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冲突视域下塔城地区歌舞团小品的人物形象与人性表达
任福元
新疆塔城地区歌舞团834700
一、引言
塔城地区多民族聚居,歌舞团小品以矛盾冲突反映地域生活。当前对其人物与人性表达的系统性研究不足。本文立足冲突视域,剖析相关问题,旨在丰富地域小品研究,为民族文化传承与艺术创新提供理论支持,彰显其独特价值。
二、塔城地区歌舞团小品中矛盾冲突的类型
塔城地区歌舞团小品中的矛盾冲突紧扣多民族聚居的生活实景,呈现出层次丰富的类型特征。文化观念冲突常以节庆礼仪、生活习俗的差异为切入点,比如哈萨克族老人坚持按传统在“纳吾热孜节”煮“库什提”(一种特色面食)招待客人,而在城里工作的晚辈觉得“太麻烦”,想改订西式蛋糕,争执中既显民族文化特色,又含传统与现代的碰撞。生活现实冲突多聚焦日常琐事里的温情博弈,像社区里维吾尔族大妈和汉族大叔因“晾衣绳占用公共空间”拌嘴,从互相较真到最后笑着互相帮忙收衣服,把邻里间的小摩擦演得活灵活现;还有牧民定居后,年轻人想搞“牧家乐”旅游,老一辈担心“丢了放牧的本分”,这种生计方式的分歧满是地域生活的真实质感。个体内心冲突则藏在角色的两难选择里,比如双语教师在“是否接受县城学校 offer”时的纠结,既舍不得村里的孩子,又想给家人更好的生活,这种情感拉扯让人性的复杂在细微处显露,每个冲突都像从塔城的街巷、草原里自然生长出来,带着泥土与烟火的温度。
三、矛盾冲突中的人物形象塑造
(一)人物身份的多维呈现
塔城地区歌舞团小品中人物身份的多维呈现,在矛盾冲突中交织着民族属性与职业特征的双重印记。哈萨克族牧民在草场纠纷时,会用“马鞭子量地界不如人心量地界”的谚语坚持原则,其放牧人的豁达与对土地的珍视在争执中尽显;维吾尔族商贩在市集价格争议里,一边用“我的葡萄干甜过塔里木的阳光”夸耀品质,一边悄悄给熟客多抓一把,小生意人的精明与热忱自然流露。双语教师在“教民族语还是普通话”的讨论中,既用流利汉语解释政策,又切换成哈萨克语安抚老人情绪,文化中介者的身份让冲突化解更具说服力。角色身份从不孤立存在,就像俄罗斯族大妈在社区活动组织中,既带着“列巴要烤得金黄”的民族习惯要求细节,又以退休医生的专业提醒大家注意饮食健康,多重身份的叠加让人物在冲突中更显立体,恰似塔城街头擦肩而过的普通人,身上总带着多元生活的印记。
(二)性格的动态生成
塔城地区歌舞团小品中人物性格的动态生成,始终与矛盾冲突的推进同频共振。哈萨克族老爹起初因汉族女婿想简化婚礼流程而板着脸,坚持 “没杀羊的婚礼不像样”,争执中却被女婿笨拙学唱哈萨克族祝酒歌的认真模样打动,最后笑着说 “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固执里长出了包容。社区主任在调解邻里地界纠纷时,一开始摆出 “公事公办” 的严肃,却在目睹两户人悄悄帮对方捡拾散落的作物后,语气软下来,用 “你们比我会算账,情谊可比几寸地金贵” 的调侃化解僵局,刻板外壳下显露出细腻。卖水果的维吾尔族大叔,因汉族小伙嫌水果贵而嘟囔 “不懂行”,后来见小伙是给支教老师买的,主动往袋子里多塞两个苹果,从计较到热忱的转变,藏着市井小人物的朴素善意,每个性格转折都像生活里的自然发酵,带着真实的温度。
四、矛盾冲突对人性表达的推动
(一)人性的多面性展现
