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志愿者在社区微网实格治理中的角色定位与效能提升研究
王慧
四川旅游学院 610100
党的二十大及中央政法工作会议强调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要求提升基层治理精细化与协同化水平。成都市创新推行的“ 微网实格 ” 治理模式,通过细分治理单元、整合多方力量,有效提升了基层治理效能。在此背景下,大学生志愿者凭借其专业优势与创新思维,逐渐成为社区治理的重要参与力量。但调研发现,当前志愿服务仍面临三重矛盾:社区精准需求与志愿服务供给存在结构性偏差,志愿者技术专长与基层实务要求衔接不畅,服务碎片化与治理长效性难以协同。究其本质,角色定位模糊与运行机制缺位制约了治理效能释放。因此,厘清志愿者在微网实格体系中的功能边界,建立可持续的协同机制,对完善基层治理体系具有重要理论与实践价值。
一、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一)“ 微网实格” 治理的精细
成都市推行的 “ 微网实格 ” 治理模式通过细化治理单元(150-200 户为 1 个微网格),实现服务半径缩短至 300 米以内,推动基层治理效率系统性提升。据成都市社治委 2022 年度报告,试点社区矛盾纠纷化解率达 90% ,居民诉求平均处理时效从6.2 小时压缩至1.8 小时。1 该模式整合专职网格员与志愿者(按1:5 比例配置),依托 “ 天府市民云 ” 平台实现需求分派精准化, 78% 的社区接入该系统后服务覆盖率提升至 95% (成都市民政局 2023 年数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将其列为 “ 新时代基层治理十大典型案例”,认可其在数字化转型与社会力量协同中的示范价值。
(二)志愿服务升级为治理结构性力量
现代志愿服务从传统帮扶转向专业赋能,形成人力资本、关系资本与结构资本的三维贡献。例如,成都市应急管理局 2023 年评估显示,电子科技大学研发的 AI巡检系统在成华区应用后,安全隐患识别准确率提升至 92% ;四川大学与武侯区共建的 “ 校社基地 ” 年均孵化 37 个社区项目,带动居民参与率从 18% 提升至 43% 。《中国志愿服务发展报告(2022)》指出,技术类志愿服务占比五年间从 18% 增至43% ,显著降低社区行政成本,凸显其从“ 辅助支持” 到“ 治理参与” 的范式转变。
(三)量化分析框架的科学支撑
基于 “ 输入 - 过程 - 输出 ” 模型的结构功能分析框架,已获民政部 2023 年试点评估验证。输入维度中,专业匹配度高于 80% 的社区项目存续周期延长 2.3 倍;过程维度通过上海浦东 “ 五色志愿者 ” 角色分类机制,跨部门协作效率提升 57% ;输出维度上,参与微网实格治理的志愿者职业能力测评平均提升 22 分 2。量化工具的应用为治理现代化提供科学路径,全国12 个试点城市的实践验证其评估误差率低于 5% ,综合效能评估准确率达 89% 。
二、参与现状的多维透视
(一)主体特征图谱
大学生志愿者的主体构成呈现显著的聚合特征与专业化趋势。根据成都市青年志愿者协会2022 年度调研报告显示,社区服务参与者中青年志愿者协会成员占比58.7% ,学生社团成员占 31.2% ,而自主报名者仅占 10.1% ,凸显组织化参与的绝对主导地位。从专业分布看,社会工作( 26.3% )、公共管理( 18.7% )、计算机(15.4%)等专业占据主体,医学( 9.8% )、艺术( 6.2% )等应用型学科紧随其后,但仍有近三成志愿者来自与社区服务关联度较低的专业领域。值得注意的是,成都市民政局2021 年委托调查报告指出, 83.5% 的志愿者缺乏系统的社区工作理论与实务培训,部分参与者在活动策划、居民沟通等核心环节存在能力短板,例如某社区卫生服务活动中, 25% 的医学专业志愿者因缺乏健康宣教技巧导致服务效果未达预期。
(二)服务领域分布
