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以班级管理激发内驱力,促学科学习的实践研究

作者

褚立红

石家庄市第四十七中学 河北省石家庄市 050000

引言:

当前初中阶段部分学生存在“被动学习、应付任务、缺乏热情”等问题,根源在于内驱力的缺失。内驱力是推动学生主动探究、持续投入学习的核心动力,而班主任的班级管理策略直接影响内驱力的激发效果。不同于单一的教学方法,班主任的管理需兼顾“制度约束”与“情感激励”,通过构建有序的学习环境、营造积极的班级氛围、搭建成长的展示平台,引导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本文结合初中教育实践,探讨班主任如何通过三大策略激发学生内驱力,促进学科学习行为的主动性与持续性。

一、课代表管理团队建设是保障:构建高效的管理支撑体系

课代表管理团队是班主任管理意图的延伸,也是连接教师与学生的重要纽带。一个高效的课代表团队能为学科学习提供稳定的秩序保障,为内驱力激发奠定基础环境。

1.1 统一思想,明确“服务型管理”定位

班主任需通过定期会议、个别谈心等方式,引导课代表理解“管理即服务”:

(1)强调课代表是“学科学习的带头人”而非“监督者”,例如在首次培训中分享“优秀课代表如何通过带动小组背书提升全班成绩”的案例,让团队成员认识到“帮助同学进步 Σ=Σ 共同成长”;

(2)激发课代表的工作热情和责任意识,引导课代表解决工作中的问题。

比如:课代表的苦恼——同学们对于积分细则,有反馈,有质疑,有不一样的声音怎么办?班主任及时与课代表沟通,告诉课代表有不一样的声音是好事!说明大家很重视。鼓励课代表认真记录,及时反馈,把工作做得更好,积极的声音会越来越多!

1.2 分工明确,培养方法,提升履职能力

根据学科特点与班级规模,班主任可细化课代表分工。针对性指导课代表的工作技巧,确保管理落地。

(1)沟通技巧:不能一味的指责、催促,发现进步的亮点,多表扬;不同层次的同学,不同的要求;

(2)事务处理:设计“学科问题记录本”,要求课代表每日记录“同学最困惑的3 个问题”并反馈给老师;

(3)应急处理:指导面对“同学拒绝配合”时的应对方法,如“先记录情况,课后向班主任说明,共同沟通解决”,避免冲突升级。

1.3 督促奖励,强化“敢管负责”的担当班主任通过“过程性评价 + 阶梯式奖励”激发课代表动力:

(1)每日课间抽查课代表工作记录,对“详细标注未交作业原因”“主动帮助3 名同学”等行为当场肯定;

(2)每周班会设“课代表之星”评选,颁发“责任卡”(可兑换“优先选择座位1 周”等特权);

(3)对“不敢管”的课代表,私下沟通:“你的职责是帮助同学进步,发现问题不指出,反而会让他们落后,有困难班主任永远支持你”,逐步培养其责任意识。

二、小组积分评价是基础:营造合作竞争的学习生态

在课代表团队保障的有序环境中,班主任通过小组积分评价将个体学习与团队荣誉绑定,利用初中生的集体归属感激发初始动力,为内驱力形成奠定规则基础。

2.1 科学分组,兼顾公平与互助

班主任按“学科能力异质、性格互补”原则分组(每组6-8 人),确保每组有“优、中、弱”三个层次学生,避免“强弱分化”。任命组长时,优先选择“责任心强、乐于助人”的学生,由课代表协助培训组长“如何组织讨论”“如何分配任务”。

2.2 细化学科加减分细则

班主任结合学科目标,制定具体可操作的积分规则:

(1)课堂表现:主动回答问题且逻辑清晰加 2 分;小组讨论中提出独特观点;积极参与课堂互动(不管对错)加1 分。上课走神、拒绝发言扣1 分;扰乱讨论秩序扣2 分(由课代表记录,班主任每日审核)。

(2) 作业与积累:作业得 A+3 分/ 人;B 不加分;得C 或书写不认真的扣1-2 分/ 人。(由课代表登记,计入量化)。

(3)学科活动:在“小组知识竞赛”“学科拓展”等活动中表现突出加 3-5 分;主动承担任务(如记录员、发言人)每人加 1 分。消极参与、推诿责任扣2 分(由活动课代表统计,班主任协调)。

2.3 动态反馈,强化积分的激励性

班主任每周利用班会时间,由课代表公布小组积分排名,实施“积分转化机制”:

(1)积分前三的小组获“学科先锋旗”,在班级文化墙展示;

(2)个人积分可兑换“与喜欢的老师合影”“免一次基础作业”等机会;

(3) 每月将积分纳入“小组成长档案”,作为学期评价重要依据,让学生直观感受“团队努力 Σ=Σ 共同进步”。

三、认知内驱力激励是引领:深化对学科学习的内在认同

在小组积分的基础动力之上,班主任通过深度引导激发学生对学科本身的兴趣,将外在激励转化为内在动力,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跨越。

3.1 作业点评:聚焦思维与成长

班主任要求各科教师在批改作业时,注重“个性化评语 + 成长导向”:

(1)对优秀作业,标注“这个思路很独特,能结合生活实际,值得全班分享”;

(2)对进步作业,强调“这次比上次多了 3 处细节分析,可见你认真思考了”;

(3)对错误作业,引导反思“这道题的关键是审题,试试圈出关键词再做?”;

(4)班主任每周收集“优秀作业评语”,在班会展示,让学生感受到“努力被看见”。

3.2 励志视频:链接学科与成长

班主任定期(如每周一次)在班会播放与学科相关的励志视频:

(1)播放“科学家通过无数次实验突破难题”的纪录片,传递“坚持与探索”的精神;

(2)播放“外卖诗人——王计兵:普通人的诗与生活”的故事,展现“感悟与成长”;

(3)视频后组织“1 分钟感悟分享”,引导学生思考“学科学习对自己的意义”,将学科目标与人生成长链接。

结论:

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激发学生内驱力是一项系统工程:课代表团队建设提供“保障”,确保管理有序;小组积分评价奠定“基础”,构建规则环境;认知内驱力激励发挥“引领”,深化内在认同。形成“环境保障—规则引导—内在激发—行为强化”的完整闭环。

在实践中,班主任需结合班级实际灵活调整策略,始终围绕“促进学生自主成长”的核心目标,通过将班级管理与学科学习深度融合,让学生在有序的环境中感受规则、在合作中体会责任、在探索中发现乐趣,最终将内驱力转化为持续的学习行为,实现“管是为了不管”的教育境界。

参考文献:

【1】[ 美 ] 约翰·D·布兰思福特 . 人是如何学习的 [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李镇西. 做最好的班主任[M]. 漓江出版社.2014.

【2】李晓欣 . 唤醒学生学习内驱力教学实践与探索 [J]. 大学物理 .2024(43):42.

【3】白秀艳 . 奥苏贝尔学习动机理论下初中生学习内驱力提升的个案研究 [J]. 大连海事大学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