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利培酮在精神分裂症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

刘波

宜兴市第五人民医院 江苏省 宜兴市 214200

前言

利培酮是由 Janssen 公司研发的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于 1993年首次在加拿大上市,1997 年在中国获批用于临床。自上市以来,因其较好的疗效和相对可控的不良反应,在精神分裂症的治疗中占据重要地位。随着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关于利培酮在精神分裂症治疗中的作用机制、疗效特点、安全性等方面的认识也在不断更新。本文将对利培酮在精神分裂症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系统阐述,并结合具体病例加深理解。

一、利培酮的作用机制

(一)对多巴胺受体的拮抗

多巴胺系统功能亢进被认为是精神分裂症阳性症状(如幻觉、妄想等)产生的重要原因。利培酮对 D ₂受体具有高度亲和力,能够竞争性地与D ₂受体结合,阻断多巴胺对D ₂受体的激动作用,从而减轻精神分裂症的阳性症状。研究表明,利培酮与 D ₂受体的结合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其对边缘系统的 D ₂受体拮抗作用较强,而对黑质 纹状体通路的 D ₂受体拮抗作用相对较弱,这也是其锥体外系不良反应较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少的重要原因之一。

例如,患者李某,30 岁,患精神分裂症多年,主要表现为幻听、被害妄想等阳性症状,在使用利培酮治疗后,幻听和被害妄想症状逐渐减轻,这体现了利培酮对多巴胺 D ₂受体的拮抗作用有效改善了患者的阳性症状。

(二)对5- 羟色胺受体的拮抗

5- 羟色胺系统异常与精神分裂症的阴性症状(如情感淡漠、社交退缩等)、认知功能障碍密切相关。利培酮对 5-HT ₂ A 受体具有较强的拮抗作用,这种拮抗作用可能通过调节 5- 羟色胺能神经通路,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阴性症状和认知功能。同时,5-HT₂A受体拮抗作用还可能减轻 D ₂受体拮抗所致的锥体外系反应,提高药物的耐受性。

比如患者王某,患病后出现情感淡漠、不愿与人交流等阴性症状,使用利培酮治疗一段时间后,情感有所改善,开始主动与家人交流,认知功能也有一定提升,这显示出利培酮对 5-HT ₂ A 受体的拮抗作用对阴性症状和认知功能的积极影响。

二、利培酮在精神分裂症不同病程阶段的治疗效果

(一)急性期治疗

精神分裂症急性期患者常出现明显的阳性症状,如幻觉、妄想、兴奋躁动等,部分患者还伴有阴性症状和认知功能障碍。利培酮在急性期治疗中能快速控制阳性症状,改善患者的精神状态。多项临床研究表明,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急性期的有效率可达 60% 80% 。在用药剂量方面,一般起始剂量为 1~2mg/d ,根据患者的耐受性和疗效逐渐增加剂量,常用治疗剂量为 4~6mg/d 。多数患者在用药1~2 周内即可出现症状改善,4~6 周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例如,患者赵某,在急性期时出现严重的幻视、言语紊乱和攻击行为,使用利培酮治疗,起始剂量 1mg/d ,3 天后增加至 2mg/ d ,1 周后患者攻击行为明显减少,言语逐渐条理化,2 周时幻视症状减轻,4 周时症状得到较好控制,基本恢复平静。

(二)巩固期治疗

巩固期治疗的目的是防止症状复发,促进患者社会功能的恢复。在急性期症状得到控制后,应继续使用利培酮进行巩固治疗,剂量通常与急性期治疗剂量相同。巩固期治疗时间一般为 6 个月左右。研究显示,坚持巩固期治疗可显著降低精神分裂症的复发率,提高患者的长期预后。在此阶段,除了药物治疗外,还应结合心理治疗、社会支持等综合干预措施,帮助患者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如患者孙某,急性期经利培酮治疗症状缓解后,进入巩固期治疗,在持续服用利培酮的同时,配合心理辅导和职业培训,6 个月内病情稳定,逐渐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社会功能得到良好恢复。

