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文化感知与创作实践的花卉纹样教学设计研究

作者

陶静怡

华南师范大学 广东省广州市 510630

一、理论奠基:教材、学情与目标设定——花卉纹样教学的系统规划

《花卉与纹样》课程植根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其价值在于联系民族传统纹样审美与现代生活应用之间的桥梁。传统花卉纹样设计源远流长,是古代文明和各民族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备受关注。初中美术课堂是一个关键平台,旨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创造力以及对文化的认知。[1] 初中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和艺术性特征,在实际的课程教学中,学生能够受到多样化艺术内容的熏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美术素养,并且可以很好地丰富学生的生活情趣,甚至可以引领学生树立起终身爱好美术的积极情感,促进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内在品格的完善。[2] 教材内容遵循“感知→理解 $$ 应用”的递进逻辑,强调艺术源于生活、服务生活的实践导向。这种编排契合了初中七年级学生思维从具象向抽象的过渡期,好奇心旺盛,表现欲强烈,渴望通过实践获得价值认同的认知发展特点。

基于以上分析,教学目标需三维并重。在知识与技能层面,要求学生掌握常见花卉的形态特征、纹样的基本分类及其构成特点,并能将花卉元素转化为个性化纹样作品;过程与方法层面,着重训练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讨论深化理解,并通过动手实践发展创新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层面,旨在激发学生对自然之美与传统纹样文化的热爱,培养其细致观察生活的习惯,提升审美情趣与艺术素养。

教学重难点在于花卉特征的文化解读,解读形态结构如根、茎、叶、花的生长规律。色彩象征如传统文化中色彩隐喻(如红色表吉祥、青色喻生机)。文化符号如典型花卉的文化内涵,建立自然物象与文化符号的关联,奠定纹样设计的文化根基。提高学生对于纹样系统的结构化认知,学习纹样构成形式:单独纹样图形、二方连续图形、四方连续图形,和装饰语言形式:点线面组合、抽象变形手法。文化理解深度决定纹样设计的内涵价值,通过宝相花的佛教宗教象征,现代设计中的文化转译。

二、实践创新:策略、过程与实施——文化浸润与创作激发的融合路径

为突破重难点,本设计采用了多元融合的教学策略链,将文化感知深度嵌入创作实践的全过程。

第一,文化关联,情境导入,激活兴趣与思维。课堂伊始,利用多媒体展示《甄嬛传》中服饰、器物的精美花卉装饰图片,抛出问题:“这些热播剧中的华服美器,运用了哪些花卉元素进行装饰?”这一贴近学生流行文化兴趣的设问,点燃探究热情。教师进而展示身边带有花卉纹样的日常器具实物,将话题从古代宫廷延伸到现代生活,自然引出核心问题:“花卉如何摇身变为纹样?两者有何关联?”学生通过对比观察花卉实物照片与对应纹样图案,在小组讨论中自主发现纹样源于对花卉形态、结构的提炼、取舍与艺术加工,从而奠定本课认知基础—纹样是自然花卉的艺术升华。

第二,经典解构,概念内化,从“宝相花”到纹样法则。通过引入极具文化代表性的“宝相花”作为核心案例,教师展示三幅不同风格的宝相花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其构成(如融合了莲花、牡丹等元素)。教师总结其本质:宝相花并非真实花卉,而是综合多种自然花卉形态,经艺术夸张、理想化处理形成的装饰性纹样,是古人艺术智慧的结晶。随后,提供六幅不同排列的宝相花纹样实物应用图,组织学生进行3 分钟小组任务:依据纹样排列规律进行分类并阐述理由。学生在观察、比较、归纳中,自主建构起核心概念:单独纹样——无固定外廓,可独立应用(如餐具印花)。二方连续纹样——单位纹样向左右或上下重复延伸,呈带状(如窗帘花边)。四方连续纹样——单位纹样向四周重复扩展(如壁纸、包装纸)。此环节通过实物案例驱动自主探究,使抽象的纹样分类概念变得直观可感。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联想生活中三类纹样的广泛应用实例,深化理解其功能与美感。

第三,方法可视,任务驱动,从观察到创作的转化。创作环节是能力落地的关键。教师首先清晰阐释纹样设计的本质,介绍基于实用与审美目的,结合材料工艺,对造型、色彩、纹饰进行的艺术构思与图样制作。随后,以向日葵、百合、白玉兰为例,通过现场手绘示范,直观呈现“写生(捕捉特征)→取舍(提炼精华)→变化(夸张变形)→装饰(添加细节)”四步设计法则。这一可视化过程,将抽象的设计思维转化为可操作的步骤,有效降低了学生创作的心理门槛。

在此基础上,提出明确的创作任务为设计两种不同排列方式的二方连续纹样,课堂实践用时 20 分钟。任务驱动聚焦核心技能,并预留延伸思考:“你的设计将应用于何处?”,并布置课后作业内容为设计衍生物品使其可以运用在生活中,引导学生建立设计与生活应用的关联。创作过程中,教师提供图片素材支持,鼓励个性表达。

第四,多维评价,拓展升华,巩固认知与启迪未来。评价采用“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点评”三者相结合的方式。评价维度聚焦立意健康、瓣形一致、构图饱满、色彩鲜明、制作精细,兼顾艺术性、技术性与设计思维。最后,教师引导学生畅想设计应用场景(如服饰、文具、家居品、文创用品等),将课堂所学与广阔的生活创意、文化传承相连,实现认知的升华与视野的拓展。

三、成效反思:价值、启示与展望——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深化

本课程设计通过将文化基因,如《甄嬛传》元素、宝相花案例等,深度融入教学脉络,并构建“观察 $$ 解构→示范→创作→评价→应用”的完整实践链条,有效达成了预设目标。学生不仅掌握了花卉纹样的基础知识和设计方法——写生取舍变化装饰四步法,更在主动探究花卉纹样图形分类、进行动手实践,设计个人创意的二方连续图样。在生生与师生的互动评价中,显著提升观察分析能力、图像识读素养、创新实践能力以及对传统文化的情感认同。其成功关键在于,一是文化情境的真实嵌入,利用流行文化与传统经典双触点,赋予纹样学习鲜活的文化厚度与生活温度。二是思维过程的可视化引导,示范“四步法”将抽象设计思维转化为清晰、可模仿的操作路径。三是任务驱动的深度实践,围绕核心技能设定明确、可完成的创作任务,驱动知识迁移与应用。四是评价维度的多维导向,兼顾技术、艺术与创意,引导学生全面发展。未来教学可进一步探索中,如何更精细化地设计分层任务以满足不同能力学生的需求;如何引入地方特色花卉与纹样资源,深化课程的本土文化连接,提升效率与表现力。唯有持续深化文化感知与实践创新的有机融合,方能更有效地在美术课堂中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使其成为美的发现者、创造者与传统文化的自觉传承者。

参考文献

[1] 莫雨兴 . 基于传统花卉纹样设计在初中美术课堂教学的思考——以岭南版七年级下册为例 [C]// 广东教育学会 . 广东教育学会 2023 年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四). 东莞市大朗启东学校 ;, 2023:21-27. DOI:10.26914/c.cnkihy.2023.096530.

[2] 邹建强 . 初中美术课教学中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J]. 中学课程辅导 ( 教师通讯 ), 2020, (05): 25.

作者简介: 陶静怡(2004.7—),女,汉族,籍贯:山东聊城人,美术学院,22 级在读本科生,学士学位,专业:美术学(师范),研究方向:美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