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 PLC 的多机器人协同装配生产线控制系统设计与调试优化
昝亮亮
130927199103091216
一、设计背景与总体方案
1.1 行业需求与技术挑战
随着汽车、电子等行业对产品精度和生产效率的要求不断提高,单机器人装配已难以满足复杂工序的需求。多机器人协同装配通过分工协作可完成高精度、高复杂度的装配任务,但在实际应用中面临三大核心挑战:一是多机器人动作同步性差,易出现零件碰撞或对接偏差;二是任务调度缺乏灵活性,某一机器人故障时易导致生产线停滞;三是车间电磁环境复杂,传感器与控制器通信易受干扰,影响系统稳定性。
PLC 作为工业控制的核心设备,具有可靠性高、抗干扰能力强及编程灵活等优势,成为解决上述问题的理想选择。基于 PLC 的控制系统可实现多机器人的实时协同控制,通过精准的逻辑运算与数据处理,确保装配过程的高效与稳定。
1.2 控制系统总体架构
本系统采用 “分布式控制 + 集中监控” 的架构设计,以某汽车发动机缸体装配生产线为应用场景,涵盖 3 台 6 轴工业机器人、2 条输送线、10 个传感器及 1 套 AGV 物料系统。系统总体架构分为三层:
控制层:以西门子 S7-1511PLC 为主控制器,负责全局任务调度、逻辑运算及设备协同控制,通过 PROFINET 总线与各从站设备通信,通信延迟控制在 10ms 以内。
执行层:包括 3 台 ABB IRB 1200 机器人(负责零件抓取、压装、拧紧)、伺服输送线及气动执行机构,接收 PLC 指令并反馈实时状态。
感知层:由基恩士视觉传感器(定位精度 ±0.01mm )、欧姆龙压力传感器及行程开关组成,实时采集装配过程中的位置、压力等数据,为控制决策提供依据。
监控层采用 WinCC 组态软件,实现生产线状态实时显示、报警记录及数据统计分析,提升系统可操作性与维护效率。
二、控制系统硬件与软件设计
2.1 硬件选型与配置
根据生产线工艺需求,硬件配置需满足高精度、高可靠性及快速响应要求:
主控制器:选用西门子 S7-1511PLC,其处理器运算速度达 0.08μ s/ 指令,支持最多 128 个 PROFINET 节点,可满足多设备协同控制需求。
机 器 人 单 元:3 台 ABB IRB 1200 机 器 人, 重 复 定 位 精 度±0.02mm ,通过 PROFINET 与 PLC 实现数据交互,通信速率 100Mbps。
传感器系统:视觉传感器采用基恩士 CV-X 系列,可实现零件定位与缺陷检测;压力传感器选用欧姆龙 E8F2 系列,测量范围 0-500N,精度 ±1% FS;行程开关采用施耐德 XCK 系列,响应时间 ⩽lms 。
通信模块:配备西门子 ET200SP 分布式 I/O 模块,实现传感器与执行机构的信号采集与控制,支持热插拔,提升系统维护便利性。
硬件布局采用模块化设计,将控制箱、机器人控制柜及传感器节点分区布置,减少电磁干扰,电缆采用屏蔽双绞线并单独走线,确保信号传输稳定。
2.2 软件模块开发
软件设计采用模块化编程思想,基于 TIA Portal 平台开发,主要包含以下核心模块:
初始化模块:系统上电后自动检测各设备状态,包括机器人零点位置、传感器校准值及气压参数,异常时触发声光报警并显示故障位置。
任务调度模块:基于 “负载均衡” 算法分配装配任务,实时监测各机器人负载率(当前任务量 / 最大负载能力),将新任务分配给负载率最低的机器人,当某一机器人故障时,自动将其任务转移至备用机器人,确保生产连续性。
协同控制模块:通过 PLC 与机器人的实时通信实现动作同步,例如机器人 1 完成缸体抓取后,向 PLC 发送 “到位信号”,PLC 随即指令机器人 2 启动轴承压装,两者动作衔接时间控制在 0.5s 以内,避免工位等待。
