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积极心理学在听障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作者

田玉洁

天水市特殊教育学校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不断完善,特殊教育作为教育系统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而听障学生的教育是特殊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高中学生,他们既要发展自我,又即将步入社会,因此,对听障高中学生的教育成为特殊教育学校的一项重要任务。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重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受到社会的高度关注。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 年)》,明确“五育并举促进心理健康”[1]。在《行动》的指导下,各级各类学校都在健全和完善心理健康工作体系。相比于普通学校,特殊教育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工作表现出起步晚、阻碍多、发展慢的特点。特别是听障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生言语表达和沟通上的障碍,以及手语表达的局限性,使得聋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较为困难。因此,本研究将积极心理学理念引入特殊教育,从一个崭新的视角出发,探究如何将积极心理学应用到听障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当中。

1. 积极心理学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普通人的活力和美德的学科。与传统心理学关注问题、病态和缺陷不同,积极心理学以欣赏的眼光,关注人类积极的心理品质,发掘人身上的动机和潜能,促进个人和社会和谐发展。积极心理学不仅研究人类积极的主观体验和积极个人特质与个人心理健康的关系,还强调家庭、社区、学校、媒体等对个体美德发展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任务由传统的“心理问题疏导”转变为“促进心理发展”。诸多研究者、教育工作者提出从积极心理学视角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引导学生挖掘自身潜能和内在资源,促进其积极向上发展,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的抗压能力,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

当前,积极心理学在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研究呈多维度深化趋势,既有理论框架的创新突破,也有技术应用的前沿探索。研究内容包括积极情绪、个人特质和社会环境等研究。例如,有研究发现增加课堂上的积极情绪体验可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效果,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满意度 [2]。清华大学倪士光团队将积极心理学与神经科学、人工智能深度融合,提出计算积极心理学,构建了数字问题驱动范式,通过大语言模型开发出可自定义形象的心理韧性培育对话代理,在 48名儿童的实验中显著提升心理韧性 [3]。时婧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提出可通过重构思维、课程干预、调动内驱力、行为管理、情感引导等策略来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 [4]。潘燕峰则更加重视家庭、学校和社会的联合力量对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影响 [5]。

由此可见,积极心理学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考虑到听障学生的特殊性,聋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更需要在积极心理学的引导下,采用合适的途径开展各项活动,挖掘听障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 [6]。

2. 听障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2.1 听障高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听力障碍的学生,由于听力上不同程度的残疾,他们认知、个性、情绪情感、意志等各方面的发展均会受到影响,因此听障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往往比健听学生面临更多的困难。而听障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期晚期,此时生理特征已基本成熟,但他们的心理发展有明显的滞后,大部分听障学生心理状态还处在青春期中期,有强烈的自我意识,渴望同伴认同,情绪存在明显的波动性、极端性、封闭性和强烈性,认知片面等特征。多方面的因素使得听障高中学生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有研究发现听障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总体水平低于健听学生,心理问题检出率较高[7][8]。其中,孤独、人际敏感(社交焦虑)、学习焦虑、敌对、躯体化、自卑倾向、恐怖是他们普遍存在的问题。但也有调查发现听障学生的总体心理健康水平较好,与健听学生没有显著差异 [9]。这些研究之所以存在争议,可能与各研究的研究对象的选取,样本量的大小、心理测验的适用性等因素有关。

2.2 聋校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分析

听障高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突出恰好提示了聋校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紧迫性和必要性。有些学校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然而目前并没有适用于聋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教学内容千差万别。大部分学校也建立了心理辅导室,沙盘室,宣泄室,并配备专兼职心理辅导老师,引导听障学生积极思考,认识自我,宣泄情绪,培养健全的人格。但是由于听障学生手语表达的简单性,心理辅导工作较难,多数学生不能用“谈”的方式了解其内心想法,因此听障学生个体心理辅导工作有待进一步发展。

总体来看,目前聋校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相对薄弱,且关于听障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系统研究较为缺乏。因此要保障“特殊教育的普惠发展”,需要进一步建立覆盖特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优化并完善聋校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3. 积极心理学在听障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听障高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中晚期,是个性形成和自主发展的关键期。因此,对于听障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积极心理学的引导,运用合理的方式和途径渗透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

3.1 挖掘听障高中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

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者运用心理科学的方法,对教育对象的各层面施加积极的影响,以促进其心理发展和适应,维护其心理健康的教育实践活动。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方式是开设心理健康课程。正如《行动》中所提到的,特殊教育学校也要结合听障高中学生发展需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帮助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培养积极心理品质,增强心理健康素质。由于目前听障高中多是职业类高中,学生在有限时间内需要掌握的学科知识较多,且学习难度较大,多数学生占用更多的时间学习而不重视心理健康。因此对于听障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聋校在课程设置上必须考虑开设一周一节或两周一节的心理健康课。

