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西藏基层群众文化在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中的角色

作者

顿珠曲培

西藏日喀则市拉孜县扎西岗乡文化服务中心,西藏,拉孜县,858125

引言

当前针对西藏城乡融合的研究多聚焦于基础设施建设、生态补偿机制,对基层群众文化的角色关注不足。事实上,西藏基层群众文化具有“全民参与性”“地域标识性”“情感联结性”特点,能够有效激发乡村内生动力,减少城乡文化隔阂。因此,系统研究西藏基层群众文化在城乡融合中的角色,对丰富民族地区城乡融合理论、推动西藏长治久安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 西藏基层群众文化的核心形态

西藏基层群众文化根植于高原自然环境与民族生产生活,形成三大特色形态,为城乡融合提供独特载体:

1.1 节庆文化

以雪顿节(拉萨)、望果节(日喀则)、赛马节(那曲)为代表,涵盖宗教祈福、民俗展演、物资交流等功能。如望果节作为藏族农民庆祝丰收的传统节庆,不仅有绕田祈福的仪式,还配套农产品展销、民间歌舞表演,年均吸引超 10 万城乡居民参与,成为城乡物资与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

1.2 非遗技艺

包括唐卡绘制、藏香制作、藏式家具雕刻、藏医药炮制等,其中唐卡、藏香制作等技艺已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西藏现有基层非遗传承人超 2000 人,多分布于乡村地区,其技艺传承既保留传统文化内核,又可转化为特色产业,为城乡产业协作提供基础。

1.3 民间艺术

以锅庄舞、热巴舞、藏戏为代表,具有“参与性强、地域特色鲜明”的特点。锅庄舞作为西藏各地群众普遍喜爱的集体舞蹈,城乡居民均可参与,常通过“城乡共跳锅庄”“跨区域文艺汇演”等形式促进互动,弱化城乡文化差异。

2 西藏基层群众文化促进城乡融合的现存问题

2.1 文化传承断层,人才队伍薄弱

传承人老龄化:西藏基层群众文化的核心传承人多为 50 岁以上群体,如藏绣传承人平均年龄 58 岁,30 岁以下传承人占比不足 10% ,青年群体因收入低、学习周期长,参与意愿低;城市文化人才下沉不足:城市文化工作者、设计师、文旅策划人才向乡村流动的激励机制不足,导致乡村文化活动缺乏专业指导,难以形成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2.2 城乡文化互动不足,形式单一

互动场景有限:当前城乡文化互动主要集中于节庆活动,日常性的文化交流较少,难以形成持续的联结;互动形式单向:多为乡村向城市展示文化,城市向乡村的文化反哺不足,导致城乡文化互动不均衡。

2.3 产业转化能力弱,附加值低

产业链不完善:基层群众文化产品多停留在“原材料加工”阶段,缺乏品牌化、标准化处理,附加值低;市场对接不畅:乡村缺乏与城市市场的对接渠道,产品销售依赖线下集市,受地域限制大,难以形成规模化销售;同时,文化产品与现代消费需求脱节,市场竞争力弱。

3 强化西藏基层群众文化的城乡融合效能

3.1 构建“活态传承 + 人才培育”体系,夯实文化根基

创新传承模式:推行“师徒制 + 院校培养”双轨模式,西藏高校与职业院校开设“唐卡设计”“藏戏表演”等专业,与乡村非遗工坊共建实训基地,2025 年前实现30 岁以下传承人占比提升至 30% ;开展“非遗进校园、进社区”活动,将锅庄舞、藏戏纳入中小学美育课程,培养青少年文化传承意识。完善人才激励:设立“西藏基层文化人才专项基金”,对乡村非遗传承人给予每月 2000-5000 元生活补贴,对城市文化人才下乡服务给予交通、住宿补贴;建立“文化人才职称评审通道”,将非遗技艺水平、文化活动组织能力纳入职称评定标准,提升人才职业认同感。

