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学历继续教育改革背景下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

作者

王安慧

长沙轨道交通职业学院 湖南长沙

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普通高等学校举办学历继续教育迅速发展,为促进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和教育公平,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学习型社会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但也存在办学定位不够明确、制度标准不够完善、治理体系不够健全、人才培养质量不高等突出问题,不能很好适应教育高质量发展要求[1]。

2022 年起,教育部针对高等教育继续发展出台《关于推进新时代普通高等学校学历继续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普通高等学校举办非学历教育管理规定》《关于严格规范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校外教学点设置与管理工作的通知》。本文在普通高校学历继续教育改革背景下,从人才培养质量、教学内容、师资队伍、生源情况等方面探讨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供参考。

一、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的时代背景

(一)我国学历继续教育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到普及化阶段,致使学历继续教育的生源不断壮大,人们对高学历需求也显得日益突出,从教育部统计的数据来看,2022 年,全国共有约1,800 所高校开展学历继续教育(含成人高等教育、网络教育、开放教育等),在籍学生总数超过 3600 万人,2022 年报考人数约 625 万人次,累计培养本专科毕业生超 1100 万人(自 1981 年开考以来),这些数据表明,我国学历继续教育发展成绩突出,数量的迅猛增长对教学质量带来的巨大压力,尤其在新时代背景下,把建设学习型社会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作为教育发展目标,而成人高等继续教育作为补偿式的教育,必须贯彻高质量发展的理念,实现其转型发展。

(二)我国提高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教学质量的必要性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首次明确“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的目标,旨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强调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益。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从课程思政、广告宣传、教材建设、专业设置、校外教学点管理等,全方位出台了有关继续教育治理和改革的文件。党的二十大将教育、科技、人才工作一体部署,提出“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2],为新时代继续教育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关于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研究梳理

2025 年 1 月 19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 年)》,作为首个以教育强国为主题的纲领性文件,从国家行动计划的角度明确提出以“深化教育评价改革”为首位的深化教育综合改革要求 [3]。继续教育是普通高等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我国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其在国民教育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继续教育的形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但是无论继续教育如何发展,教学质量始终是社会关注的重点。

曾永光、王友胜认为,目前现有的继续教育人才培养方案中,大多数的课程的理论教学占比过高,教学内容过时,跟不上时代发展,实践性教学环节薄弱,导致学生难以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

邬庆儿认为一些学校把继续教育当作创收手段,忽视了教学质量,导致课程设置不合理,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资源匮乏,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职业发展,有些学校甚至与一些缺乏资质的培训学校合作,追求短期利益,忽视了教育的本质和长远发展。

徐军委认为在继续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存在着许多的挑战,一是教师结构复杂,对参与教学的老师没有系统性的培训,在教学设计、教学组织、教学管理等过程中存在诸多不足,给教学质量带来了负面影响;二是,因为参与继续教育的学生年龄、工作行业等跨度比较大,学习兴趣以及学习能力各有差异,导致学生的动机、学习知识基础存在不同,大部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参与度不高,导致教学互动性差,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障。

杨莹认为随着校外教学点不断增多,高校在分配教学资源时必然会存在分布不均衡的现象,同时校外教学点的工作人员入职条件标准低,导致校外教学点学员的管理质量参差不齐,进而严重影响校外教学点的教学质量。

由上述分析可知,不同的学者在进行成人高等继续教育教学质量研究时,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内容的设置、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学过程的管理以及校外教学点管理等方面阐述了影响教学质量的原因。

三、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

教学质量是教学活动过程中的基本要求,对成人高等教育而言,教学质量直接影响成人高等教育培训的人才质量以及社会需求。近年来,国家出台的一系列关于学历继续教育管理相关办法,不断优化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管理模式,为加速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和国民素质提升提出了要求。目前,在学历继续教育改革背景下各高校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有了明显的改善,特别是对开足思想政治课程、完善课程设置、以及面授课程的开设比例都做出来相应的完善,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形式化”的问题,影响了教学质量。

(一)人才培养方案“减配”

人才培养方案是开展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活动的实施准则,人才培养方案的定制是实施教学活动的前期准备,是指导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指标。然而,部分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存在“减配”现象,未充分考虑成人学习的特点和需求,导致课程设置与实际需求脱节,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难以满足学生职业发展的实际需要。这种现象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人才培养方案是高校开展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活动的基石,组织开展教学活动和实施质量评价的核心依据。

成人高等教育与普通高校教学任务的开展都必须依据人才培养方案。因此,制定符合成人高等教育特点,适应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发展特点的培养方案,是保障成人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

从文献研究来看,各高校在开展成人高等继续教育活动的人才培养方案基本上都是将全日制教学版本进行修改,形成“减配”的人才培养方案,套用于成人高等继续教育教学。大部分高校没有深入思考成人教育的办学定位、课程设置、专业特色及教育质量等,进而导致课程内容与实际需求脱节,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难以满足学生职业发展的实际需要。这种现象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甚至各高校相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趋同,缺乏继续教育特色。

(二)教学内容不够重视

成人高等教育教学内容设置是关系到成人教育学习者是否能“学有所成”的依据。目前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活动主要以线上教学为主,没有根据学科特点进行个性化设置教学形式,而课程的教学形式也只是通过视频的方式简单的对知识点进行讲解,没有对学科知识进行系统性的延展,仅仅为了满足学生自由学习的特点,并未对学生的学习需求提供帮助。

成人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管理一般由高校的继续教育学院负责,但因为部分高校出于对经济创收等因素的考虑,只注重成人高等继续教育的经济效益,对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内容和质量缺乏足够重视,导致教学资源投入不足,课程内容陈旧,难以激发学生兴趣,最终影响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背离了成人高等教育的初衷。导致成人高等教学内容低成本投入、低质量产出,使学习者的学习效果欠佳,引发成人高等教育学历含金量不高的社会舆论和刻板印象。

