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地理教学的优化策略研究
王爱菊
河北省唐山市玉田县第三中学 064100
引言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核心素养的培养已成为教育教学的重要目标。地理学科作为培养学生空间思维、环境意识和全球视野的重要载体,其教学方式的改革势在必行。
1 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地理学科教学的意义
有助于拓宽学生的认知视野。地理学科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涵盖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等多个领域的知识。初中阶段的地理教学,有助于学生了解宇宙环境、地球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以及地球上不同地区的地理特点,进而充分拓宽自身的知识视野,增强知识储备能力。与此同时,地理学科兼具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其跨学科的知识体系也有助于学生从更加宏观的视角看待世界和自己的生存环境,让学生充分了解不同区域的文化、历史、经济发展水平等知识,这有助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区域认知素养,拓宽其认知视野。
2 初中地理教学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初中地理教学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影响了教学质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第一,传统教学方式存在不足。传统地理教学方式过于依赖教师的单向讲授,课堂往往呈现“满堂灌”的模式。这种模式下,课堂氛围沉闷,师生互动不足,学生被动接受大量地理知识,缺乏主动思考和探索的机会,降低了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第二,课时有限,难以深入教学。通常,初中地理课程课时紧张,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难以对每个知识点进行深入讲解,学生往往只能浅尝辄止,无法形成系统而深入的理解。这种浅层次的学习不仅限制了学生地理素养的提升,也影响了他们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情。第三,师资不足,教学质量参差不齐。在一些地区和学校,地理课程师资力量不足,导致教学质量参差不齐。部分教师缺乏专业的地理背景和丰富的教学经验,难以有效地引导学生掌握地理知识和技能。这种师资力量的不均衡,严重制约了地理教学的发展,难以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3 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地理教学的优化策略
3.1 创设生活情境,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
在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初中地理教学中,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是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的重要途径,主要通过整合学生的日常经验与地理课程内容来实现。首先,教师需要分析学生所处地区的地理环境、文化背景和社区特点,从中挑选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地理主题,包括本地的气候特征、土地使用、水资源管理等。随后,教师将这些主题融入具体的课时教学计划,使课程内容能够反映学生的实际生活环境和遇到的地理问题,并基于此设计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接着,教师需要提供相关的背景信息,帮助学生理解这些现象如何影响他们及其社区的生活,从而使学生能够将抽象的地理知识与自己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增强学习的相关性和实际意义,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不断提升其社会责任感。例如在“中国的自然资源”这一单元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相结合的方式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从而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以土地资源、水资源部分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将这些内容与学生所在地区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体会这些资源的价值和管理的重要性。例如教学地区位于水资源较为稀缺的地区,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调查本地的水资源使用情况,如家庭用水量、农业灌溉用水等。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基本的数据,比如当地年降水量、主要水源的位置和容量等。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调查他们各自家庭的月用水量,比较和讨论在这样的地理环境下如何进行合理的水资源管理和采用节水措施,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有效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使他们学会从地理的角度审视和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3.2 以图导学策略,促进知识理解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以图导学”指教师利用地图、图表、图片等视觉工具,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地理信息,记忆地理知识、提高学习效果。图文结合是地理学科的显著特点之一。以图导学策略能锻炼学生的读图能力和作图能力,是促进学生空间思维和抽象思维发展的有效策略。与此同时,图片、图表等形式能够更加全面、充分地呈现信息,提高学生的理解效果。在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积极运用以图导学策略,以优化学生学习效果,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积极性。
3.3 开展实践活动,激发思维活力
开展实地考察。在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师要积极开展实地考察活动,一方面让学生亲身感受地理环境、地理现象,另一方面增强学生的思维活力和感知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应该提前规划好实地考察的地点、路线等,保障学生的安全,还需要精心设计实地考察流程,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考察,实现育人价值。比如,教授《常见地貌类型》时,教师结合本地的人文地理现象,组织学生到附近的山区、河流等地进行实地考察。教师要向学生介绍本地的地形地貌特征,让学生在内心对地貌类型有一个初步认识。然后,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去研究,切实提升地理思维。当看到岩石的时候,学生可以研究其纹理,判断岩石类型,推测岩石的形成过程;当看到河流时,学生可以研究其河床形态,分析河流流速对河床的影响。在考察结束后,教师鼓励学生撰写一份考察报告,记录自己的观察与思考,将实地考察的成果转化为自身地理素养。
结语
在初中地理课程改革过程中,为了进一步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教师应该加强对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改革,从创设生活情境、引入思维导图、重视实践教学等方面着手,在更具感染力和互动性的课堂学习中,有效促进学生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四方面核心素养的同步提升。
参考文献
[1] 孙士超 . 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生地理思维能力培养策略探究[J]. 高考 ,2025(8):52-54.
[2] 冯海燕 . 初中地理教学中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 [J].学周刊 ,2025(6):101-103.
[3] 赖治和 . 初中地理教学中空间思维能力培养的路径 [J]. 课程辅导 ,2024(36):126-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