当前服务内容呈现 “ 基础服务为主、专业价值待挖 ” 的二元特征。在信息治理领域,志愿者承担了 65% 的居民信息动态更新和 42% 的政策宣传活动,但数据分析与应用等高价值环节参与度不足(仅 12% )。特殊群体服务存在同质化困境,成都市社工协会抽样调查显示, 78% 的服务集中在节假日慰问、日间照料等传统形式,针对老年数字鸿沟的 “ 银龄课堂 ” 等项目覆盖率不足 40% 。在文化营造方面,大学生主导的读书会、美育课堂等活动虽覆盖 87% 的试点社区,但居民自主参与率仅 39% ,且超过六成项目因缺乏持续运营机制在 3 个月内终止。某试点社区的艺术墙绘项目初期吸引 300 余户居民参与,但因后期维护缺位,半年后完整度保留率不足 40% 。
(三)运行模式创新
以 “ 专业赋能 ” 和 “ 机制创新 ” 为核心的新型服务模式正在涌现。四川大学与武侯区玉林街道共建的 “ 校社结对 ” 机制成效显著,实现 “1 学院对接 1 社区 ” 精准合作,累计开展社区规划、弱势群体支持等 27 个专业化项目。西南财经大学 “ 社区金融管家 ” 项目通过专业反诈宣传、家庭理财指导等服务覆盖 1.2 万户居民,帮助某社区电信诈骗案件量下降 62‰ 。在应急服务领域,成都市疫情防控指挥部统计显示,2022 年本土疫情期间,大学生志愿者承担了 47% 的流调信息录入和 31% 的物资分发工作,某高校团队开发的 “ 智能排班系统 ” 使志愿者调度效率提升 53% ,相关经验被纳入《成都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志愿服务指南》。
三、问题诊断与成因分析
(一)效能制约的主要困境
服务碎片化问题突出。服务内容临时性强、缺乏系统性规划是普遍现象,多数志愿者反映参与以“临时性任务”为主。服务内容频繁变更影响质量并造成资源浪费。主要原因在于:社区缺乏科学需求评估机制;社区工作者志愿服务管理经验不足;高校与社区间有效沟通协调机制缺失。
专业匹配度亟待提升。志愿者专业特长与社区需求存在明显错配。大量具备专业技能(如计算机)的学生仅承担基础性工作,而高匹配度的专业岗位参与率低,造成人才浪费并影响服务质量。主要源于:社区岗位设置粗放,未充分考虑专业背景;高校与社区信息沟通不畅,社区对志愿者能力了解不足。
服务持续性面临挑战。服务存在明显的周期性中断(如学期末、寒暑假),影响社区治理稳定性。原因包括:志愿者学业安排与服务周期冲突;社区缺乏有效的后备力量补充机制;现有激励机制吸引力不足,难以维持长期参与热情。
(二)深层成因剖析
角色定位存在偏差。社区管理者多将志愿者视为临时辅助人员而非重要治理参与主体,导致其被边缘化,难以深度参与核心工作。根源在于传统行政主导思维影响及志愿者在基层治理中法律地位不明确。
能力建设体系不完善。针对志愿者的培训体系存在短板:覆盖面有限、内容与实际需求脱节、专业技能培养严重不足。志愿者常因缺乏专业培训难以胜任相关工作。原因在于社区培训资源匮乏(师资、课程缺乏);高校与社区在实践教育方面协同不足,未形成有效培养机制。
激励机制缺乏多元性。现有激励主要依赖服务时长认证,单一且缺乏与学业发展、职业成长衔接的实质性措施。这导致对优秀人才吸引力不足,难以维系长期参与积极性。深层反映出志愿服务政策保障和社会认可度不足,亟需完善激励保障机制。
四、效能提升的路径创新
(一)角色定位重构
社区治理效能提升需以角色重构为基础,通过转变志愿者职能定位,激活其核心价值3。首先,培育志愿者担任治理信息“ 分析师”,破解传统服务供需脱节的痛点。通过系统性培训强化其数据解读能力,使其深度参与社区需求图谱的编制与分析。例如,成都大学团队开发的智能分析系统整合社区网格数据、居民问卷及公共事务记录,运用空间分析技术精准识别服务需求盲区。经过专业培训的志愿者可独立完成数据清洗与可视化呈现,为社区资源分配提供科学依据。其次,推动大学生转型为专业服务“ 供给者”,建立“ 专业- 岗位” 适配机制。基于对社区需求的细致梳理,形成法律、医学、艺术等专业与治理场景的精准对接方案。在试点实践中,法律专业志愿者参与矛盾调解取得显著成效,艺术类志愿者则通过文化营造项目显著提升居民参与主动性。此外,创新引入居民参与 “ 催化师 ” 角色,借助现代议事技术赋能基层自治。志愿者通过开放空间会议、议题树等工具激发居民参与热情,在多个试点社区成功推动议事提案量大幅增长,有效实现从被动服务向主动治理的模式转变。
(二)运行机制优化
