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中医适宜技术在神经源性膀胱康复护理的应用

作者

陈晓洁 王宋鑫 郑炜泽 李泽兰

广东省揭阳市揭西县第二人民医院康复科

摘  要:本研究旨在探讨中医适宜技术在神经源性膀胱康复护理中的应用。首先,介绍了该研究的背景与研究内容。接着,概述了中医适宜技术的定义与发展,并阐述了其中医适宜技术在康复护理领域的主要疗法及应用。然后,描述了神经源性膀胱的病理生理特点、康复护理措施以及康复难点。随后,阐述了中医适宜技术在神经源性膀胱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方法、效果和前景。此外,还介绍了实验研究的对象、方法、结果分析及结论,总结了本研究的主要成果,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综上所述,本研究意在为神经源性膀胱康复护理提供有效的中医适宜技术,为相关领域的临床实践和理论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中医适宜技术;神经源性膀胱康复护理;应用

前  言

神经源性膀胱是由于神经系统的损伤或病变导致的膀胱功能障碍。在脑卒中或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康复护理中,计划饮水、间歇导尿和膀胱功能训练是常见的干预措施。

中医适宜技术是一种综合运用中医理论和技术的治疗方法,旨在促进身体的自我修复和恢复功能。在神经源性膀胱康复护理领域,中医适宜技术以其独特的优势和疗效逐渐受到关注和应用,它包括灸法治疗、针法治疗、手法治疗等。目前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医综合康复护理可通过调节和平衡身体的气血运行,促进神经系统的恢复和调节,改善膀胱的功能,对膀胱平衡状态的建立具有重要作用,但仍缺少高质量的循证医学证据。本研究通过对照试验评价中医适宜技术治疗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临床疗效,以期为中医适宜技术的临床推广以及相关领域的临床实践和理论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材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2021年7月-2023年12月间在本院康复科收治的脊髓损伤及脑卒中后诊断为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的31位患者,以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组,单数为观察组(16例),双数为对照组(15例)。观察组中男10例,女6例;年龄30-68岁,平均(50±1.2)岁;病程3-10月,平均(4.25±1.03)个月。对照组中男11例,女4例;年龄32-70岁,平均(48.26±4.15)岁;病程4-12月,平均(5.32±1.25)个月。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诊断为脑卒中或脊髓损伤患者,出现神经源性膀胱相关症状;②度过脊髓休克期[6];③拔除导尿管;④病程>3个月<1年;⑤成年人;⑥患者知晓并同意参与研究。

排除标准:①泌尿系统结构解剖异常;②膀胱器质性病变;③合并心、脑、肾等重要器官严重疾病者;④认知功能障碍或精神病疾者;⑤严重尿路感染患者。

3.方法

3.1对照组 采用常规护理,给予饮水计划表,定时排尿,间歇导尿,膀胱功能锻炼等。

3.2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中医适宜技术干预,疗程20天,具体为:(1)针灸治疗 针刺疗法是一种中医传统技术,通过刺激穴位,调节经络、平衡阴阳,改善膀胱的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13],且疗效优于单纯的间歇性导尿和膀胱功能训练[3]。每次25分钟,每日1次,取中极穴、关元穴、肾俞穴、照海穴、太溪穴等穴;(2)火龙罐治疗  融合了艾灸、拔罐以及刮痧等多种中医传统技术的特点,通过刺激与泌尿系统相关的经络穴位,如三阴交、中极等[14],其温热刺激和负压作用,可以促进局部气血运行,增强膀胱及其周围组织的血液循环,帮助调节肾脏和膀胱的经络,增强膀胱的约束能力,改善膀胱功-能。每日1次,每次20分钟;(3)穴位按摩[8]  患者排空膀胱后平躺于床上进行穴位按压,使用食指、中指、无名指腹按压关元、气海、水道、阴陵泉、曲骨、中极、命门、腰阳关、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位,手法由轻到重,每次按压3-5分钟,每日3次;(4)腕踝针 取双下1、2区,每日1次,留针30分钟-1小时。

4.观察指标

4.1膀胱容量测定[5]  治疗前和治疗后使用肌骨超声技术及简易膀胱容量压力测定[11]计算出两组患者膀胱安全容量、残余尿量、膀胱压力、膀胱顺应性等

4.2 排尿情况,观察期间,治疗前和治疗后均对两组患者饮水量、排尿次数、24小时排尿量、患者的尿频、尿急、尿失禁等症状进行检测和记录。

4.3 治疗效果,将治疗效果分为有效、无效、显效。

显效,经过治疗能自行排尿,且残余尿量不足60ml,能较好控制排尿过程,无尿频、尿急、尿失禁、排尿困难等现象。

有效,经过治疗自行排尿次数较前增多,且残余尿量为100-150ml,无明显尿频、尿急、排尿困难,偶有压力性尿失禁。

无效 治疗结束后,无法自行排尿或排尿后残余尿量超过200ml。

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4.4 护理满意度,根据护理情况及患者体验感,分为满意、一般满意、不满意

5.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22.0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²检验,患者残余尿量与恢复自主排尿时间以( ± s)表示,采用t检查,以P <0.05为差异显著。