在设计心理健康课程时,心理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面临的问题和需要,分层分类设计。考虑到听障学生言语表达能力有限,教师在课程中要设计有效、有趣、有意义的活动环节,让学生在活动中去感悟,在感悟中成长。在教学中,可以围绕积极心理品质及学生发展需求确定主题,以让学生有发展为目标,发挥出课堂的教学作用。如针对听障高一年级的学生,笔者以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应对挫折能力,培养学生积极的自我认知和积极心理品质,促进学生积极情绪的养成为目标,设计了一些列心理健康课程,包括《接纳不完美的我》、《拥抱新生活》、《发现生活中的小确幸》、《培养积极情绪》、《学会积极归因》、《勇敢面对挫折》、《感恩教育》、《珍爱生命,积极成长》等。

心理健康课,可使每位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有利于提升全体听障高中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挖掘他们的潜能,培养积极、乐观的心理品质,达到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目标 [10]。另外,通过心理健康课,心理老师能更加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心理需求,学生对老师也更容易产生信任感,有利于开展个体心理辅导工作。

其次要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学科教育中。听障学生往往在视觉观察、空间感知等方面有独特优势,教师要善于观察、发现并鼓励学生。科任老师要根据学科特点,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优势,对学生的表现和进步,要及时给予正向反馈,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秀品质,提升自信心。比如在美术课上,老师对学生的新奇想法和作品要给予关注和表扬,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造力。最重要的是,教师要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评估体系,关注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变化,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3.2 营造积极的环境氛围

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需要个人、学校、家长和社会的共同培养和支持。考虑到目前多数特教学校为寄宿制学校,听障高中学生身心发展的主要场所是学校,因此学校要为学生打造无障碍的物理环境,完善校园的无障碍设施,让听障学生行动更便利。同时创建包容、理解和支持的心理环境,如利用学校宣传栏,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同时,学校也要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如开展与其他特教学校,普通学校的交流,引导听障学生之间、听障学生与健听学生间友好交流,减少听障高中学生走向社会后的孤独感和被排斥感。

为了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学校可在周六、日开展不同形式和主题的团体活动。通过团体活动,学生可体验来自同伴和班级的支持,感受团队的力量,增强同学间的凝聚力。更重要的是,通过游戏活动,引导学生学会用积极的心态去应对问题,解决问题。

3.3 构建积极的人际关系

《2024 年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学业状况调查报告》结果显示,缺乏父母关怀及亲子沟通,师生关系疏远、同学关系不佳的青少年有更高的抑郁、焦虑风险,他们更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 [11]。而听障高中学生,他们长时间在学校生活,与父母相距较远,人际关系对他们心理健康的影响更加明显。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构建师生、生生、亲子间积极的人际关系。

根据《中小学心理健康指导纲要(2016)》[12],高中年级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之一是正确认识自己的人际关系状况,培养人际沟通能力,促进人际间的积极情感反应和体验。因此心理教师在设计课程时要紧紧围绕《纲要》,通过课堂活动,让学生主动学习社交技能,学会如何应对和解决冲突,帮助听障学生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

学校也要为学生创造积极的环境,如开展师生趣味活动,运动会,社团活动,亲子活动等,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亲子之间的合作和沟通。如学校每学期至少举办一次亲子活动或家长开放日活动,加强听障学生与父母的交流。通过游戏活动,家长和孩子可以建立更深的信任和理解,增强安全感和归属感。各科教师要善于利用课堂,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主动与同学建立联系。通过小组合作,学生学会沟通与倾听,提升与同伴的协作能力。也可在班级内建立学习互助小组,鼓励学生之间相互支持,形成积极的学习氛围。

总之,积极心理学可为听障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特殊教育学校可通过以上措施,挖掘听障高中学生的潜能,促进其形成积极人格,养成积极心态,增强心理韧性,并最终实现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 教育部等十七部门关于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 年)》的 通 知 .(2023-4-20).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305/content_6857361.htm.

[2] 孙 梦 露 . 积 极 情 绪 视 角 下 的 高 中 生 物 学 教 学 策 略 研 究 与 实

践 .[J]2024(1).

[3] 倪士光 , 胡子卉 , 林煜东 . 科技更向善:基于数字交互技术的青少年心

理韧性 . 培育西北师大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2024,61(02).

[4] 时婧.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策略.[J] 教育,

2024(36).

[5] 潘燕峰.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培养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策略.[J] 智力,

2024(28).

[6] 赵曼 , 周秀宝 .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聋生心理健康教育 .[J] 才智,

2013,9.

[7] 简仲谦,汤素梅,胡胜利 . 听障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的调查研究 [J].

现代特殊教育(高教),2016(7):38-43.

[8] 兰继军,张银环 . 我国聋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J]. 现代

特殊教育(高教),2016(12):30-35.

[9] 李珂珂.我国听障儿童心理健康研究综述[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0(3):97 - 99.

[10] 李海如,李友元 . 共绘“五心”育人新画卷——樟树市滨江中学心理

健康教育的五点路径 .[J] 江西教育 .2024,12(03).

[11] 孙向红,蒋毅 . 心理健康蓝皮书: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

(2023 ~ 2024)[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5:26-30.

[1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 年修订)

[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3(1).田玉洁 1993 年 11 月 女, 籍贯甘肃天水,学历:硕士研究生,职称:中

小学一级,研究方向:听障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题:2023 年度天水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 《家校协同视域下

听障高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与干预机制研究》,编号 TS[2023]GH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