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情境化教学在新高考命题趋势下的创新路径
倪小娟
安徽省怀宁中学 246121
随着新高考改革的深入推进,命题导向从知识记忆型逐步转向素养导向型,强调学科知识与现实问题的融合。生物学作为一门融合科学思维与生命实践的学科,更需在教学中融入真实情境,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学、在探究中悟。人教版
(2019 版)高中生物学新教材强调“课程标准—教材—教学—评价”的系统对接,情境化教学成为应对新高考变化的重要途径。
一、高中生物情境化教学的现实基础与教学重构
(一)新教材内容结构推动教学内容的情境转化
高中生物教学对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环保意识具有重要意义。新高考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素养与创新能力,同时通过编设情境类考题考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情境化教学作为一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策略,在新高考背景下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通过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将抽象的生物学知识具象化,使学生能够更直观地理解以及应用所学生物学知识。例如,可以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引入实际农业生产模式、医学案例或科学家科研实验,让学生在分析与生物学相关的问题情境的过程中培养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新教材在内容编排上融入大量生活实例与科研情境,为教学内容的情境转化提供素材支撑,助力教师将知识点转化为学生可感知的探究场景。
(二)学生核心素养导向促进生物课堂教学策略的调整
新高考命题聚焦于学科核心素养的综合考查,要求学生具备获取与整合生物信息、建构与运用生物模型、进行科学探究与实验设计、做出伦理判断与决策等能力。这一趋势使得课堂教学必须摒弃单纯讲授、记忆与刷题的传统模式,转向以问题为导向、以任务为驱动的教学设计[1]。在遗传与进化内容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围绕“遗传病如何通过现代技术进行预防与检测”设定任务,学生需查阅资料、进行基因分析,模拟病例分析并给出防治建议。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获得遗传规律的理论知识,还通过对比不同案例理解染色体异常、基因突变的实际表现与机制。
(三)校本资源融合与教学实践创新互动发展
情境化教学的深化不仅依赖于教材内容和课堂结构的调整,更需要校本资源的充分整合与持续优化。教师在教学中结合本地生态环境、学校设施与社会资源构建富有特色的教学情境。如在讲解“植物的激素调节”时,依托校园内不同植物的生长状态,组织学生观察光照、温度、水分等因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并记录数据进行分析。这种教学方式能够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升动手操作与数据处理能力。同时,教师可通过与校外机构如科技馆、农业研究站合作,引入实际问题或科学项目,鼓励学生进行课题研究、实地调查,构建以情境为驱动的深度学习场域。
二、新高考导向下高中生物情境化教学的创新路径
(一)围绕真实问题构建跨情境融合型学习任务
围绕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开展教学设计,是情境化教学的核心路径。教学中引入如“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抗生素滥用引发的公共健康危机”等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其在真实情境中展开探究 [2]。教师基于教材内容选取恰当的切入点,将知识点编进真实的案例中,通过设定任务目标、组织小组协作、提供资料支持等形式,构建一个跨章节、跨主题的综合任务系统。例如,在学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调研本地植被区域被开发后生态系统发生的变化,并设计一份生态修复建议方案,这一任务不仅涉及生态学基本概念,也涉及调查设计、数据处理、价值判断等多重能力。
(二)运用多模态资源激发学生参与与表达
多模态资源的使用极大地丰富了教学表达的形式,也拓展了学生获取信息与展示思维的通道。在教学“免疫系统与健康”时,教师结合动画短片展示免疫细胞的识别、应答与清除过程,通过图示资料引导学生分析特异性免疫与非特异性免疫的差异,再辅以互动媒体模拟疫苗接种过程,使学生对复杂生理机制形成直观理解。在学生输出环节,鼓励其以海报设计、情景演示、科普短文等方式呈现学习成果,使得学生能够在多样表达中提升逻辑思维与语言表达能力。多模态资源的应用不仅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和参与度,还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表达力与传播力,是情境化教学不可或缺的支持手段。
(三)重构评价体系以促进深度学习的过程监控
有效的情境化教学评价体系不应拘泥于阶段性测试成绩,而应体现学习过程的全过程监控与成长记录。在“遗传信息的传递”主题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以“分析一个假设亲子关系案例”为背景的综合任务,将评价维度从单纯的计算准确性拓展至案例分析的逻辑清晰度、论据的合理性与表达的科学性,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阐释观点。同时,教师在每一阶段任务完成后进行针对性反馈,明确学生在实验设计、数据应用、表达等方面的优势与不足,引导其自主修正与完善学习路径。阶段性的评价贯穿学习全过程,通过学习档案、阶段报告、反思日志等方式记录学生的思维发展轨迹,为个性化教学提供数据支撑。这一过程中,评价从终结性走向形成性,从封闭走向开放,成为学生自主学习与持续提升的重要推力,也为教师把握教学效能提供清晰依据。
(四)教师专业成长机制保障情境化教学有效实施
情境化教学的真正落地,离不开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与专业能力的提升。教师需对新教材的结构逻辑、新高考命题特征以及学科素养内涵有系统而深入的理解,才能设计出契合课程目标、贴合学生实际的情境教学任务 [3]。学校应推动教研组内部形成“任务设计—课堂实践—反思改进”的持续发展机制,组织教学工作坊、校本课题研究、跨校教学观摩等活动,为教师提供实践分享与经验提炼的平台。教师可通过参与课程资源建设、命题训练与教学竞赛等方式增强对高考导向的敏感度,在持续实践中提升情境创设、任务驱动、多元评价的整体能力。同时,地方教研系统与高等师范机构应加强对一线教师的专业培训与教学指导,推动形成区域性教学共同体,构建支撑教师成长的生态体系。教师专业成长机制的健全,不仅关系教学质量的提升,更是新高考背景下课程改革成果能否落地生根的重要保障。
三、结束语
高中生物情境化教学的系统推进不仅是新高考改革对课堂教学的必然要求,也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与综合素养的核心路径。教师应立足新教材、精准把握高考导向,在真实问题引领、资源多模态融合、评价体系优化及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形成系统机制,推动教学由知识传授走向素养生成。
参考文献:
[1] 孙旭科 , 李珍珍 . 新高考模式下高中生物主题情境教学创新策略 [J]. 高考,2024,45(35):34-38.
[2] 曹海燕 . 情境教学模式在高中生物核心素养培养中的探究分析[J]. 试题与研究,2022,43(24):39-43.
[3] 官小丽 . 新高考模式下高中生物情境教学创新研究 [J]. 试题与研究,2024,45(2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