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打造高校优秀传统文化“ 微平台”

作者

房菁

福州大学,福建福州350108

一、研究背景

文化强国战略明确提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高校作为文化传承创新的核心阵地,肩负着培育青年文化自信的重要使命。福建省作为“福”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明确要求“推动‘福’文化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为高校传统文化传播提供了政策遵循与资源支持。福州大学作为福建省属唯一“双一流”建设高校,其“福君学国学”微信公众号的建设,既是响应国家战略的必然选择,也是落实地方“福”文化政策的具体实践。

二、研究意义

从理论层面来看,本研究有效拓展了“微平台传播”的应用场景。以往技术赋能在文化传播领域的应用多集中于专业文化机构,而本研究将其延伸至“高校校园”这一重要场域,进一步深化了新媒体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的理论认知。

从实践层面而言,研究成果能够为“福君学国学”公众号提升内容质量、创新传播形式提供切实可行的指导,进而增强该公众号在学生群体中的吸引力与影响力,推动福州大学校园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工作提质增效。

三、高校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困境与“ 微平台” 优势

1. 高校传统文化传播的共性困境

当前高校传统文化传播面临多重挑战。内容上,以国学经典为主,对地方非遗、校本文化挖掘不足,难以激发学生认同感。形式上,依赖讲座、展览、文字推送等传统方式,与学生需求脱节,大部分公众号以纯文字推送为主,互动功能使用率不足。效果上,缺乏精准推送与评估机制,采用“一刀切”模式,且多依赖表面数据,难以形成优化闭环。学校虽在VR、AI 等技术领域有优势,但未与传统文化传播结合,导致“技术闲置”与“传播低效”并存。

2.“微平台”在福州大学传统文化传播中的优势

理工科学生课程与实验任务繁重,碎片化时间是其主要信息获取时段,微信公众号“短内容、随时看”特性与之契合,学生可在课间学习,且多数学生更愿借此接触传统文化。赋能技术融合,公众号支持多种技术嵌入,可对接福大科研资源,通过 VR 技术可开发“船政学堂漫游”,AI 技术开发“个性化福联生成”功能,以“技术 + 文化”融合,降低学生认知门槛。构建互动闭环,通过“打卡积分、在线互动、线下反哺”等功能,将“被动阅读”转化为“主动参与”,如“传统文化节线上打卡”活动参与人数众多。实现精准推送,通过设置用户标签,为不同专业和兴趣学生推送相关内容,有效解决了“内容与需求脱节”问题,提升了文章打开率。

四、“ 福君学国学” 微信公众号的构建策略

1. 立足“福”文化,融合地域与学科资源

内容是“微平台”的核心竞争力。“福君学国学”突破“经典为主”的传统模式,以“福”文化为核心,深度融合福州地域文化、福大学科优势与校本资源,打造“有地域味、有学科感、有校园情”的内容体系。通过挖掘地域与侨乡特色,围绕“福”文化开设特色栏目,实现地域文化的深度渗透:如聚焦闽都文化的“人、物、言”名人故事的“闽都拾遗”栏目;推送与福州相关的历史名人故事,比如结合林则徐在三坊七巷的故居历史,解读其“经世致用”的国学思想;推出“福州方言与国学”系列,解读方言中的文化内涵;针对闽剧、寿山石雕、软木画等本土非遗;开设“华侨与国学”系列,挖掘侨领传承传统文化的事迹,增强侨生的文化认同。将传统文化与理工科知识结合,打造“专业相关、易懂有趣”的跨界内容,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与专业的关联”。

2. 技术赋能,提升传播的互动性与体验感

福州大学在数字技术领域的科研优势,是“福君学国学”区别于其他高校公众号的核心竞争力。公众号可围绕“体验感提升”,联合科研平台开发 VR、AI、数据分析等功能,将“技术优势”转化为“传播优势”,沉浸式感受地域文化。如开发“地域文化 VR 漫游”系列,让学生“足不出校”体验福州文化遗产:开发“AI 写福联”“AI 国学问答”等功能,提升内容的个性化与趣味性:开发智能语音助手,用户可通过公众号“发语音”提问国学问题,公众号并做出解答。

3. 联动文化品牌,扩大校园影响力

福州大学每年都会举办“传统文化节”,活动内容丰富多样,涵盖非遗技艺展演、国学知识竞赛、汉服巡游等多个板块,是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品牌活动。“福君学国学”公众号充分发挥平台优势,成为“传统文化节”的官方报名通道,并创新性地开设了“线上打卡积分”系统。学生通过公众号报名参与活动、拍摄活动现场照片上传至公众号、分享活动体验感悟等方式,均可获得相应积分;积分可兑换非遗体验券,如脱胎漆器制作工作坊参与资格、闽剧化妆体验机会等,有效激发了学生参与“传统文化节”的积极性。还可联动“嘉锡讲坛”“福大广播台”等校园文化品牌,通过资源整合、内容联动等方式,形成文化传播合力

4. 加强校地合作,拓展打造独家内容

为提升内容的稀缺性与专业性,“福君学国学”公众号积极与福州地方文化机构开展深度合作,引入非遗传承人资源、文化遗产资源,精心打造“独家内容IP”。可与三坊七巷管委会、福建省非遗保护中心、马尾船政文化管委会等机构,共建“福州大学传统文化实践基地”,明确“资源共享、责任共担”的合作机制,实现“线上学习—线下实践”的转化。此外,福州大学还可选派学生担任文化讲解员、参与地方文化活动策划,为地方文化传承提供人才支持。双方还可联合开展“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科研项目,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公众号内容,提升内容的专业性与创新性。既能提升公众号内容的深度,又能为地方文化传承提供学术支撑,实现“校地共赢”。

五、结论与展望

总之,“福君学国学”微信公众号的实践表明,理工科高校只要立足自身特色,找准“文化与技术”“地域与校本”的结合点,就能让优秀传统文化在青年学生中“活起来、传下去”,实现“技术赋能文化,文化反哺学科”的双向循环,为文化强国建设培养兼具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的新时代青年。

六、参考文献

[1] 王宁。高校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J]. 中国大学教学,2021(8):45-49.

[2] 李娟。师范院校传统文化活动载体创新研究——以某高校传统文化节为例 [J]. 教育探索,2022(3):82-86.

[3] 陈志强。闽都文化在福州高校的传播路径研究 [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2):112-118.

[4] 张莉。微信公众号在传统文化传播中的优势与策略 [J]. 新闻爱好者,2020(10):78-81.

[5] 刘敏。技术赋能下文化机构公众号的内容创新——以“故宫博物院”为例 [J]. 出版广角,2022(5):67-70.

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项目编号:JAS22023)

作者简介:房菁(1989 年5 月—),女,江苏泗洪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