始性,又提高了检索效率。数据规范化还需解决历史文献的数字化难题,例如民国报刊的双面印刷问题,可通过非水溶液脱酸技术和超薄补纸修复技术,在保护原件的同时完成高质量扫描。未来,随着语义网技术的发展,元数据标准将向关联数据(Linked Data)方向演进,如采用 RDF 格式实现地方志资源与外部知识库(如 DBpedia)的互联互通。

2.2 智能处理与语义化检索技术

地方志文献的数字化建设离不开智能化技术的支持。在数据加工阶段,OCR 技术可用于识别印刷体文字,但对手写体或特殊字体的识别仍需人工干预。例如,贵州省省情数据库通过结合OCR 与专家校对,将识别准确率提升至 95% 以上。在知识组织阶段,自然语言处理(NLP)技术可自动提取关键词、人物、事件等实体,如《东莞数字方志》平台利用 AI 技术实现地名人名的自动标引。语义化检索是提升用户体验的关键,传统的关键词匹配已无法满足研究需求,而基于知识图谱的关联检索可实现“概念检索”,例如输入“川剧”即可关联“变脸”“高腔”等相关内容。此外,多模态检索(如图文关联、时空检索)也是未来趋势,如上海图书馆的“历史人文大数据平台”支持通过地图定位检索地方志中的相关记载 7。区块链技术则可用于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溯源,如清华大学图书馆尝试将以太坊链用于古籍版本存证,为地方志的学术引用提供可信保障。

3. 专题数据库建设的实践与优化路径

3.1 典型案例分析:贵州省与东莞模式

国内地方志专题数据库的建设已形成多种模式,其中贵州省省情全文数据库和东莞数字方志平台最具代表性。贵州省采用分层架构,基础数据库涵盖自然地理、民族宗教等 9 大类,专题数据库则聚焦旧志和图片地图,支持多角度检索(如题名、关键词、分类组合)。东莞模式则创新性地实现“五库合一”(志书库、年鉴库、村情库、年报资料库、多媒体资源库),并运用大数据技术实现资源的智能推荐。两者共同的特点是注重标准化(如元数据统一)和实用性(如支持全文下载),但贵州省更侧重历史文献的整合,而东莞则强调现当代地情资源的开发。

3.2 未来优化路径与挑战

地方志专题数据库的进一步发展面临三大挑战:一是数据孤岛问题,各地数据库标准不一,难以互联互通,需推动国家级元数据标准的制定(如借鉴ISO 23081 框架);二是版权与安全问题,尤其是民国文献的数字化可能涉及复杂著作权问题,可通过“选择性开放”(如仅公开元数据)和技术保护(如数字水印)解决;三是人才短缺,既懂地方志又精通数字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稀缺,需加强跨学科培训。未来优化路径包括:强化语义技术应用,如构建地方志知识图谱;拓展国际合作,如与 HathiTrust 等国际平台对接,促进资源跨境共享;探索AIGC(生成式 AI)在内容挖掘中的潜力,如自动生成方志摘要或地方文化研究报告。最终目标是构建一个覆盖全国、联通国际的地方志知识网络,使“死资料”变为“活资源”,真正实现“存史、资政、教化”的功能。

参考文献

[1] 汤敏 , 王彬竹 . 传承方志文化 赓续浙江文脉 [J]. 浙江日报 ,2024.

[2] 贵州省省情( 地方志) 全文数据库研究与建设[R]. 贵阳: 贵州省地方志办公室 , 2024.

[3]T/CIATCM 120-2024 地方志医药知识辑录与整理规范 [S]. 北京 :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 2024.

[4] 朱艳林 . 浅谈新方志反映地域特色文化的主要形式 [J]. 史志论坛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