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AI 赋能民办高校教师职业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

作者

刘丹

郑州科技学院 河南郑州 450064

人工智能(AI)技术的迅猛发展正在深刻地改变着教育行业的各个方面。民办高校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部分,其教师团队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民办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在他们的教学实践、科研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能力,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不足。这些不足可能体现在教学方法的单一性、科研项目的深度和广度不够,以及在日常生活中处理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了他们的教学质量和科研成果,也限制了他们在生活中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为了提升民办高校教师的综合素质和能力,需要在教学方法、科研能力以及生活技能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提升。

一、民办高校教师职业发展现状

在我国民办高等教育领域,教师群体对于人工智能技术的认知深度与实践能力均显不足。具体表现在,缺乏对该前沿技术的深层认知,娴熟的应用技能欠缺。尽管部分民办高校已逐步认识到人工智能技术的价值,并着手探索在教学过程的融合路径,以期提升教学质量与效率,培养复合型人才。从行业整体发展态势来看,探索仍处于起步阶段,后续需系统性完善与深度性拓展。民办高校教师在人工智能技术应用能力上的短板,广泛存在于教学实践、科研活动乃至日常场景等多个维度且呈现出差异化的特征,这种能力上的结构性缺失,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民办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推进。

(一)调查对象:

该研究群体以民办高校教师为主体,其中女性占比高达 93.75%,这一数据特征表明,在该特定研究范畴内,女性教师构成了群体的绝对主体。从年龄结构来看,其分布呈现出显著的集中性特征,26 到 35 岁年龄段的教师,占比 68.75%,这一数据充分展示了年轻教师在该群体中的高占比。该群体的学历层次表现出高度一致性,所有教师均具备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不仅彰显了教师群体教育背景的高水平与学术性,也反映出民办高校在教师招聘环节所秉持的高水准。

(二)调查内容:

1.AI 在教学中的应用:

调研数据显示,在教案编写方面:仅约 12.5% 的教师会高频运用该技术辅助教学实践,而大多数教师在此方面的使用频率处于低水平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教师群体对人工智能在教案编写中的适用性持较高的认知,62.5% 的教师认为,人工智能技术在教学计划制定与教案编写过程中具备应用价值,反映出人工智能在教案编写获得普遍的认可。调研数据显示,在试卷编写方面:教师群体的担忧情绪表现得尤为显著。高达 68.75% 的教师对人工智能生成试卷可能存在的题目遗漏问题表示担忧,这种担忧情绪的产生,既可能源于对人工智能技术在细节处理精度、知识表征准确性的信任缺失,也可能与学科知识体系的复杂性难以被人工智能完全解构有关。

调研数据显示,在作业批改方面:人工智能技术对作业批改模式的影响呈现出情境依赖性特征,其影响程度受学科属性、学生认知水平及教师批改习惯、学校要求等多重因素制约,部分教师会借助人工智能辅助完成客观题型的批改,以提升效率,而在主观题型的批改中,多数教师更倾向于采用人工方式,旨在保障批改结果的准确性、公正性和专业性。

2.AI 在科研领域中的应用:

调研数据显示,在课题申报环节:人工智能技术的积极效用获得了教师群体的广泛认同与支持。最新调研数据表明,87.5% 的教师认为人工智能技术为课题申报带来了显著的正向影响,教师群体认为,该技术的应用优化了课题申报流程,使申报材料的筹备更为高效、精准。调研数据显示,在论文写作领域:人工智能技术亦展现出独特的价值。尽管其辅助作用的程度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但教师群体反馈,借助人工智能工具,他们在文献检索、数据分析及论文润色等环节获得了实质性支持。具体表现在,人工智能能够快速筛选相关文献、提供有价值的研究数据,可以在语言表达与逻辑结构层面给出建议,进而提升了论文质量与写作效率。

调研数据显示,在教材编写方面:教师群体对于人工智能技术在教材编订中的应用尚显浅薄。人工智能在教材编订领域存在巨大潜力和广阔的应用前景,例如通过数据分析教材内容编排、生成个性化学习资源等,但目前教师对这些应用的了解有限,这或许是由于教材编订过程复杂且对专业知识要求深厚,教师们对人工智能技术在该领域的实际成效持审慎态度。因此,未来有必要强化对教师的专项培训与宣传引导助力其深化对人工智能技术的认知与运用,以充分发挥其在教材编订中的优势。

3.AI 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师在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开展语言润色工作时,面临的核心挑战之一在于润色文本存在个性化表达与创造性维度的缺失。尽管人工智能在语言处理领域已取得显著进展,但其生成内容常显机械性,难以承载人类特有的情感张力与创意思维。教师群体的实践反馈表明,人工智能虽能在语法规范与词汇优化层面提供支持,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化表达与创造性写作,仍需依赖人类主体的智性投入与灵感迸发。对于人工智能在辅助个人爱好发展方面的潜力,教师群体整体持审慎乐观立场,认为其可在信息供给与策略建议层面提供支持,助力个体兴趣培育与技能提升。然而,在人工智能辅助子女教育的可行性问题上,教师群体的认知呈现分化特征:部分观点认为,人工智能能够为儿童提供个性化学习方案与多元化教育资源,对家庭教育形成有效补充;另一部分观点则担忧,过度依赖人工智能可能弱化亲子互动的深度与情感联结的强度,甚至对儿童自主学习能力的建构及批判性思维的培育产生潜在负面影响。基于此,教师群体对人工智能在子女教育领域的应用秉持审慎态度,呼吁在实践层面开展更为系统的实证研究与效能评估。

