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青年文化接受视角的评剧当代传承探究
曹旭婷 宋龙
河北美术学院
作为中国北方最具代表性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评剧自清末民初诞生以来,凭借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感人的剧情和灵活多样的表演风格,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并在20 世纪中叶进入发展高峰。然而,随着社会结构、传播媒介与审美趣味的剧烈变迁,评剧在当代社会面临着受众老龄化、剧目创新乏力、传播渠道滞后等多重挑战。尤其在“Z 世代”成为文化消费主力、数字技术深度重塑艺术生态的新时代语境下,评剧如何实现有效传承与创造性转化,已成为亟待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旨在厘清当前评剧传承面临的核心问题,探讨其在新时代语境中的发展路径,助力传统戏曲艺术实现与现代社会的深度融合。
传统戏曲在青年中的接受度普遍较低,根据《中国艺术发展报告(2023)》显示,18—30 岁青年观众中主动观看地方戏曲演出的比例不足 8% 。评剧虽为国家级非遗,但在一线城市与高校中的文化活跃度显著下降。青年对传统戏曲的疏离感,主要来源于对传统美学编码的不熟悉、剧目节奏与当代生活节奏的错位。评剧剧目与青年现实之间的语义断裂,现存剧目多以家庭伦理、古代传奇为核心,缺乏对当下青年议题的表达,导致青年观众缺乏情感共鸣,对 Z 世代的吸引力明显下降。
媒介传播路径单一,数字适应性不足,评剧院团主要依赖传统剧场演出,难以融入抖音、B 站、微博等青年用户活跃的平台。新媒体传播的缺位,使得评剧与青年的媒介语境严重错位,缺乏持续触达机制。
传统戏曲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评剧的当代表达路径如何重构与观众的审美连接,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从评剧的当代传承困境出发,结合文化生态变迁、传播机制转型与受众结构演变,探讨其在新时代背景下的生存现状与发展可能,力求为其可持续传承提供系统性思考与实践路径。
价值认同的代际缺失:传统伦理与青年文化的隔阂
评剧作为中国传统戏曲的一支,其核心价值观多承袭儒家文化中强调的“忠孝节义”“家国情怀”等伦理范式,剧目主题常围绕亲情伦理、忠诚正义展开。例如,《杨三姐告状》弘扬妇女维护家庭正义的精神,《秦香莲》讲述妻子不惧权贵、追求公正的故事,这些内容在中老年观众中具有高度共鸣。然而,对当代青年而言,这些传统价值的影响力正在减弱。
Z 世代青年成长于信息高度开放、社会价值多元化的时代,更加强调个体自主、平等对话和多样表达。他们虽然不反对传统“孝道”或“忠义”观念,但在实践中往往缺乏情感投射与主动认同。在校大学生采访显示:有超过四成的青年表示“认同评剧的价值观,但感觉与个人生活无关”;另有三成的受访者认为“评剧故事中的女性角色角色塑造过于单一、弱势”,反映出对传统叙事的不适应甚至反思。还有大约三成的受访者表示从未接触过评剧。这种认知裂痕并非出于对传统的否定,而更多源自社会语境的断裂——当代青年的家庭结构、教育背景、价值选择均与上一代观众有显著差异,而评剧未能及时进行价值话语的“再表达”,无法以新时代语境对传统伦理进行重新解释和情感引导,最终导致青年观众“看得懂,却不想看”的现象出现,价值认同陷入“沉默缺席”。
审美习惯的结构性差异:媒介生态与感官快节奏的冲突
当前青年群体的审美方式深受短视频、网络剧、动漫、音乐MV 等新媒体文化影响,形成了“碎片化、快节奏、高刺激、强互动”的媒介审美习惯。在这种文化心理结构下,青年观众倾向于选择节奏明快、视觉冲击力强、内容紧凑的文艺作品,这种结构性偏好与评剧固有的表演模式存在根本性张力。评剧的艺术特点强调“唱、念、做、打”的综合性,其叙事节奏相对缓慢,注重程式美、虚拟性和情感层层递进。例如,《小女婿》中的人物铺垫和情感展开往往需要数十分钟的唱段才能完成情绪转折,这对习惯短视频“3 分钟一个高潮”结构的观众来说无疑是“信息落差”。
同时,评剧舞台表现依赖程式化动作与虚拟空间构建,如“亮相”“走圆场”“念白对位”等元素虽具有美学价值,却容易被未受过戏曲启蒙的青年观众误解为“拖沓”“古板”“看不懂”。最常见的评论为“节奏太慢”“有点看不懂”“唱了半天还没开始”,反映出青年群体在审美习惯与评剧节奏之间的明显错位。审美结构的代际差异不仅是速度与节奏的冲突,更是“接受习惯”和“观看期待”的深层次文化隔阂,若不加以调适,将直接影响评剧在青年群体中的传播与接受。
表达方式与语态的陌生化:文化编码差异与接收阻力
评剧的艺术语言具有鲜明的传统风格,无论是唱腔旋律、唱词内容,还是舞台语言与情节推进,均包含大量传统美学符码。这些“编码”形式对习惯日常语言、现代叙事方式的青年观众来说,具有一定的“陌生化”特征,形成“听不懂—理解难—无法共情”的审美链路断裂。
特别是唱词语言的隔阂,评剧剧本多使用文白夹杂的语言形式,甚至保留了大量民国时期的口语结构与古语词汇。例如,《花为媒》中的经典唱词“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虽优美典雅,却令许多青年观众感到生涩难懂;还有唱腔结构的非日常性,评剧的“垛板腔”“哭腔”“白派腔”等表达方式属于程式化强、节奏自由的声腔体系,缺乏现代音乐语言的逻辑对接,使得未经过戏曲训练的青年难以进入角色情绪。更为关键的是角色塑造和人物对话的“非写实性”。现代影视作品重视“自然真实”,而评剧角色常以“脸谱化”方式处理性格特征,诸如“忠臣形象必穿青衣”、“反派角色语速缓慢”等表演规则,虽然源于传统程式,但在青年观众眼中可能变成“刻板”“空洞”的符号。
这种表达与语态的陌生感,显著降低了青年观众的情感投入程度。传播并非信息传递,而是文化编码与解码的协商过程。当评剧的编码方式缺乏有效的“解码”机制与青年对接,文化传递便难以完成,最终导致青年观众“融入不进”。
青年对评剧的接受过程不应视为单向灌输,而是一个互动共创的文化重建过程。从“让青年听”到“让青年说”,再到“让青年演”“让青年传播”。激活青年,让评剧成为“活态文化”。评剧的传承,不是守旧的复刻,而是与时代共振的文化激活。在青年文化接受视角下,评剧应打破形式封闭与语义惰性,构建能引发情感、价值与审美共鸣的新型表达结构。唯有此,评剧才能实现从“非遗标签”到“文化认同”的跃迁,真正成为新时代“活态文化”的典范。
参考文献:
[1] 秦华生 .《中国评剧发展史》. 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8.
[2] 胡沙.《评剧简史》. 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2.
[3] 徐国莉 .《当代戏曲非遗的数字化保护传承与传播——以广东汉剧为例》.《戏剧之家》, (17),24-26.
2024-2025 校级科研培育项目:《评剧传承人口述史系列纪录片创作及研究》项目编号:24XJPYZD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