结  果

1.分析两组临床效果比较  见表1  观察组有效率93.7%, 对照组有效率7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2.分析两组自主排尿恢复的时间和残余尿量,利用超声扫描仪从三个维度测量测算残余尿量[7]。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 <0.05)。  见表2

3.分析两组的护理满意度,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 <0.05)  见表3

我们观察到在应用中医适宜技术的神经源性膀胱康复护理中,患者的症状得到了明显缓解。通过记录患者的尿频、尿急、尿失禁等症状的变化,我们发现在治疗后的时间段内,这些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减轻。这表明中医适宜技术对神经源性膀胱康复护理具有显著的疗效。

我们进行了尿流动力学检查,并观察到在中医适宜技术治疗后,患者的尿流速度明显增加。通过比较治疗前后的尿流速度数据,我们发现治疗后的尿流速度显著提高,这说明中医适宜技术对改善患者的尿流动力学参数具有积极的影响。

另外,我们还进行了膀胱排空检查,结果显示在中医适宜技术治疗后,患者的膀胱排空功能得到了明显改善。治疗后,患者的膀胱排空时间明显缩短,膀胱排空率明显增加。这表明中医适宜技术在提高患者膀胱排空功能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我们还进行了相关的生理指标检测,包括肌骨超声、尿液成分分析等。结果显示,在中医适宜技术治疗后,残余尿量在正常范围内,尿液成分分析中的相关指标也发生了明显的改变。这说明中医适宜技术在调节患者膀胱功能相关生理指标方面具有显著的效果。

讨  论

神经源性膀胱是由于神经系统的损伤或病变导致的膀胱功能障碍,常见于脊髓损伤、脑卒中等疾病。根据损伤平面及损伤程度的不同,可导致不同类型的下尿路功能障碍,主要包括逼尿肌过度活动,逼尿肌—膀胱颈协同失调,临床表现为尿频、尿急、尿失禁、排尿困难、尿潴留等,给患者生活和心理带来很大负担,有效的护理措施干预在其康复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常规留置尿管护理、饮水计划、间歇导尿等常规护理措施有一定的效果[2],但需要的康复时间较长,且长期间歇性导尿,容易出现尿道损伤和泌尿道感染等问题,特别是女性患者,容易把尿管误插到阴道,引起交叉感染,对患者的生活能力影响较大。由于神经损伤的复杂性,康复过程需要综合多个方面因素来考量。针对这些特点,我们有必要寻找一种有效、简便、经济适用性强的康复方案,来促进神经系统的恢复和调节,改善膀胱功能,对提高患者的康复水平和生活质量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医适宜技术是指在中医理论基础上应用的、适应病人生理、病理特点以及康复护理需求的一种综合性治疗手段。中医适宜技术的发展离不开对传统中医理论的深入研究和对现代医学技术的应用与创新。中医适宜技术的定义与发展的关键在于对传统中医理论的充分挖掘和理解,并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在康复护理中的应用。

在中医适宜技术的应用中,针刺疗法被广泛运用于神经源性膀胱康复护理中[9]。针刺疗法作为中医传统疗法之一,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调节膀胱的功能和神经系统的平衡,从而改善膀胱排尿功能。腕踝针就是一种独特的针刺疗法,针刺时经过皮→络→经→腑→脏来振奋皮部之经气,取踝部穴下1区主膀胱及肾,可打通任脉,使膀胱气化功能得以复常,小便通利,从而达到治疗效果,提高膀胱功能的康复效果[4]。

推拿手法也是中医技术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通过按摩腰骶部腧穴,对相关部位进行刺激,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舒缓腰酸疼痛,并间接调节膀胱功能,改善膀胱神经的传导功能,增强膀胱的收缩性能,从而提高膀胱康复的效果。

中药穴位贴敷也可以通过透皮吸收,直接作用于局部组织,不经胃肠给药,无损伤脾胃之弊而改善膀胱组织的机能。

中医体育锻炼法也是中医康复治疗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针对神经源性膀胱的康复,可以通过恰当的体育运动,刺激膀胱、盆底肌肉的收缩和松弛,提高盆腔肌群的协调性和控制力,从而改善尿失禁、尿频、尿急等症状[10]。例如,八段锦、盆底肌锻炼、小便控制练习等运动疗法,均有助于恢复膀胱的正常功能。

中医适宜技术着重强调对人体整体健康的综合调理。传统中医理论认为,人体的健康是由各个器官、组织和系统相互协调、统一运动而保持的。因此,中医适宜技术注重通过调整和平衡人体内部的阴阳气血,修复和恢复机体的正常功能。这一特点使中医适宜技术在神经源性膀胱康复护理中具有独特的优势。通过针灸、推拿、中药汤药、运动疗法等手段,调节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以及膀胱相关的肌肉和组织,促进膀胱功能的恢复和改善。

中医适宜技术倡导个体化和综合化的治疗方法。根据个体的具体情况,采用针对性的治疗方案,不同的治疗方法可以相互搭配,形成综合化的治疗模式。例如,在神经源性膀胱康复护理中,中医适宜技术可以结合针灸、火龙罐、穴位按摩贴敷、腕踝针、草药熏洗疗法等多种方法,综合治疗,提高疗效。