民办高校教师群体对人工智能技术在教学科研领域的应用普遍秉持开放接纳的立场,同时也清晰表达了实践过程中的忧思与挑战。具体而言,他们对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质量管控与个性化适配能力存在顾虑,

关注此类内容能否精准契合学生异质性需求,并提供适配不同学习风格的个性化支持。此外,教师群体对技术应用的可靠性与结果的准确性存疑,担忧实际操作中可能出现的技术偏差或结果错误,进而对教学科研活动的质量与成效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尽管持有开放态度,他们仍期待在实践应用中构建技术稳定性与结果准确性的保障机制,以充分释放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潜能。

二、民办高校教师职业发展的未来趋势

AI 赋能民办高校教师职业发展的趋势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探讨,包括教师角色的转变、智能素养的提升、教学方法的创新以及专业发展的路径。

1. 角色定位的数字化转变

在 AI 时代,高校教师的角色正在经历显著的变化。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师角色逐渐向学习引导者、能力培养者和情感沟通者转变。AI 技术的应用使得教师可以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通过智能系统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例如,AI 助教系统可以帮助教师进行备课、授课和答疑等工作,从而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1]。

2. 综合素质的数字化提升

智能素养的提升是民办高校教师职业发展的重要方向。随着AI 技术的快速发展,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智能素养,以适应教育现代化的需求。这包括对 AI 技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以及如何将 AI 技术融入教学活动中。通过智能技术,教师可以优化课程设计,实现个性化教学,并通过数据分析提高教学决策的科学性 。[2][3] 智能教育素养的提升成为教师群体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唯有如此,方能顺应这一新兴趋势。但从现实情况来看,当前众多高校教师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实际操作与应用层面,仍显滞后, 未能充分运用该技术优化教学流程。尽管部分高校已察觉到这一问题的紧迫性,并尝试通过开展培训、推进课程改革等方式提升教师的智能教育素养,但这些举措的力度与成效尚显不足。

3. 数字化赋能教学过程

AI 技术在教学方法上的创新也是民办高校教师职业发展的重要趋势。AI 赋能的教学模式可以实现精准教学,构建交互生动、时时反馈的学习路径。例如,生成式AI 可以帮助教师快速生成讲义和演示文稿,提高备课效率。同时,AI 技术还可以帮助教师进行学生评估和教学管理,提升教学质量。[4][5] 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人工智能技术为教师开辟了新的发展契机。借助智能评估工具和个性化推荐系统,教师能够持续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和教学创新思维。同时,人工智能技术还能够协助教师参与远程智能互动以及虚拟教研活动,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并构建一个超越时空限制的教师发展社群。

4. 引发教育伦理的大讨论

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在为各行业注入全新活力、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不容忽视的挑战。就教育领域而言,许多高校尚未构建起完善的制度框架,缺乏明确的实施策略与具体的操作步骤,这直接导致教师在面对人工智能技术时,常常陷入茫然无措的境地。与此同时,教师在运用人工智能技术的过程中,还必须高度重视伦理层面的问题。数据隐私保护便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教师需确保在使用人工智能技术时,学生的个人信息与相关数据得到严密保护,严防出现泄露与滥用的情况。此外,人工智能技术在数据处理及决策过程中,可能因算法设计 、数据样本等因素产生偏见,这就要求教师具备识别并纠正此类偏见的能力,以保障教育的公平性与公正性。因此,教师在掌握人工智能技术的基础上,还需不断强化对伦理问题的认知,提升应对伦理挑战的能力,从而确保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得到合理且负责任的应用。人工智能赋能民办高校教师职业发展是一场充满机遇与挑战的变革。从现状来看,教师群体虽在教学、科研、生活等领域对AI有一定应用,但认知和能力仍显不足,存在诸如 AI 生成内容质量担忧、个性化欠缺等问题。 未来,教师角色需向学习引导者等方向转变,提升智能素养与教学创新能力成为关键。同时,技术应用的质量把控、伦理规范以及制度完善也亟待解决。这场变革并非一蹴而就,需要高校、教师与社会共同努力。高校应加强培训与制度建设,教师需主动拥抱技术并坚守教育初心,社会则要为技术应用营造健康环境。

参考文献

[1] 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教育技术学院. 人工智能教师的未来角色[J]. 开放教育研究,2018.

[2] 刘斌 . 人工智能时代教师的智能教育素养探究 [J]. 现代教育

技术 ,2020.

[3] 李湘 . 师范生智能教育素养的内涵、构成及培育路径 [J]. 现

代教育技术 ,2021.

[4] 陈鹏 . 共教、共学、共创 : 人工智能时代高校教师角色的嬗变

与坚守 [J]. 高教探索 ,2020.

[5] 李玉婷, 季茂岳, 马永全. 智能时代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机遇、

困境及突破路径[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24.

作者简介:刘丹(1985-),女,汉族,黑龙江省绥化市人,硕士,

助教,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