故障处理模块:预设 16 种常见故障类型(如机器人超时、传感器信号丢失),触发故障时,PLC 立即停止相关设备动作,执行预设处理逻辑(如紧急停机、任务转移),并在监控界面显示故障代码与排除建议。
程序采用梯形图(LD)编写逻辑控制部分,结构化文本(ST)实现任务调度算法,提升代码可读性与可维护性。
三、系统调试与优化策略
3.1 分阶段调试方法
系统调试分为单机调试、联机调试及全流程调试三个阶段,逐步验证系统功能与性能:
单机调试:逐一测试各设备独立运行状态,机器人通过示教器验证各轴运动精度,确保重复定位误差 ⩽0.02mm ;PLC 测试 I/O 点通断与模拟量采集精度,压力传感器采集误差控制在 ±2N 以内;视觉传感器调试零件识别算法,识别成功率 ⩾99.9% 。
联机调试:测试 PLC 与各设备的通信稳定性,连续运行 8 小时监测 PROFINET 通信丢包率,确保 ⩽0.1% ;验证多机器人协同动作,如机器人 1 与机器人 2 的对接精度,通过调整 PLC 指令中的位置补偿值,将对接误差从 ±0.06mm 优化至 ±0.02mm 。
全流程调试:模拟实际生产工况连续运行 500 件产品,记录各工序耗时、故障次数及产品合格率,针对出现的节拍失衡、动作冲突等问题进行针对性优化。
3.2 性能优化策略
针对调试过程中发现的问题,采取以下优化措施:
节拍优化:通过分析各工序耗时数据,发现轴承压装工序(15s)为瓶颈工序。通过 PLC 程序调整压装速度曲线,将快速推进阶段速度从50mm/s 提升至 80mm/s ,保压阶段保持 5mm/s ,将工序耗时缩短至 12s ,使各工序节拍趋于均衡(10-12s)。
抗干扰优化:车间电磁干扰导致视觉传感器信号偶尔丢失,通过在传感器电缆中增加磁环滤波,PLC 程序中加入信号滤波逻辑(连续 3次检测到信号丢失才判定为故障),使信号丢失率从 0.5% 降至 0.01% 。
精度优化:机器人拧紧螺栓时力矩波动较大,通过引入力矩闭环控制,PLC 实时接收 torque 传感器数据并调整机器人输出力矩,将力矩误差从 ±3% 优化至 ±1.5% 。
四、系统应用效果与结论
4.1 应用效果分析
该系统在某汽车发动机缸体装配生产线试运行 3 个月,各项性能指标如下:
装配精度:机器人定位误差均值 0.018mm ,螺栓拧紧力矩误差均值1.2% ,满足设计要求的 ±0.02mm 与 ±2% 。
生产效率:单班产量从传统生产线的 400 件提升至 470 件,生产节拍从 18s 缩短至 15s,提升幅度 18% 。
可靠性:平均无故障运行时间(MTBF)达 1200h ,较预期的 1000h 提升 20% ,故障处理时间从 30min 缩短至 10min 。
4.2 结论
本文设计的基于 PLC 的多机器人协同装配控制系统,通过分布式架构与模块化程序实现了高效协同控制。分阶段调试与针对性优化策略有效解决了节拍失衡、精度偏差及抗干扰等问题,实际应用表明系统性能达到工业级标准。
未来可进一步引入机器视觉在线检测与数字孪生技术,实现装配质量的实时闭环控制与虚拟调试,减少现场调试时间,提升系统智能化水平。该系统为多机器人协同装配生产线的控制提供了可借鉴的工程方案,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卢志珍. 基于PLC 的全自动包装码垛生产线控制系统设计[D].江南大学 [2025-08-05].
[2][1] 徐 淑 萍 , 苏 小 会 . 基 于 Profibus 的 水 泥 生 产 线 控 制 系统 的 设 计 与 实 现 [J]. 测 控 技 术 , 2009, 28(12):4.DOI:10.3969/j.issn.1000-8829.2009.1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