中医适宜技术注重预防和康复。中医强调“治未病”,即在病未发生时采取相应的措施,预防病情进一步恶化。因此,在神经源性膀胱康复护理中,可以通过良好的生活习惯、饮食调理和心理疏导等方面,预防膀胱功能的进一步损害,促进康复。中医适宜技术作为一种综合性康复护理手段,在神经源性膀胱康复护理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12]。

结  论

根据对中医适宜技术在神经源性膀胱康复护理的实验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首先,实验结果显示中医适宜技术在神经源性膀胱康复护理中具有显著的疗效。通过针对患者的具体病情,采用中医经络调理、穴位按摩、药物贴敷等技术,能够有效恢复患者膀胱的正常功能。实验组患者在接受中医适宜技术护理后的康复效果较显著,与对照组相比,其膀胱功能得到明显改善,尿失禁的症状明显减轻。

其次,实验结果还表明,中医适宜技术对神经源性膀胱的康复具有持久的效果。在随访调查中,观察组患者的膀胱功能稳定,且没有出现复发和加重的情况。这说明中医适宜技术的应用能够使膀胱康复效果得到长期维持,为患者提供稳定的生活质量。

此外,实验结果还显示中医适宜技术在心理康复方面也起到了积极作用。中医护理技术中的推拿按摩、火龙罐治疗等手法能够刺激神经传导,促进血液循环,调节患者整体的身心状态。观察组患者在接受中医适宜技术护理后,心理状况得到了改善,焦虑、抑郁等心理症状有所减轻,心理康复效果显著[1]。

通过以上研究内容和实验研究结果可以看出,中医适宜技术在神经源性膀胱康复护理中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改善了膀胱功能,减轻患者症状,提高神经源性膀胱康复护理的成功率和满意度[15]。

“简、便、廉、验、效”是中医传统特点之一,也是中医的精髓所在。凭借着这独特的优势,中医康复护理技术以其操作方便,材料简单,应用范围广,起效快,费用低廉,较少不良反应等特点,越来越被临床患者所接受和喜爱。通过多种技术的综合运用,可以改善膀胱康复的效果,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及满意度。

未来希望通过更多的研究和实践,不断拓展中医适宜技术在神经源性膀胱康复护理中的应用,使其发挥更大的价值,深入研究和应用中医适宜技术在神经源性膀胱康复护理中的具体机制和方法,不仅对中医学科的繁荣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康复护理领域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为膀胱康复领域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邢艳春,郭凯.中医特色护理脊髓损伤继发神经源性功能障碍患者功能恢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23年May,32(9).1299-1308页

[2] 黄玉梅,曾连友,张敏玲.不同病因神经元性膀胱综合康复及间歇性导尿在其功能恢复中的影响.[J].按摩与康复医学.2021年.第12卷.第14期.32-36页

[3] 朱康祥,金盛,邵文飞,祝军峰,倪红联.常规康复训练与电针联合温针灸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尿潴留临床研究.[J].新中医.2022年.第54卷.第一期.164-167页

[4] 熊芝怡,刘志顺.从“病—症—位”结合取穴探讨神经元性膀胱的电针治疗.[J].北京中医药.2022年.第41卷.第11期1264—1267页

[5] 王冠男,杜幻,崔小健.基于膀胱容量压力测定的康复护理技术在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2022年.第29卷.第八期.14-16页

[6] 龚肖.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综合康复护理.[C].2023年第三届全国医药研究论坛论文集(二).榆林市医学会

[7] 林丽勤,卢海景,庄陆香.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康复护理的研究现状.[J].天津护理.2023年.第31卷.第四期.502—504页

[8] 何素玲,阮兢.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尿潴留给予汤剂并穴位贴敷的疗效分析.[J].中外医疗.2022年.NO.31.23—26页

[9] 宁静,安成飞,谭涛.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外治法概述.[J].中医药临床杂志.2023年.第35卷.第11期.2250-2255页

[10] 姚新星.膀胱功能训练在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康复护理中的应用[J].糖尿病天地2020年17卷10期201页

[11] 张文玲,冯云,王小英,霍斯文,赖伟红,何旋.简易膀胱容量压力测定在神经元性膀胱护理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2021年.第37卷.第13期.166页~167页

[12] 张胜利,赵承奇,李勇.中医综合康复治疗对脊髓损伤后神经元性膀胱尿潴留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20年.第15卷.第11期.141-142

[13] 毛志杰,罗珊,刘蓉,张阳普.针刺治疗脊椎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随机对照试验Meta分析.[J]亚太传统医药.2023年.第19卷.第3期.149—156页

[14] 段慧杰,陈科委,林倩倩,陈蒙,侯思伟,刘承梅.中医非药物疗法治疗神经源性膀胱的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3年.第21卷.第二期.196-199页

[15] 章琦钢.中医适宜技术联合专科医学服务对外科护理管理质量的影响.中医药管理杂志.2023年.第31卷.第18期.149至151页

191030916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