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推进淄博市文旅深度融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实践路径

作者

梅红霞

中共淄博市委党校

“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明确要求,标志着当前文旅产业发展进入了融合创新发展的新时期。近年来,淄博市把发展文旅产业作为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突破口,提出建设文化名城的总体目标,开展了一系列推进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探索实践,因此研究推进淄博市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很有必要。

一淄博市推进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中存在问题

淄博市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虽然有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生态旅游资源丰富、文旅产业耦合度较高等基础和优势,但是还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文化旅游资源整合力度不够。淄博市文化旅游资源优势明显,但在资源整合方面,力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大。对齐国古城、齐长城、范公祠等文化内涵较深、地域特色强的文物古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人故里等重点文化旅游资源整合利用不足,造成资源的闲置。例如,聊斋城由于历史遗留问题长期关闭,在群众的呼声中“被迫营业”。淄川区政府迅速做出反应,尽快修整,规划停车场、铺设路面,开通旅游专线,满足了人民群众的旅游需要但是我们要去思考背后的问题,需要去做的工作还有很多。在龙头引领方面,起步较晚,许多文化元素未与旅游资源有效结合,转化成旅游产品,形成属于本土的旅游特色,吸引更多的游客来旅游打卡。

文旅产业方面的专业人才匮乏。目前,淄博市文旅产业发展面临着结构与数量的双重问题。一方面,人才结构滞后于产业发展需求。从人才分布情况来看,人才主要集中在传统旅游行业,职业导游占比在90% 以上,而文创设计等新型业态人力资源数量不多;文化旅游业从业人员以职业中专、大专等低学历为主占比达到 83.6% ,懂文化、会经营、能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更加严重缺乏。另一方面,由于人才管理机制不健全,现有人才留不住。缺乏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外来人才难引进。淄博文旅产业优秀从业人员匮乏,部分景区景点的经营理念落后,激励制度不健全等问题,导致到淄旅游的游客不能很好地理解淄博的文化内涵,体验感有待提升。

文旅产业市场化程度不高。当前,全国文旅已经进入体验式、沉浸式的旅游,而淄博文旅整体上还处在观光旅游和浅层次功能上,旅游与文化融合的市场化程度不高进而导致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没有很好地拓展出来。从代表旅游层次的住宿条件来看,全市星级旅游饭店共有26 家,但没有形成真正的旅游产业体系,带动不了文旅产业快速发展。淄博旅游还处于“有旅游,没有旅游业”的阶段,整体上还处在比较低端的层次。今年“五一”期间淄博市共接待游客 190.59 万人次,八大局便民市场持续火爆。从淄博烧烤带火这座城市来看,要素支撑不全的特征非常明显,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游客的激增带来的是服务水平、服务质量短板。

二、推进淄博市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的实践路径

1. 加大对本地区文化旅游资源的整合开发力度。

一是健全完善整体规划。淄博市应着力塑造以齐文化为内核和引领的“齐文化”超级IP,进一步优化完善文化旅游总体发展规划,加强重点文化旅游资源的规划整合和开发利用,加大对高品质文旅项目的招引和政策扶持力度,高标准规划建设文旅重点项目,提升淄博市文化旅游核心竞争力。

二是加强要素保障体系建设。加强土地保障。科学调整土地供应结构,优先保障重大文化和旅游产业项目,在城市新增建设用地指标方面,适度向重点文化和旅游行业倾斜。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设立政府专项引导基金,支持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并以此撬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全市文化旅游重点项目建设。创新和完善金融服务政策。建立健全市与区县政府合作平台,加大政银企对接力度,积极向金融机构推介优质文化旅游项目和企业。

三是健全完善人才引育激励机制。建立健全多层次文化旅游人才培养体系,重点围绕文化创意、旅游策划、营销管理等方面人才培养,充分发挥淄博职业技术大学和淄博技师学院等职业院校教育资源,与国内外相关高等院校签署人才培养协议,通过开设文化旅游相关专业、委托培养人才、短期职业培训等多种方式,加大专业人才培养力度。制定出台文化旅游产业人才专项政策,探索建立高层次人才激励机制,通过市场化机制,面向全国招引文化旅游相关专业高层次人才,特别是抓好与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规划策划、商务会展、管理等方面的人才引进。同时,加强对文化旅游产业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行业整体人才素质和服务水平。

四是规范完善文化旅游行业管理机制。充分发挥相关行业协会作用,进一步强化文化旅游行业自律机制,完善行业内部运行管理协调机制,加持政府监管与行业自律相结合,对景区、旅行社、酒店、宾馆等文旅企业单位加强监督管理。

健全完善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体系。由于许多自然旅游资源其本身可能并不存在文化属性,而需要在文化层面进行深度解读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进行欣赏和游览,以此通过文化手段来实现旅游业的发展。一方面,淄博市要坚持形式与精神并重,文化与旅游相互赋能,使静态文化资源成为动态旅游资本,文化街区成为旅游景点,实现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围绕打造“齐国故都”文化旅游目的地品牌,重点建设齐古城、齐长城、孔子闻韶遗址公园等载体,创新丰富戏剧观赏、沉浸体验、场景打造等展现形式,拓展文化传播范围,拉长产业发展链条。另一方面,积极拓展新的文旅融合发展业态,加快文旅业态跨界融合,顺应产业发展趋势,创新探索“文化 + ”“旅游 +; ”“文化和旅游 + ”等模式,努力满足人们对文化旅游的“新、奇、知、乐”等愿望。聚力建设一批星级酒店、生态民宿、商业街区等,将吃、住、行、游、购、娱消费市场进行有机衔接,搭建结构合理、功能完备的文化旅游产业体系。比如,推动文旅与研学融合发展,在相关区县打造研学旅游基地,开发设计齐文化、聊斋文化、红色文化等主题的体现淄博特质的研学精品课程,使游客能够对淄博历史文化、风土人情进行深度体验。同时,大力开展文化旅游招商活动,将文化旅游招商引资项目作为全市宣传活动和产业招商的重点项目,将文化产业推广、旅游宣传、对外招商引资等紧密结合在一起,积极引进海内外文化龙头企业到山东淄博投资经营。

加强基础设施及应用场景等方面的配套建设。淄博具有大容量的文化旅游资源、大容量的文化旅游市场,应在基础设施、应用场景方面进一步加大建设力度,将淄博更多景区景点打造成“网红打卡地”。一是构建完善的文旅服务体系。按照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原则,加快市级、区县游客集散服务中心建设,打造形成具备咨询、投诉、应急救援等基本功能的旅游集散服务中心体系。加快构建“智慧旅游”平台,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景区信息、游玩服务等内容一屏全览、一键直达。二是持续开展全域公园城市建设,大力进行路域环境综合整治;积极开展文明城市创建,不断提升市民文明素质;聚焦实现“快进慢游”,加快完善交通网络建设和“智慧景区”建设,持续提高游客畅游品质。三是完善文化旅游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加快中心城区与主要景区间的道路建设提升,加强各区县与各景区间的基础交通设施建设和公交运输能力提升,优化完善各城区与景区之间的公交线网。在客流量较高的高速公路服务区设立淄博文旅展示窗口、进行先导宣传推介,在全市各大型商场和超市设立淄博文化旅游特色商品销售专柜、专区。在城区统一规划建设旅游导引系统,设置科学规范的旅游标识、道路引导标志,高标准对市区、旅游景区厕所进行改造提升,增强游客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