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数字技术的高校心理健康服务研究

作者

刘文娟

湖南软件职业技术大学

引言: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驱动高校心理健康服务不断革新。大学生学习与生活过程中需面临职业规划、社交等多元化内容,在种种挑战下学生的心理压力不断增加。高校作为人才培育与管理场地,应重视学生的心理问题,积极利用数字技术,打造趋于可靠、完整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提升心理健康服务的质量。

1. 数字技术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服务研究

1.1 灵活运用数字技术,优化心理健康教学

高校通过对在线开放课程平台的 MOOC 的运用,推动心理健康教学顺利开展。当运用 MOOC 时,学生在便捷的条件下取得课程资源,同时也能利用此平台的收集、分析功能,有效获取学生的心理健康课程信息,使教师尽早掌握学生近况,明确他们在学习阶段碰到的问题。通过深层运用数字技术,打造翻转课堂,便于拉近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距离,增加互动频率,确保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心理健康知识。当处于课堂内,教师要整合可利用的资源及技术,如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为学生带来多元化的教学活动,比如心理模拟、实景体验。学生提升心理健康认知的过程中不再单纯依赖文字输入模式,而是获得仿真、舒适的环境,从中加深感受,理解心理健康知识,重新认识自己,有效协调心理问题。

1.2 以数字技术为助手,实现心理健康的“辅导与干预”

当前,互联网技术应用范围不断推广,高校教育人员可利用互联网教师在学生中展开心理辅导。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合理落实自动化辅导、非自动化辅导模式,协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通过互联网技术的利用,完整化创建有利于排解学生压力的CTA心理情绪辅导平台,明确大学生特点,同时考虑不同学生的独立性和依赖性,在平台中安排互助模式、自助模式。当用户参与学习、受到辅导时,平台支持在一定时间内反馈信息,同时对专业人士发出邀请,完成学生辅导成果的评价和估量工作,通过深层了解学生个性针对不良情绪问题给予预防和减缓管理[1]。

为提升心理健康服务效果,应加强心理干预。组织打造朋辈互助团队,深层融合 AI 技术、朋辈模式,丰富心理健康服务模式。在特定的时间段,朋辈支持人员将利用在线途径给予有效的文字心理支持服务。此外,积极推行虚拟现实技术,打造具有沉浸感、数字化的虚拟情境,借此为学生呈现一些引发心理波动的特定刺激,可以逐渐提升其心理适应水平,起到干预心理问题的效果。

1.3 有效利用数字技术,实现心理健康的监测与评估

学校推行心理健康服务期间,面对一系列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实现心理健康监测、心理健康评估是极其重要的思路。当下,数字化技术愈发成熟,广泛推出智能手机、可穿戴设备等,充分利用这些资源,能够为学生心理健康监测提供更多应用技术。当进行心理健康的监测管理时,为获得准确的监测结果,借助 EMA 瞬态生态评估技术。当运用此种技术时,依托便捷设备便能实现处理,比如智能手表、智能手机,方便在不同时间节点下准确反馈学生的身体、心理状态信息。这一监测技术有效弥补了传统技术的不足,即便是面对学生某一瞬间形成的心理变化,也能有效实现信息的捕捉。

当运用数字技术时,需要监测大批量的心理健康数据,然而存在统计分析局限性的现实问题,无法直接完成测评结论的提供过程,故而,充分发挥数字技术的应用优势,在监测结果中完成科学评估。现实评估阶段,选择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支持评估工作顺利开展。当前,学生应用社交平台频率较高,利用他们经常登录应用的平台,以人工智能技术为手段,实现关键词的提取,利用大数据等高效的手段在心理问题中实现相关风险的评估,明确学生的焦虑程度。在现实评估阶段,还可运用 NLP 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在高等院校中,以 NLP 技术辅助心理健康服务不断完善,在技术的支持下,面对和学生相关的数据信息,如当前情绪状态、生活背景等,通过精准评估现实信息为从事心理健康的教育工作人员提供帮助,使他们能够花费更少的时间来摸清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针对性规划和制定有效的干预与诊断方案。

2. 案例分析

以清华大学为例,学校为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力度,整合数字技术优势,创建了“紫荆心晴”小程序。在小程序内设置对心理情况实现有效评估的先进功能,这一过程主要借助大数据分析、先进算法来实现。为学生提供在线模式的心理评估工具,他们可结合自身需求自行测评,并在短时间内取得相对准确的心理状态反馈。而系统获得评估内容后也能进行深

度解读,个性化提供相关处理建议[2]。

平台中还设置了心理训练模块,在清晰的主题下,如正念训练、情绪训练,使学生可以协调挑战,获得匹配的心理干预方案。比如,平台给予案例分析、动画演示等形式,学生能够对照自身来辨别情绪,学会调节方式,真正掌握管理情绪的方法。

结语: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当前,高校有必要利用数字技术优势,积极推动心理健康服务实现创新升级。现实阶段应灵活运用数字技术,优化心理健康教学,以数字技术为助手,实现心理健康的“辅导与干预”,做好心理健康的监测与评估,提升心理健康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 段立 , 郑志玲 . 数字赋能视域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升策略 [J]. 传播与版权 ,2023,(17):110-112+116.

[2] 赵嘉路 , 张琴 , 黄民烈 . 基于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高校心理健康服务人机协同模式探索——以清华大学为例 [J]. 北京教育 ( 德育 ),2024,(12):82-87.

虚拟数字人技术在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课题号:23C0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