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核心素养例谈小学数学量感培育的实践研究
董学倩
安徽省滁州市天长市千秋小学 239300
引言:
随着教育改革深入推进,数学核心素养培养已成为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量感作为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对物体可测量属性的直观感知能力,对学生数学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发展具有奠基作用。然而,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师量感意识薄弱、学生量感体验不足、教学案例脱离生活等问题,深入研究量感培育的实践路径,构建系统的量感培养机制,对提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课前:树立量感理念,精心选择生活素材
教师在课前准备阶段应通过深入研读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全面系统地了解各学段量感培养的具体要求和内在联系,从而构建完整的量感培养体系,为课堂教学奠定坚实基础。在此基础上,教师需要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精心挑选那些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量感素材,如常见的文具、食品包装、玩具、生活用品等,确保这些素材既符合教学目标要求,又贴近学生实际生活,能够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认知共鸣[1]
以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时、分、秒”教学为例,教师在课前深入分析时间量感培养的关键点,发现二年级学生对抽象时间单位的认知存在困难,特别是对“秒”这一时间单位缺乏直观体验。教师精心准备了多样化的教学素材:一个传统钟表模型、一个电子秒表、一组描绘不同时间段活动的情境卡片(如刷牙 3 分钟、煮鸡蛋 5 分钟、上学路程 15分钟等)和一段 60 秒倒计时视频。基于此,教师设计“时间大猜想”预热活动,请学生在课前观察并记录自己完成各项日常活动所需的时间,如系鞋带、喝一杯水、跑操场一圈等,引导学生初步建立对不同时间长度的感知。通过这些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准备,为课堂上学生建立准确的时间量感奠定基础,使抽象的时间单位与学生的实际体验紧密联系起来。
二、课中:创设情境体验,培养量感类推能力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重创设真实的生活化量感体验情境,通过让学生亲自参与估测、实测、比较等一系列实践操作活动,使抽象的量感概念变得具体可感。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设计“以小见大”“以熟识未知”等量感体验活动,引导学生运用视觉、触觉等多种感官进行参照对比,感受不同物体在长度、重量、体积等方面的量感差异,培养其从具体感知向抽象思维转化的能力。
例如,教师可以设计“时间感知接力赛”活动,通过创设直观体验时间流逝的情境引导学生建立准确的时间量感。教师首先展示秒表并提问:“一秒钟有多长?”收集学生多样化猜测后,教师接着可布置三个体验区进行分组体验: ① 在“秒的世界”区,设置 30 秒计时任务如折纸、系鞋带; ② 在“分的感知”区,引导学生闭眼感受 1 分钟后与实际时间对比; ③ 在“时间转换站”区,指导学生操作钟表模型建立时间单位间的联系。随后,教师还应组织总结交流,鼓励学生表达对时间的新认识:“原来 1 分钟可以做这么多事!”通过这种深度体验式教学设计,教师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将抽象的时间概念具体化,显著提升学生的时间量感。
三、课后:联系实际应用,巩固量感实践体验
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后延伸时间,指导学生将课堂所学的量感知识迁移到更广阔的生活实践中去,通过设计一系列与家庭生活密切相关的测量活动,如测量家具尺寸、估算食材用量、计算生活费用等实际任务,强化学生对不同量感的理解和应用。在这些活动中,教师可鼓励学生先进行估测,再实际测量,最后对比分析差异,反思原因,从而在反复实践中逐步提高量感的准确性和敏锐度[2]。
例如,教师可以设计三级渐进式任务:初级任务“时间侦探”要求学生记录一日三餐、睡眠、学习等固定活动的起止时间,培养时间观察意识;中级任务“时间管理师”引导学生预估并记录完成家庭作业、阅读故事书等活动所需时间,然后与实际用时对比,分析差异原因;高级任务“家庭时间顾问”鼓励学生观察记录家人日常活动的时间分配,并提出合理化建议。此外,教师还可建立“时间量感成长档案”,引导学生定期反思自己对时间的感知变化,记录诸如“以前我以为刷牙只需30 秒,现在我知道正确刷牙需要 3 分钟”等认知提升。这些生活化的课后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家庭环境中不断强化时间量感,真正实现时间概念从课堂知识向生活能力的转化。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量感培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教师在课前精心设计、课中深度体验、课后实践应用三个环节形成有机整体,将抽象的量概念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未来量感培育研究应进一步探索数字化技术支持下的量感培养新模式,构建跨学科量感培育体系,建立量感评价标准与诊断工具,形成更加科学完善的量感培育理论与实践体系,为学生终身发展提供坚实的数学素养基础。
参考文献:
[1] 周春霞 .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量感培养路径 [J]. 亚太教育 ,2024,(19):49-51.
[2] 王剑华. 立足核心素养例谈小学数学量感培育的实践研究[J].当代家庭教育 ,2022,(18):145-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