(三)维持期治疗

维持期治疗对于预防精神分裂症的长期复发至关重要。维持期治疗的剂量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适当调整,一般为急性期治疗剂量的 1/2~2/3 有研究表明,长期维持治疗能将精神分裂症的复发率从未维持治疗的 70% 、 80% ,降低至 30% 左右。在维持治疗过程中,应定期对患者进行随访评估,监测症状变化、药物不良反应及社会功能恢复情况,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以患者钱某为例,维持期服用利培酮 3mg/d ,每 3 个月进行一次评估,在 2 年的维持治疗期间,虽偶有轻微情绪波动,但未出现明显症状复发,生活能够自理,并能参与一些社交活动。

三、利培酮与其他抗精神病药物的对比研究

(一)与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的对比

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如氯丙嗪、氟哌啶醇等)主要通过拮抗多巴胺 D ₂受体发挥作用,对阳性症状有一定疗效,但锥体外系反应等不良反应较严重,且对阴性症状和认知功能改善作用有限。与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相比,利培酮在以下方面具有优势:

对阴性症状和认知功能的改善效果更显著,能更好地提高患者的社会功能。例如在一项针对60 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对照研究中,分别使用利培酮和氯丙嗪治疗,结果显示利培酮组患者在阴性症状和认知功能评分改善方面明显优于氯丙嗪组;锥体外系反应等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患者耐受性更好。以患者冯某为例,之前使用氟哌啶醇治疗时出现严重的震颤和肌张力增高,更换为利培酮治疗后,锥体外系反应明显减轻;长期治疗的复发率较低,有利于患者的长期预后。研究表明,使用利培酮维持治疗的患者复发率低于使用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维持治疗的患者。

(二)与其他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的对比

其他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如奥氮平、喹硫平、阿立哌唑等)在精神分裂症治疗中也各有特点。与奥氮平相比,利培酮导致的体重增加和代谢综合征发生率相对较低,但对泌乳素的影响较大;与喹硫平相比,利培酮对阳性症状的控制效果可能更优,但镇静作用较弱;与阿立哌唑相比,利培酮在改善阴性症状方面可能略占优势,但阿立哌唑对泌乳素几乎无影响。在临床应用中,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症状特点、身体状况、耐受性等)选择合适的药物。

例如在一项多中心研究中,纳入 200 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分别给予利培酮、奥氮平、喹硫平、阿立哌唑治疗,结果发现利培酮组在控制阳性症状方面与奥氮平相当,但体重增加幅度明显小于奥氮平组;在改善阴性症状方面优于喹硫平组;在泌乳素影响方面,利培酮组出现泌乳素升高相关症状的比例明显高于阿立哌唑组 。

结语

利培酮作为一种常用的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在精神分裂症的治疗中具有重要地位。通过拮抗多巴胺 D ₂受体和 5- 羟色胺5-HT ₂ A 受体等机制,结合实际病例来看,它对精神分裂症的阳性症状、阴性症状及认知功能均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在急性期、巩固期和维持期治疗中均能发挥较好的疗效。

然而,利培酮也存在一些不良反应,如锥体外系反应、代谢综合征、泌乳素升高等,在临床应用中应密切监测,及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与其他抗精神病药物相比,利培酮具有自身的优势和特点,临床医生应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合理选择药物,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 丁木兵 , 宋传福 , 蔡昌群 , 等 . 利培酮维持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 [J]. 药物生物技术 ,2020,27(05).

[2] 马倩茹 , 牛飞 , 李元林 . 认知行为疗法联合利培酮对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症状及认知功能的影响 [J].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 ,2023,50(05).

[3] 张旭 , 陈艳秋 , 李冰 , 等 . 鲁拉西酮与利培酮治疗急性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研究[J].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25,4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