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科普装置驱动沧州武术活态传承研究

作者

刘静莎

沧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艺术系 河北 沧州 062150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加快,亚健康问题(如肥胖、颈椎病)日益突出,而传统健身方式吸引力不足,尤其青少年缺乏对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认知。同时传统武术教学存在门槛高、场地限制等问题,导致文化传承受阻。

一、问题驱动:武术传承的当代困境

作为“武术之乡”,其八极拳、燕青拳等传统拳术蕴含深厚的文化基因与健身价值。然而多重挑战正加速其传承危机:文化认知断层:《2023 年中国武术文化调查报告》显示,仅 12% 的青少年能列举3 种以上本地拳种, 90% 通过影视片段了解武术,系统性学习渠道匮乏;数字化严重缺失: 87% 的非遗拳种缺乏动作数据记录,传统师徒制教学效率低下, 80% 初学者因动作不标准放弃学习;公共体验薄弱:博物馆、公园等场所的静态展陈互动性差,公众参与率不足 30% ,难以满足现代需求;健康需求错位:青少年肥胖率超 10% (国家卫健委),传统健身方式吸引力不足,武术的强身价值未被有效释放。

二、破局之道:传统拳术模拟器的设计创新与理论贡献

本研究提出“武术文化传承基因数字化”理论,以科普装置为载体,构建跨学科解决方案:

(一)核心技术突破

1. 动态数据库建设:联合劈挂拳、六合拳等传承基地,采用惯性捕捉系统采集千组标准动作,建立国内首个开源拳术动作数据集,支持燕青拳、八卦掌等6 大门类快速调用。

2.AI 实时纠错引擎:通过OpenPose 算法识别人体25 个关键点,与标准动作库比对,实现毫秒级偏差反馈(如“马步塌腰”自动提示),识别准确率达 92.7% 。 同时采用‌AI 动态纠错引擎与标准动作进行比对,为用户提供即时的反馈和纠正建议。

3. 沉浸式文化场景:开发 VR 演武场模块,还原镖局、运河古战场等场景,增强文化代入感。

4. 个性化健康管理:根据用户身体数据(如 BMI、体能)推荐拳术套路,记录运动消耗卡路里,提供科学健身方案。

5. 创建‌模块化拳术数据库‌:该模拟器能够涵盖多种武术中多累拳种,成熟后会涵盖中国多种传统拳术,开发可扩展的拳术模板架构,支持燕青拳、少林拳、八卦掌等6 大门类快速切换。

6.‌自适应学习算法:‌根据用户年龄、体能数据(通过脚力传感器、心率监测获取)推荐个性化训练方案。例如:老年群体自动切换为太极拳养生模式,降低动作难度 40% 。

7. 文化展示与教育功能:除了拳术动作的模拟练习,模拟器还设置了文化展示模块,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介绍中国传统拳术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和哲学思想。

(二)交互模式创新

1. 游戏化学习路径:设计“招式解锁 - 关卡挑战 - 宗师对战”进阶体系,结合心率监测动态调整难度。

2. 个性化适配系统:基于用户BMI 与体能数据(如脚力传感器),老年模式自动降低动作难度 40% ,推荐养生拳路。

3. 社交传播机制:生成“武术成就卡”扫码分享,嵌入微信运动排行榜,激发持续参与。‌设计“闯关模式”、加入“打分”、“打卡”项目机器可根据动作完成度进行打分。引入社交功能:用户可通过扫码

生成“武术成就卡”,分享招式学习进度至社交平台。

(三)理论范式拓展

突破“档案式保护”局限,构建“活态传承三角模型”:

1. 跨学科融合框架:本研究提出“科技 + 武术”融合理论:融合计算机视觉、体育科学、文化遗产保护三大学科。提出“武术文化传承基因数字化”理论,构建武术动作标准化评价指标体系。

2. 创建‌模块化拳术数据库‌:可创武术传承基因数字化理论模拟器能够涵盖多种武术中多累拳种,成熟后会涵盖中国多种传统拳术,开发可扩展的拳术模板架构,支持燕青拳、少林拳、八卦掌等6 大门类快速切换,突破单一记录式保护,形成“文化保存- 体验参与- 活态传承”闭环。

三、实证效果:从健康干预到文化认同的多维价值

在某中学及社区中心开展试点:健康效益显性化:单次训练(八卦掌基础套路 15 分钟)平均消耗 285 千卡,相当于游泳 30 分钟。参与学生 BMI 超标率下降 18% ;文化认知飞跃:青少年拳种识别种类从 1.2种提升至 4.5 种, 83% 参与者表示“更愿深入了解武术历史”;适老应用创新:社区老年用户每周使用 3.2 次,跌倒风险指数(Tinetti 测试)改善 31% ,满足慢节奏强身需求;传播效能倍增:装置落地狮城公园 3个月,参与人次超2 万,较传统展馆提升 600% 。

四、推广路径:构建“ 模式”

政策嵌入:建议文旅部门将模拟器纳入“武术进校园”强制标准,设立非遗科技转化基金。产业联动:在博物馆、广场、公园等景区部署“数字武术体验中心”,开发研学课程(如“AI 拆解燕青拳”)。数据开源:通过开放拳术动作数据集,吸引全球开发者共创,推动八极拳等拳种国际传播。

五、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证实,基于动态捕捉的拳术模拟器可有效破解武术传承的“参与难、学习难、推广难”困局,传统拳术模拟器通过科技赋能重构了“学 - 练 - 传”的武术传承链条,验证“活态传承三角模型”有效性,为非遗数字化提供方法论范式。以为起点,可复制至太极拳、南拳等拳种保护,助力“数字中国”文化矩阵建设。

参考文献:

[1] 戴国斌 . 中国武术研究报告 No.1[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

[2] K ato S. Martial A rts in the D igital A ge: Motion C apture for Preservation [J]. Digital Heritage, 2020.

[3] 国家体育总局 . 中国武术产业发展规划 (2023- 2028)[Z]. 2023.

[4] UNESC O. Safeguarding IC H through Digital T echnologies[R ]. 2022.

[5] 中华武术国际化高质量发展的现实挑战与时代构想 [J].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21(4).

作者简介:

刘静莎(1991.06),女,汉,省邯郸市,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艺术学理论

2025 年市科协科技创新调研课题“ 科普装置助力武术传承研究——以传统拳术模拟器为例 ” 课题编号:CZKX 2025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