构建科学化、智能化的运行机制是提升服务效能的关键支撑。针对供需匹配效率低下的问题,开发智能对接平台实现精准资源调配。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解析社区需求文本,结合志愿者技能标签库建立自动化匹配模型,显著缩短服务响应周期。同时建立动态追踪模块,实时监控服务进度并收集质量反馈,形成全流程管理闭环。在能力建设层面,构建阶梯式培训体系,按照 “ 基础能力 — 专业技能 — 领导素养 ” 的进阶路径分层施训。基础阶段着重社区工作通识教育,进阶阶段强化实务操作能力,高阶阶段培养项目管理与团队协作能力。跟踪研究表明,完成系统性培训的志愿者团队服务质量显著提升。激励机制创新方面,突破传统时长认证的单一模式,打通教育、职业发展、物质奖励的多维激励通道。通过将服务时长纳入学分体系、联动企业设立实习推荐机制、创设专项奖学金等方式,激发志愿者长期参与的内生动力。试点数据显示,多维激励体系对提升志愿者留存率与服务质量具有显著促进作用。
(三)保障体系强化
制度协同、技术赋能与评估创新三位一体的保障体系为治理效能提升筑牢基础。在制度层面,建立校社常态化协同机制,通过定期联席会议解决资源配置、流程规范等核心问题,联合制定服务标准与管理办法,推动实践基地、专业资源的双向开放共享。技术支撑方面,引入区块链技术构建服务追溯系统,通过不可篡改的存证记录确保服务质量透明可信。智能合约技术的应用实现服务评价自动化,既规范服务流程又为志愿者积累可验证的能力信用档案。评估体系改革方面,构建多维综合评价模型,将居民满意度、服务专业性与创新性纳入核心指标,通过动态权重调整引导服务优化方向。与传统的单一评价模式相比,三维评价体系能更全面反映服务实效,为精准改进提供科学依据。
青年群体参与基层治理具有双重价值,既能依托专业优势填补社区服务的 " 能力鸿沟 ",又能通过代际互动重塑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文化,其参与本质上构成了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的社会创新实验,将个体成长需求、社区服务优化与国家治理创新进行了有机衔接。随着《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的深入实施,激活青年治理动能已成为基层治理从制度设计走向实践创新的关键支点。未来需着力构建" 教育- 服务- 治理" 三位一体的长效机制,使大学生志愿服务从阶段性活动升维为可持续的治理基础设施,为基层治理体系注入青春活力,最终推动社区治理范式从 " 行政主导 " 向 " 多元共创 " 的深刻转型。这一进程不仅需要完善制度保障和技术支撑,更需培育青年参与治理的社会认同,使志愿服务真正成为连接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价值纽带。
参考文献
1] 成都市社治委 . 成都市 " 微网实格 " 治理工作指南 [Z]. 2022.
[2] 李强 , 葛天任 . 社区治理中的志愿服务:模式创新与效能提升 [J]. 社会学研究 , 2019, 34(3): 123-145.
[3] 陈振明 . 公共治理理论视角下的社区网格化管理创新 [J]. 中国行政管理 ,2021(8): 45-51.
[4] 成都市统计局 . 成都统计年鉴 2023[M]. 中国统计出版社 , 2023.
[5] 张晓燕 . 校地协同推进社区治理创新的实践路径 [J].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22(2): 89-94.
[6] 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 社区志愿服务效能评估指标体系研究 [R]. 2021.
作者简介: 王慧(1986-03)女,汉族, 山东济宁人, 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社区治理。
成都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特大城市精细化治理研究基地项目《成都社区微网实格实践研究》课题成果。
王慧硕士研究生,讲师。四川省成都市,61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