(三)教学过程流于形式

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过程基本上都是在线上完成,各高校通过在学习平台上发布课程,学习者在学习平台上完成相应的课程。这种教学过程仅实现学生可实现时间灵活、地点自由的学习特点,但是学习效果却大打折扣。由于学生在学习平台上进行录制视频的观看,且都是以灌输式的教学为主,缺乏一定的互动性,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也无法及时得到教师的帮助,存在的问题不能及时解决,导致学习兴趣减弱,学习动力不足等问题,最后沦为“刷视频”的学习过程,教学过程流于形式。另外,各高校在开展成人教育教学活动时,没有监管措施,对于学生的学习管理基本是“放任式”,没有专门的“班主任”进行集中管理,学生学习碎片化比较严重。

(四)教学管理参差不齐

教学管理是学习者参与教学过程的质量体现,教学管理到位,可以有效提高学习者教学过程的学习效果,同时也保障了学习者是否能顺利毕业的重要依据。高校在开展成人高等教育活动时,都开设了校外教学点来承担相应的教学任务。但校外教学点的管理服务水平参差不齐,很多工作人员自身能力水平有限,不能有效管理学生的教学过程。这些校外教学点的工作人员多为“临时工”,业务水平基础差,也未经过系统全面的培训和业务指导,人员更换频繁也是常态,对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管理水平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甚至有些校外教学点为了节约成本,让本来业务水平不是很高的工作人员,管理的学生人数大大超出其能力范围,导致学生的教学管理不及时,甚至出现信息偏差,使学生有不好的学习体现效果。

(五)师资队伍匹配度低

从各高校的调研数据来看,普遍存在成人教育管理队伍并非科班出身,甚至对学历继续教育的政策“一知半解”,仅仅凭经验或者学习其他学校做法,或沿用老做法来管理学生,在管理模式上没有与时俱进。参与成人教育教学的教师多数来自本校普通高等教育的专任教师,“常态化的师资配备机制未能形成,导致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存在内部师资构成偏差问题”[5],对成人教育专业没有过系统性的教学研究,更没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无法实现“因材施教”的教学活动。

参与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师大多属于兼职性质,教学精力分散,难以全身心投入成人教育教学中,导致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和深度,难以满足成人学习者的实际需求,进一步加剧了教学质量的下滑,从而也影响了学生上课的积极性。

实践教学是成人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必不可少的授课环节。目前,一方面,部分高校缺乏对实践教学环节的统筹规划和设计,相关课程缺乏;另一方面,授课教师多专于理论课程的讲授和指导,缺乏相关实践经验,进而缺乏对应于学生实际需求的实践教学经验,无法独立开展相关实践课程、有效衔接社会实际人才需求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6]。

(六)教学评价参考度低

根据大部分高校发布的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评价问卷表来看,绝大部分的评价结果都给出“非常满意”的结论。但是从培训的质量来看,教学评价的结果存在“弄虚作假”的嫌疑。教学评价的反馈来自学生、社会和用人单位,但往往很少看到评价给出的建议和意见,导致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问题没有揭开伤疤,更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教学评价结果形同虚设,没有给教学质量带来参考作用。

(七)生源情况复杂多样

成人高等教育的学习者大多数来与社会人员,他们的年龄、职业背景、学习基础参差不齐,导致教学需求和接受能力各异,难以统一教学标准和进度,进一步加大了教学管理的难度。同时,部分学习者功利心强,学习动机不纯,只为获取学历而非提升能力,影响了整体学习氛围和效果。这使得教师在授课时难以兼顾各层次学生的需求,教学内容难以精准对接实际应用,导致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进一步削弱了成人高等教育的吸引力和社会认可度。这也使得成人教育教师和管理人员面临更高的要求和更大的挑战。

四、构建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路径

(一)科学培训方案

2022 年 8 月,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历继续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编制工作指南》作为推进继续教育改革实施的具体要求和手段,旨在进一步加强普通高校举办学历继续教育教学的规范管理,强化人才培养方案的编制工作要求,保证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

成人高等继续教育涵盖的层次包含了高起专、高起本以及专起本,不同层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应该有不同的特点,除此之外,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还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比如学习者的年龄分布、职业分布以及学习能力等特征,明确学习者的特征再制定相关学习目标,这样更加切合教育实际。

(二)加强课程改革

课程安排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设立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后,应根据目标体系来合理安排对应的课程。一是公共基础课及专业课的设置,应参考《普通高等学校学历继续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编制工作指南》开足开齐公共基础课,按照公共基础课、专业课以及职业能力拓展课三类进行课程设置,课程安排可参照现行规定的专业课,根据学校的专业特色及生源特点等,合理进行课程结构设置。

各高校在开设专业课程,应充分考虑学习者的实际情况,如职业跨度、年龄跨度的问题,有效开展衔接性课程,让学生能易于掌握知识点,提高学习参与度。

(三)提高教学质量

学历继续教育改革背景下,对教学内容的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学内容不仅要让学生能通俗易懂,更需要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教学内容是学习者参与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内容质量直接关系到教学活动的成败。高校在针对同一专业不同层次的学习者,我们可以在教学内容上进行区分,同时,针对成人高等继续教育学生的特点,对教学内容的设置应遵循成人高等继续教育的育人特点,就读成人高等继续教育的学生一般都是来自社会工作人员,大多数都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年龄偏大,具备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都弱于普通高校的学生,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应降低学习难度,调整理论性学习占比,多实践操作性的内容,让学生从被动式“刷课”到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达到学有所获的目的。

(四)完善管理水平

针对校外教学点的管理主办高校应参考《教育部办公厅关于严格规范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校外教学点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