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分析小学语文教学中成语教学与班级活动的互动关系

作者

郑玉蓉

常州市新北区百草园小学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成语学习能帮助学生积累语言素材、提升表达能力,成语教学与班级活动形成互动时,学生能在活动中接触并运用成语,让抽象的成语知识变成具体可感的内容。成语的融入能丰富班级活动的内容,增加活动带有的教育意义。但当前多数小学语文课堂里,二者的结合不够紧密,不是完全分离,就是只在活动中简单穿插少量成语,没有形成真正的互动关系。所以,分析二者的互动关系,探寻有效的结合方式,对提升成语教学效果与班级活动质量有重要意义。

一、在班级活动中设置成语探究任务

在班级活动中设置成语探究任务,本质是将成语带有的语义内核与活动场景中的具体行为建立对应联系,引导学生通过持续观察、行为对比和逻辑分析,自主完成对成语含义的建构。这种任务设计必须以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获得的直接体验为基础,推动成语学习从对文字符号的机械记忆转向对行为意义的深度解读,使学生能够准确把握成语所对应的情境特征和适用边界。

学习“叶公好龙”后,班级植物角观察活动可围绕这一成语设计探究内容。教师引导学生重点关注同学对植物的实际行为:部分学生频繁用语言表达对植物的喜爱,却从未参与浇水、除草等养护工作;另一部分学生虽很少用语言表达,却能坚持每日观察植物生长状态并及时处理枯叶、补充水分。学生需要对比这两类行为的差异,分析哪些行为表现与“叶公好龙”所描述的“表面喜爱而实际并非真正喜爱”的核心特征相契合,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阐释其中的行为逻辑。在学习“齐心协力”时,班级开展小组搭建积木塔活动,教师要求学生记录小组讨论中意见冲突的具体表现、共同提出解决方案的数量、成员间主动提供帮助的具体行为等细节[1]。

二、结合班级活动场景设计成语教学内容

结合班级活动场景设计成语教学内容,核心在于突出教学内容的生成性与情境适配性,即根据活动的筹备阶段、实施过程中的动态变化,筛选与场景特征高度匹配的成语开展教学。这种设计思路打破了传统“先讲解后运用”的固化模式,使成语教学成为解读活动场景的有效工具,引导学生在实际运用中理解成语的表达功能。

班级筹备故事会活动期间,教师可提前梳理活动中可能出现的表达场景:描述讲述者的语言风格、评价故事内容的吸引力、分析听众的即时反应等。据此选取“绘声绘色”“娓娓道来”“引人入胜”等成语,结合往届学生讲故事的视频片段,具体分析画面中讲述者的语气变化、肢体动作与成语描述的对应关系。例如,视频中讲述者模仿角色对话时的语气语调变化,与“绘声绘色”所强调的“声音、神色都很逼真”的特征形成对应;讲述者以平缓节奏推进故事发展的状态,与“娓娓道来”所描述的“从容有序”的表达特点相契合。活动当天,学生在点评环节需运用这些成语描述具体表现,教师则根据学生的使用情况,针对性补充讲解易混淆的语义细节。班级卫生清扫活动进行中,教师可捕捉学生打扫窗台缝隙、清理角落灰尘等细节行为,当学生注意到部分同学能清理到肉眼难见的污渍,而部分同学仅完成表面清扫时,及时引入“一丝不苟”的教学。

三、建立成语运用反馈机制融入班级活动

在班级活动中建立成语运用反馈机制,目的是通过即时性、互动性的评价过程,帮助学生发现成语运用中的偏差,明确成语适用的具体语境。反馈机制需紧密结合活动场景的具体特点,聚焦“语义准确性”“语境适配性”“表达简洁性”三个维度,引导学生在互评与自评中逐步提升语言运用的精准度[2]。

班级设立的成语运用记录表,要求记录员详细标注成语使用的具体语境:包括使用者、使用场景、描述内容及所使用的成语。例如,秋季运动会接力赛项目中,若有学生描述“同学们‘争先恐后’地传递接力棒”,记录员需同步记录该场景的核心特征——“强调团队配合完成传递,注重衔接的流畅性”。活动结束后,全班围绕记录内容展开讨论:“争先恐后”侧重描述“个体抢在他人之前的竞争状态”,而接力赛更强调“团队协作而非个体竞争”,因此“配合默契”更符合这一场景的表达需求。

结束语: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成语教学与班级活动的互动关系需要重视。这种互动不是两者的简单叠加,而是能让它们相互促进、相互丰富。将成语教学元素融入班级活动,在成语教学中结合班级活动场景,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和运用成语,使班级活动带有更多语言教育价值,让成语学习贴近学生生活体验,让班级活动教育意义更全面。

参考文献:

[1] 陈艳 . 小学语文成语教学的策略研究 [J]. 语文建设 ,2024(2):70-72.

[2] 朱洪俊. 探究小学语文成语教学策略[J]. 故事家(下),2024(5):F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