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古诗词情境教学法的实践与探索
周立茹
黑龙江省绥化市明水县第三中学 151700
引言
当前,初中古诗词教学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个问题表现在一些教师对古诗词的概念认知模糊,甚至将古诗词和文言文混为一谈。古诗词指两种文学体裁,一种是古诗,另一种是词,并不包括文言文。另一问题是有的教师仍然按着传统的“你说我听”方法教学,上课前让学生粗略地读两遍古诗,便匆匆讲解,将诗词中的意境和情感“说”给学生听,然而学生并没有真正地理解诗词的意蕴。根据这些问题,笔者提出了古诗词教学中情境教学的应用策略。
一、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情境创设策略
(一)语言描绘,营造氛围
语言描绘是构建诗词意境最直接的教学手段。教师需要把握三个要点:历史背景的准确性、意象选择的典型性和描述语言的适切性。以《春望》教学为例,教师应先介绍安史之乱的基本史实,说明长安沦陷的时间节点。描述时可围绕“城春草木深”的视觉意象,具体呈现城墙砖缝里钻出的野草、街道上散落的盔甲等细节。对于“烽火连三月”的描写,要避免夸张渲染,如实说明唐代烽火台的报警机制和实际传播距离。在引导学生想象时,可提问:如果你们生活在被敌军占领的城市,看到满街杂草和废墟,会最先注意到什么声音?这种基于史实的语言建构,既能避免虚构化倾向,又能帮助学生理解“感时花溅泪”的移情手法。实施时建议先完整朗诵全诗,再分段描述对应画面,最后回归整体诵读,形成整体- 局部- 整体的教学闭环。
(二)多媒体辅助,直观呈现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需要遵循辅助性原则。在选择《钱塘湖春行》的配套素材时,教师应当注意:图片要采用实景拍摄而非艺术创作,确保水面初平的湖岸线比例符合地理实际;视频素材时长控制在 40 秒以内,重点捕捉“早莺争树”的生态画面而非旅游宣传内容;背景音乐优先选用《平沙落雁》等唐代流传琴曲的现代演绎版本,音量设置为课堂环境音的 30% 左右。具体操作时,应先让学生默读全诗,再用多媒体展示核心意象,最后进行意象归类练习。例如将孤山寺、贾亭、白沙堤等地理名词与地图位置对应,通过这种空间还原帮助学生理解“行”的游览路线。要特别避免过度依赖视听刺激,确保每次媒体使用后都有相应的文本分析活动跟进。
(三)角色体验,代入情感
古诗词教学中,单纯让学生朗读或表演诗句往往流于形式,只有通过物质细节的真实重构,才能使当代学生突破时空隔阂,真正理解诗句背后的生存逻辑。这种教学策略的核心在于:将抽象的情感表达转化为可触摸的历史实践,让学生在操作中形成具身认知。以《渔家傲·秋思》教学为例,教师若仅要求学生模仿戍边将士的姿态,学生获得的仅是象征性的表层体验。而当课堂呈现宋代札甲部件实物,引导学生感受其沉重穿戴感,并结合史料分析“长烟落日孤城闭”时的军事布防态势—利用沙盘推演敌军围城情境下,守城者依托城墙、烽燧进行防御协作的必要性时,“塞下秋来风景异”便从环境描写转化为严峻的生存压力。学生分组模拟守城轮值,在预设的“四面边声连角起”情境中传递信号、协同应对,不仅能体会边关将士“燕然未勒归无计”的职责担当,更能深刻理解“浊酒一杯家万里”中交织的疲惫、孤寂与思乡——在交通阻隔、信息闭塞的边塞,一杯浊酒既是御寒之物,更是短暂麻痹乡愁、维系同袍情谊的珍贵慰藉,而“万里”之遥则是归期难料的残酷现实。如此,历史场景的深度还原才真正成为叩击诗人心灵、唤醒情感共鸣的关键。
(四)联系生活,引发共鸣
当代学生与古代诗人的生存环境虽存在巨大鸿沟,但思乡怀人、感时伤逝等情感体验具有跨时代的共通性。教师若仅停留于“古人也想家”的简单比附,反而会消解诗词的历史纵深感。真正有效的教学应通过还原历史语境,让学生在认知差异中体会情感共鸣的深层逻辑。以《次北固山下》的乡愁教学为例,教师可先引导学生计算洛阳至镇江的七百公里距离,对比现代高铁三小时与唐代三十日行程的时空压缩效应。这种具象化对比并非为了凸显古今优劣,而是帮助学生理解归雁洛阳边中归雁意象的双重性——它既是自然界的候鸟,更是唐代邮政系统的诗意符号。当学生意识到,在缺乏即时通讯的古代,一只大雁可能承载着数月未达的家书期待时,“乡书何处达”的焦虑便从抽象的文学表达转化为可感知的历史经验。这种教学设计的精妙之处在于,它通过可验证的历史数据和具身体验,将情感共鸣建立在认知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分享断联时的思念表达方式时,重点不在于比较古今联络手段,而在于引导学生体会:当通讯延迟从三十日缩短为三秒,人类对情感联结的渴望是否发生了本质变化? 这种基于差异的共鸣建构,既避免了将古典情感现代化处理的浅表化倾向,又使千年之前的诗句在当代课堂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二、情境教学的核心作用与实践价值
情境教学通过具象化的场景建构,有效解决了学生理解古典诗词的认知障碍。具体情境的创设为抽象意象搭建了理解的阶梯,例如当学生置身于“大漠孤烟直”的视觉场景时,荒漠的广袤寂寥与烽烟的孤直挺拔便自然转化为对边塞诗境的具身认知,这种直观体验显著降低了学生解读凝练语言的思维负荷。同时,情境教学的动态生成特性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相较于传统讲解模式,学生通过模拟战乱时期书写家信的活动,能切身感受家书抵万金中蕴含的焦灼与期盼,这种沉浸式体验将被动听讲转化为情感投射,使课堂焕发活力。当学生在复原的历史场景中扮演角色或完成情境任务时,其主动探究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课堂氛围也由此转向生动活跃。
结语
情境教学法为破解初中古诗词教学难点提供了有效路径。通过精心设计并实施贴近学生、易于操作的情境活动,能够有效激发兴趣、降低理解障碍、深化情感体验。教师在实践中应明确目标、紧扣文本、关注学情、注重引导,使情境真正成为学生走进古诗词意蕴世界的桥梁,切实提升古诗词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黄荔娴 . 情境教学法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应用策略探究[J].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 ,2025(1).
[2]黄志锦. 试析情境教学法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4(5).
[3] 赵娜 . 情境教学法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J].孩子 ,2024(8).
[4] 王丽媛 , 王璐 . 情境教学法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J]. 赤子 ,20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