塔城地区歌舞团小品在矛盾冲突中撕开人性的多棱面,让善与执、私与公在碰撞中显影。哈萨克族牧户为争夺水源与邻居争执,脸红脖子粗地嚷嚷 “这是我家祖辈用的泉眼”,转头却在夜里悄悄疏通堵塞的水道,让对方牲畜也能喝上水,计较里藏着不忍。社区小卖部老板抱怨 “双语夜校占了做生意时间”,却总在学员下课前煮好奶茶,嘴上嘟囔 “别耽误我关门”,递杯子的手却很实在。年轻媳妇因婆婆坚持按老规矩待客而拌嘴,觉得 “太铺张”,可当远方客人真来时,她比谁都忙前忙后,一边摆上现代点心,一边不忘端出婆婆准备的传统馓子,抵触中藏着对长辈的体谅。这些角色从不是非黑即白,就像草原上的云,阴影与光亮总在同一片天空下,在冲突里把普通人的复杂心思剖解得真切可感[1]。
(二)人性深度的挖掘
塔城地区歌舞团小品在矛盾冲突的褶皱里,深挖人性深处的坚守与柔软。哈萨克族老支书在村子是否通公路的争议中,面对年轻人 “守着老牧场没有出路” 的质疑,默默翻出珍藏的旧照片那是上世纪牧民牵着马翻越雪山的艰难,他说 “通公路不是丢根,是让根扎得更稳”,固执背后是对家园的深沉眷恋。汉族医生在牧区防疫遭遇抵触时,不硬劝也不放弃,只是每天背着药箱跟着牧民转,见孩子发烧立刻冒雪骑马送医,当牧民终于递来热奶茶,隔阂消融处显露出超越族群的生命敬畏。卖手工艺品的俄罗斯族大妈,总说 “生意是生意”,却在得知贫困学生想买礼物送老师时,把最精致的木雕塞给孩子,只收了成本价,嘴里说着 “别让我亏本太多”,眼里的温柔藏不住对后辈的疼惜。这些冲突中的抉择,像剥洋葱般层层揭开人性内核,让最朴素的情感在挣扎中愈发透亮。
五、矛盾冲突建构的当代价值
(一)文化认同功能
塔城地区歌舞团小品的矛盾冲突在化解过程中,悄然编织着地域文化认同的网络。多民族邻居因 “谁家的节日习俗更该被尊重”争论时,哈萨克族主妇端出包尔萨克,维吾尔族大爷摆上抓饭,汉族媳妇煮好饺子,最后大家围坐一桌,你夹一个我的,我尝一口你的,笑着说 “原来每个节日的味道都这么香”,让 “各美其美”的理念在碗筷碰撞中自然落地。社区筹备文化节时,关于表演内容的分歧 —— 老人想演传统民间舞,年轻人想加现代元素,最终呈现的节目里,冬不拉伴奏混搭街舞动作,老艺人和年轻演员手拉手谢幕,台下各族观众齐声叫好,掌声里藏着对文化创新的集体认可。就连集市上商贩们为 “正宗” 二字的拌嘴,维吾尔族大叔强调 “烤包子就得用土馕坑才够味”,汉族摊主说 “改良馅料加了洋葱碎更合年轻人胃口”,最后也会笑着达成 “各有各的好,顾客说了算”的共识,还互相推荐生意。这些冲突的化解,让地域文化的包容性在日常争执中愈发清晰,成为各族群众共有的精神纽带,凝聚起对这片土地的共同热爱[2]。
(二)艺术创作启示
塔城地区歌舞团小品的创作实践为同类艺术创作提供了鲜活启示。其紧扣地域生活肌理设置矛盾,让冲突从多民族日常互动中自然生长,而非刻意编造,如用市集讨价还价、邻里借物等生活化场景承载戏剧张力,使人物行为更具真实感。在人物塑造上,不将角色标签化,而是在冲突中展现性格的多棱面,像让看似固执的老人在争执中流露出对后辈的疼惜,让精明的商贩在利益纠葛中显露出善良底色,这种立体刻画让人物更易引发共鸣。同时,以文化共情化解冲突,不依赖强情节反转,而是用民族共通的情感逻辑推动叙事,如借一杯奶茶、一句谚语软化对立,这种创作思路提示艺术作品应扎根本土土壤,在真实的矛盾中挖掘人性温度,方能让文化表达更具穿透力。
六、结论
塔城歌舞团小品通过多样矛盾冲突,塑造出多维人物形象,推动人性多面性与深度的表达,具有文化认同与艺术启示价值。其扎根生活的创作方式,为地域文艺挖掘人性、传递文化提供范式,对民族文化传播与艺术发展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程淑玲. 央视春晚小品中的农民形象塑造研究(1983-2023)[D]. 烟台大学 ,2024.
[2] 刘付枫荷 . 央视春晚小品中的女性形象建构研究 [D]. 宁夏大学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