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亲清”家校关系:高中班主任沟通艺术与协同育人机制创新
徐翔
合肥市第八中学 230000
一、 现实挑战:家校协同的深层困境
当前高中家校协同面临双重矛盾:一方面,家长对教育参与需求日益增强;另一方面,沟通渠道单一化(过度依赖即时通讯群)、内容碎片化(以成绩通报为主)、时机被动化(问题导向沟通),导致家校情感联结薄弱。部分家长存在“校方责任无限化”认知偏差,或过度干预班级事务,或完全置身事外;班主任则易陷入“24 小时在线客服”困境。某校班主任李老师案例颇具代表性:家长张女士(化名)因孩子月考排名下滑,连续一周深夜致电质疑教学安排,甚至要求调整任课教师。此类现象凸显信任根基不牢、权责界限不清、协同机制缺位三大核心矛盾。
二、 沟通艺术:基于家长类型的实践策略
班主任需精准识别家长特质,实施分类沟通:
1. 焦虑型家长:情感接纳与理性引导并重
情景再现: “王老师,孩子这次物理又不及格,是不是老师讲得太快?需要换辅导班吗?”(家长语速急促)
应对策略:
- 共情回应: “我理解您对孩子学习的重视,这次试卷难度确实较大。”(先接纳情绪)
- 数据支撑: “这是小陈课堂笔记和错题归因分析,他基础概念掌握率达 80% ,但综合应用题失分集中。”(客观呈现)
- 共建方案: “建议本周重点训练力学建模题,我已整理典型例题,您可在家引导他口述解题思路。”(明确家校分工)
- 设定边界: “教学问题欢迎工作日 16:00-17:30 来电探讨,紧急情况可拨校德育处值班电话。”(温和立界)
2. 放任型家长:价值唤醒与低门槛参与
情景再现: 家长会屡次缺席,私信留言“老师多费心,我们忙实在顾不上”。
唤醒策略:
- 呈现价值: 发送学生在科技节制作火箭模型的视频片段:“您看小航专注设计的模样!若您能今晚花5 分钟听他讲讲创作过程,他的探索热情会更高。”(具象化参与价值)
- 简化参与: 提供“三分钟反馈表”(勾选“孩子本周最开心的三件事”)或“语音信箱留言”(分享家风小故事)。
- 阶梯引导: 从“每月一次线上家长沙龙”逐步过渡到“学期亲子实践日”。
3. 干预型家长:尊重诉求与坚守原则平衡
情景再现: “我要求孩子座位固定在前排中央,否则影响学习效率!”
沟通要点:
- 肯定初衷: “您为孩子创造最佳学习环境的用心令人敬佩。”(建立情感联结)
- 阐释规则: “我校实行座位轮换制,既保障视力健康,也培养孩子适应能力。这是学期座位轮换方案。”(原则可视化)
- 提供替代: “如需加强课堂互动,我可安排学科助理课后答疑。”(创造性解决方案)
- 明确边界: “教学空间管理属学校规范范畴,请您理解支持。”(礼貌坚守)
沟通工具箱:
- 积极倾听四步法: 点头注视 $$ 简短回应(“嗯,明白”)→复述确认(“您担心的是…对吗?”)→情感反馈(“听得出您很焦虑”)
- “我信息”表达公式: “当 _(具体行为),我感到 _(感受),因为 _(影响)。”例:“当深夜接到非紧急电话,我感到疲惫,会影响次日课堂教学状态。”
三、 机制创新:协同育人载体建设
突破零散沟通,构建系统化协同网络:
| 创新载体| 实施要点 | 实践案例 |
|--|--||
| 智慧沟通平台 | 企业微信 / 钉钉设置“通知(分级推送)”“预约谈心”“成长档案”模块;开启“19:00-7:00 免打扰”模式 | 某校高二年级使用后,无效信息减少 70% ,预约面谈率提升 45% |
| 主题家长工作坊 | 每月 1 次,每次聚焦 1 个痛点(如“手机管理家庭公约制定”),15-20 人小组深度互动 | “亲子冲突调解情景剧”工作坊家长参与度达 92% |
| 家长资源银行 | 建立“导师库”(律师家长开普法课)、“技能库”(工程师家长带科创项目)、“互助组”(艺考家长群) | 某班家长开发“职业生涯微课程”获市级德育创新奖 |
| 家校共育契约 | 签订《习惯养成三方协议书》,明确目标(如“每日屏幕时间 ⩽1 小时”)、监督方式、奖惩机制 | *21 天晨读计划”实施后,班级迟到率下降 80% |
四、 边界守护:班主任角色定位关键点
1. 职责边界清单化:
- 学校主导: 知识传授、集体生活管理、校规执行
- 家庭主责: 生活习惯培养、人格塑造、情感支持
- 禁行区: 不代批家庭作业、不介入夫妻矛盾调解、不承诺学业排名
2. 时间边界制度化:
- 公示沟通时段(如工作日16:00-17:30;紧急事件24 小时响应)
- 群公告明确:“非紧急事务留言次日回复,急事请致电校德育处”
3. 专业边界清醒化:
- 发现疑似抑郁症、自伤行为时,立即启动“班主任—心理教师—专业机构”三级响应流程
- 向家长提供《心理健康援助资源清单》(含医院、热线等)
4. 隐私边界刚性化:
- 学生个人问题一律私信沟通
- 家长群禁发成绩排名、批评通报
- 敏感信息签署《保密承诺书》
五、 结语:构建育人共同体的实践旨归
“亲清”家校关系的本质是以学生成长为圆心,以权责清晰为半径,画好协同育人同心圆。班主任需以沟通艺术消解隔阂,以创新机制激活共育动能,更需以边界意识守护教育理性。当家长从“旁观者”转变为“合伙人”,教师从“独行者”转型为“协作者”,方能真正实现《中国教育现代化 2035》提出的“家校社协同育人新格局”,让每个孩子在温暖而专业的支持系统中向阳生长。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Z].2023.
[2] 边玉芳 . 家庭教育指导能力提升路径 [J]. 中小学班主任,2022(10):4-7.
[3] 王晓春 . 家校沟通中的“边界智慧”[J]. 班主任之友,2021(5):28-30.
[4] 陈钱林 . 家校共育契约制的实践探索 [J]. 中国德育,2020(18):4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