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以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优化初中道法教学策略探究

作者

魏屹

山东省微山县实验中学277600

一、引言

爱国主义是镌刻在中华民族血脉中的精神基因,是凝聚亿万中华儿女的强大精神纽带。初中阶段恰是学生价值观塑形的 “关键窗口期”,道法课程作为培育学生思想道德与法治观念的主阵地,肩负着将爱国主义精神根植于学生心灵的重要使命。

二、爱国主义精神融入初中道法教学的重要性

2.1 筑牢学生正确价值观根基

初中时期,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处于逐步成熟的关键阶段,如同为人生 “打地基”。将爱国主义精神融入道法教学,能引导学生清晰认知 “个人与国家” 的共生关系 —— 从 “国家发展成就与个人成长机遇” 的关联,到 “民族复兴与青年责任” 的契合,让学生在理解中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把 “热爱祖国” 从抽象概念转化为内在信念,主动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成长为有责任、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2.2 点燃学生民族自信与凝聚力

爱国主义精神是支撑中华民族历经风雨而生生不息的精神支柱。在道法教学中传递爱国主义精神,能带领学生回溯中华民族的璀璨过往— 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积淀,到近现代抵御外侮、追求民族独立的壮阔征程,再到当代中国在科技、民生、国防等领域的辉煌成就。这些鲜活的内容,能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民族的伟大与坚韧,升腾起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更能让学生懂得,唯有团结一心、共担使命,才能让民族脊梁愈发挺拔,让民族凝聚力愈发强劲。

三、当前初中道法教学中爱国主义精神教育存在的问题

3.1 教育方式单一,缺乏互动共鸣

部分教师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时,仍固守 “教师讲、学生听” 的传统模式:课堂上堆砌爱国主义理论概念,逐字解读教材中的历史事件与人物事迹,全程缺乏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学生被动接收信息,如同 “听枯燥的故事”,难以产生情感共鸣 —— 课堂气氛沉闷,学生低头记笔记却不思考,甚至出现走神、犯困的情况,爱国主义教育沦为 “知识灌输”,无法真正触动学生心灵。

3.2 教学内容深度不足,流于表面解读

一些教师对爱国主义教学内容的挖掘仅停留在 “浅层认知” 层面:讲解 “抗日战争” 时,只罗列重大战役的时间、地点、结果,却不深入剖析 “战士们舍生忘死背后的家国情怀”“普通民众众志成城的抗争精神”;提及 “爱国人物” 时,只简单介绍其生平事迹,却不引导学生思考 “人物行为体现的爱国主义内涵”“当代青少年如何传承这种精神”。学生对爱国主义的理解停留在 “知道是什么”,却不懂 “为什么爱国、怎样爱国”,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四、以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优化初中道法教学的策略

4.1 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1.1 情境教学法:让学生 “身临其境”

借助多媒体资源创设沉浸式教学情境,让爱国主义精神可感可触。例如讲解 “维护国家统一” 时,播放香港、澳门回归仪式的高清视频当国歌奏响、国旗升起,当民众欢呼雀跃的画面映入眼帘,学生能直观感受到国家统一的庄严与振奋;随后引导学生讨论 “回归后香港、澳门的经济文化发展变化”,让学生在情境体验与思考中,深刻理解 “国家统一是民族之幸、人民之福”,自发产生维护国家统一的信念。

4.1.2 案例教学法:让精神 “可学可做”

精选有温度、有力量的爱国主义案例,引导学生从 “感动” 到 “行动”。例如以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人物为案例,不仅讲述他们在战场上的英勇事迹,更通过图片、文字还原 “黄继光用身体堵住枪眼时的坚定”“邱少云烈火焚身时的坚守”;组织学生讨论 “英雄人物的哪些品质体现了爱国主义”“在和平年代,我们可以通过哪些小事践行这种精神”(如 “认真学习、爱护国旗、尊重国家象征”),让学生明白爱国主义不是遥不可及的口号,而是可学、可做的日常行动。

4.2 丰富教学内容,深入挖掘爱国主义精神内涵

4.2.1 结合历史事件:从 “历史中悟精神”

以中国近现代史为脉络,串联起蕴含爱国主义精神的关键事件。讲解 “鸦片战争” 时,不仅分析战争的起因与结果,更重点解读 “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勇气”“三元里人民抗英的抗争精神”,让学生明白 “爱国主义是面对外敌入侵时的不屈不挠”;讲述 “辛亥革命” 时,聚焦“孙中山先生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不懈探索”,让学生理解 “爱国主义是为国家前途、民族命运而奋斗的担当”。通过历史事件的深度解读,让学生从历史中汲取爱国主义的精神力量。

4.2.2 融入传统文化元素:从 “文化中寻根脉”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爱国主义教育结合,让学生在感受文化魅力中厚植家国情怀。例如赏析杜甫《春望》中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的诗句,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国家沦陷的悲痛、对山河破碎的忧虑;解读陆游《示儿》中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的遗愿,让学生感受诗人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怀。此外,还可引入书法、国画中的爱国题材作品(如徐悲鸿《奔马图》传递的奋进精神),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理解 “爱国是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与传承”。

4.2.3 关注时事热点:从 “时事中明责任”

紧扣时事热点,让爱国主义教育与时代同频共振。讲解 “国家安全”时,结合当前国际形势,分析 “科技安全”“粮食安全” 等领域的重要性 —— 通过 “我国科研工作者攻克芯片技术难关”“袁隆平院士团队研发杂交水稻保障粮食安全” 等案例,让学生明白 “国家安全关乎每个人的生活”;组织学生讨论 “作为中学生,如何维护国家安全”(如“不泄露国家机密、关注国家科技发展、节约粮食”),让学生在关注时事中增强时代使命感,懂得 “爱国要与时代需求同频”。

结语

以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优化初中道法教学策略,是时代赋予教育者的重要使命,更是培育有家国情怀、有道德素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初中道法教师需打破传统教学的局限,以创新的方法激活课堂,以丰富的内容触动心灵,以实践的形式践行精神,让爱国主义精神不再是教材中的文字、课堂上的口号,而是融入学生日常学习与生活的信念与行动。唯有如此,才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厚植爱国情怀,成长为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创新路径研究[J]. 刘秋香 . 吉林教育 ,2025(10)

[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路径[J]. 欧阳菊华 . 吉林教育 ,202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