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馆校合作的初中道德与法治体验式教学模式构建
周曲
长沙市中雅培粹学校 410007
引言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肩负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使命。然而,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理论与现实脱节、教学资源不够鲜活等问题,难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内在情感共鸣。在此背景下,推动博物馆、纪念馆、红色研学基地等社会教育场馆(以下简称“场馆”)与学校之间的深度合作,成为破解当前教学困境、提升育人实效的重要路径。这些场馆作为承载历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凝聚民族精神的“大学校”,能够为道德与法治教学提供真实、生动的实践情境与丰富的育人素材。
一、资源整合:构建馆校协同育人共同体
(一)理念融合:确立“场馆思政”共育目标
馆校合作的首要任务是确立“场馆思政”的共同教育理念,即充分挖掘场馆资源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将其作为承载与阐释道德、法治、文化自信等核心观念的有效载体。在此理念下,场馆不再仅仅是学生参观的场所,而是名副其实的“第二课堂”;学校的道德与法治课程也不再局限于书本,而是成为激活、解读、深化场馆教育功能的实践平台。双方需共同协商,将场馆的教育功能与课程的育人目标紧密对接,形成协同育人的合力,使学生在可感、可知、可学的物质实体与历史情境中,把握抽象的价值观念。
(二)资源盘活:搭建多元化实践教学资源库
馆校合作应盘活场馆内的多元化资源,构建一个立体的教学资源库。此资源库不仅包含以文物、文献、历史遗迹等为代表的物质实体资源(如革命文物、历史文献、青铜器、书画等),还应囊括现代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数字化资源。例如,“数字敦煌”等线上平台能够突破时空限制,让偏远地区的学生也能共享文化瑰宝。同时,场馆的专家、研究员、讲解员乃至亲历者后代、志愿者等“人力资源”,以及其策划的专题讲座、研学课程、社教活动等“活动资源”,都是道德与法治课堂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能够极大地丰富教学的形式与内涵。
二、课程开发:打造主题化、项目式体验课程
(一)内容重构:实现教材知识与场馆叙事的深度契合
课程开发的核心在于打破教材的封闭体系,寻找课本知识与场馆叙事之间的契合点。教师应与场馆教育人员合作,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传统教育”“法治观念养成”等教学主题,将教材中抽象的理论概念(如“延续文化血脉”、“传承红色基因”、“做负责任的人”)与场馆中具体的文物、文献、人物故事、历史事件进行关联性设计。例如,在讲授“文化自信”或“革命传统”时,可组织学生探访历史文化遗址、革命圣地,见证其背后的历史辉煌与文化价值,使学生在亲身感受中深刻理解文化传承的意义。
(二)形式创新:设计多场景、递进式研学项目
体验式课程应以学生为中心,设计多场景、递进式的项目化学习活动。这一过程可遵循“实践前—实践中—实践后”的完整链条。实践前,引导学生通过线上资源库进行资料查阅与问题预设;实践中,通过实地探究、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沉浸其中;实践后,则鼓励学生通过撰写研学报告、策划小型展览、制作讲解视频等方式进行成果创造与展示。这种模式将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收者转变为主动探究者与意义建构者,有效提升其综合实践能力。
三、教学创新:实施情境导向的沉浸式教学
(一)转变教师角色:从知识讲授者到学习引导者
在馆校合作的教学场景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深刻转变。其主要职责不再是单纯地讲授知识,而是成为学生学习过程的设计者、引导者和促进者。教师需要精心设计贯穿参观前后的探究任务单,在现场适时启发、组织讨论,并与场馆的专业人员协同教学,共同为学生的深度学习创设支架。
(二)强化学生主体: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建构
沉浸式教学强调通过创设真实情境,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从而达成情感共鸣与深度认知 。这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高度契合 。借助智慧技术还原革命战争场景,或是在红色研学基地内开展革命故事演绎、战斗英雄角色扮演、战场救护模拟等动手体验活动,都能让学生在“做中学”的过程中,主动建构对道德规范、法治精神和文化价值的理解,实现知识的内化与情感的升华 。
四、评价革新:建立过程性、综合性评价体系
(一)评价内容多元化:关注核心素养的生成
评价内容应超越对知识点的记忆考查,转向对学生核心素养生成的全面关注。评价应涵盖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的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责任意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等多个维度。学生的探究报告质量、团队协作表现、社会责任感的体现以及对历史文化与革命传统的珍视和传承态度等,都应成为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评价方式过程化:记录学生学习的全景图
评价方式应贯穿于学习的全过程,采用过程性评价与成果性评价相结合的策略。通过建立学生个人成长档案,运用观察记录、访谈、小组互评、成果展示等多种方式,全面记录和评估学生在体验式学习中的表现与收获。这种动态、发展的评价体系,既能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又能为教学的持续改进提供真实有效的数据支持。
五、结语
馆校合作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注入了新活力,其构建的体验式教学模式打破了课堂边界,使抽象的价值观念在真实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具象化。这种模式不仅提升了学生的政治认同、法治观念等核心素养,更通过“做中学”的方式实现了知识内化与情感升华。未来,可进一步深化馆校协同机制,拓展数字化资源应用场景,让“场馆思政”的育人价值在更多教学场景中落地生根,为思政教育创新提供持续动力。
参考文献
[1] 黄慧芬 .“立德树人”视域下初中思政课校外实践育人模式探究 [J].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23(1):79-81
[2] 唐媛. 智慧博物馆资源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运用研究[D].太原师范学院,2024
本文系 2023 年度湖南省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指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初中课程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Z2023030)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