3.2 搭建常态化、双向化的城乡文化互动平台

打造“城乡文化共建”品牌活动:除传统节庆外,定期举办“城乡文化周”“非遗技艺交流大赛”等活动,例如每月在城市文化馆举办“乡村非遗展”,每季度在乡村举办“城市艺术支教”,形成常态化互动;推动“数字文化互动”:利用西藏“数字乡村”建设成果,搭建“城乡文化云平台”,上传乡村文化活动直播、传统技艺教学视频,城市用户可在线学习、购买文化产品,同时城市文化机构可通过平台向乡村推送艺术课程,实现“线上线下”双向互动。

3.3 搭建“数字联通 + 资源均衡”平台,缩小城乡差距

数字文化基建:加快乡村 5G 网络覆盖,2025 年前实现西藏乡村互联网普及率达 85% ;建设“西藏基层群众文化数字平台”,整合非遗资源、节庆活动、城乡文化协作信息,实现“线上展演、线下互动”,如开设“非遗直播课堂”,城市居民可在线学习唐卡绘制,乡村居民可在线获取城市文化活动信息。资源均衡配置:推行“城乡文化设施共建共享”,城市图书馆、文化馆与乡村文化站建立“结对帮扶”机制,定期输送书籍、设备、专业人才;开展“城乡文化共建项目”,如联合举办“民族团结文艺汇演”“非遗创新设计大赛”,年均组织城乡互动活动超1000 场,实现文化资源双向流动。

3.4 深化“文化+”产业融合,提升附加值

完善产业链条:引入城市文创企业、电商平台,对乡村文化产品进行“设计 - 生产 - 销售”全链条赋能,例如与阿里、京东合作,打造“西藏非遗专区”,同时建立产品标准化体系;推动“文旅 + 生态”融合:结合西藏生态旅游资源,打造“文化体验 + 生态观光”的乡村旅游线路,例如林芝市可推出“桃花节 + 工布民俗体验”线路,城市游客在观赏桃花的同时,参与望果节仪式、学习藏式木工技艺,提升旅游的文化附加值;培育乡村文化品牌:挖掘基层群众文化的地域特色,打造“一村一品”的文化品牌,如“尼木藏香”“日喀则藏绣”,通过城市展会、新媒体宣传提升品牌知名度,将文化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

3.5 文化服务必须坚持群众路线

一方面,基层文艺创作既要反映时代精神、紧跟时代步伐,宣传党的政策,又要接地气,扎根群众,服务群众,密切结合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激励农牧民热爱生活,吸引农牧民积极参与文化生活。提供的文化产品农牧民群众要感兴趣、看得懂、用得上,实现文化建设成果群众共享。另一方面,群众性文化活动要善抓时机,充分利用重大庆典、重要节假日和纪念日,以及重要会议等,及时开展主题性文艺活动。

结语

在西藏迈向现代化的进程中,城乡融合是必然趋势,但其路径必须符合区情、富有特色。基层群众文化作为蕴藏于民间的强大软实力,通过其情感黏合、经济催化和社会润滑的三重角色,为西藏城乡融合提供了超越单纯经济逻辑的新范式。它能够有效促进城乡之间的文化互鉴、经济互促和人心互通,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西藏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重要途径。未来,应更加自觉地将文化维度深度嵌入城乡融合的各项政策与实践中,通过数字化、产业化和机制创新,充分释放基层群众文化的潜能,使其在西藏构建城乡命运共同体、实现共同富裕的伟大征程中,绽放出更加灿烂的光芒。

参考文献

[1] 姜鑫磊 . 民族地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的思考— 以西宁市为例[J]. 邢台学院学报,2013,(2).

[2] 次仁德吉,涂健 . 西藏林芝地区构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探索及其经验[J]. 西藏发展论坛,2013,(1).

[3] 欧阳雪梅 . 西藏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状况及对策研究———基于对西藏自治区五地市的调研分析 [J].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