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在产科护理中的价值

作者

李欢

贵阳市妇幼保健院

产科护理工作包括产妇康复管理和新生儿安全守护这两项主要职能。传统护理模式下,母婴分开或许会减弱母子之间的情感联系,影响母乳喂养的成功率。以家庭为中心的床旁护理服务模式冲破了物理空间的约束,把母亲和婴儿安排在同一区域做诊疗活动,做到更为系统、及时的综合照顾。这项研究依靠临床实践案例,仔细探究这种护理模式在产科领域的应用价值和潜在的好处。

一、母婴床旁护理模式的内涵与实施要求

(一) 护理模式的核心理念与特性

母婴床旁护理模式的主要思想就是保证母婴群体的整体健康权益。它的本质特点体现于让产时母子立刻接触并且保持连续性的亲密互动。这种模式冲破了传统护理方式的限制,由以疾病救治为中心转变为以符合母婴实际需求为目标的服务体系。在执行的时候,护理团队要融合新生儿喂养、温度控制以及健康评价等主要部分,而且要重视产妇生命体征监测和产后恢复指引,进而形成一个系统的综合照护框架。通过母婴同室安置的设计,明显削减了信息传递过程中的延迟情况,使得护理干涉可以更加精确地对应母婴生理或者心理状况改变的需求。

(二) 床旁护理的人员配置及专业技能需求

床旁护理模式推行之后,对护理团队的专业素养和合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参与到床旁护理模式中的护理人员要全面掌握新生儿基本护理技能(比如呼吸道管理、体温调整、喂养指导等),也要熟悉产妇恢复相关知识(包含子宫复旧观察、会阴护理、剖宫产切口处理、乳房健康评判等),而且要有心理疏导和交流的能力,从而符合产妇产后情绪起伏和家庭护理的需求。人员安排要达到全天候覆盖的目的,而且在产后 24 小时之内要保证资深护理人员在岗。对于双胞胎、早产儿或者有高危因素的新生儿,应该安排专科护士持续监护并精确干预。

(三) 环境与安全管理的实施过程

母婴床旁护理若想得以有效开展,就得依靠科学的空间布局以及严密的安全经营体系。病房设计务必顾及到母婴同室这一独特属性,通过合理安排床位分布、婴儿床安置以及医疗设备放置,保证护理人员可以在不影响产妇休息的情况下,高效地应对新生儿的需求。为保障新生儿安全,提倡选用带有防护栏和固定装置的婴儿床,并集成防跌落预警系统以及身份验证模块,以此来削减误抱或者交叉感染的风险。环境温湿度的动态调整十分关键,须要处于适宜范围之内,这样才能符合新生儿体温平衡的要求,并且改善产妇的舒适感。夜间护理的时候可以采用低照度照明方案,既达到监测目的又减轻对产妇睡眠的影响。而且要形成起完备的应急反应机制,定时举办模仿演习,如此一来当新生儿出现呼吸暂停状况或者产妇发生产后出血等危急情形时,护理队伍就能立刻作出准确判定并执行相关举措。

二、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在产科护理中的临床价值

(一) 母婴情感联结与心理健康的促进

母婴床旁护理模式从分娩早期开始母子亲密接触入手,给情感联结赋予重要机会。在产程期间,产妇承受生理和心理双重压力,床旁护理能帮她迅速察觉到新生儿的存在以及依附需求,加强母性身份认同和归属感。新生儿在母体独有的温暖环境、心跳声和熟悉气息里得到安全感,这对情绪调节和生理功能恢复有益处。护理人员在此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既给予专业技术支持,又给予情感关怀,减轻产妇的紧张和焦虑,减小产后抑郁的风险。这种模式下的互动超越了简单的情感交流,包含护理人员指导下的种种日常照护行为,促使产妇慢慢适应新的角色,通过这些实践活动,提高自我效能感和育儿技巧,为创建稳固的亲子关系形成根基。

(二) 提高母乳喂养率及哺乳技巧掌握水平

母乳喂养支持体系里,母婴床旁护理模式有着很重要的支撑作用。医护人员通过产后早期指导,可以帮产妇完成第一次哺乳,全面讲述正确的抱婴姿势、乳头衔接方法以及乳房清洁手段。在母婴同室环境当中,护理团队能随时观察到哺乳情况,立即改正不恰当的体位或者解决相关问题,有效地防止乳腺管堵塞和乳头皲裂这些并发症出现。经过不断交流和操作演示,明显加强了产妇对母乳喂养的信心和执行成果。长久坚持母乳喂养不但给婴儿赋予优质的营养来源,而且有益于子宫收缩并缩减产后出血现象。护理人员要依照产妇乳汁分泌情形和新生儿吸吮次数变动,制订出符合个人特点的调整计划,来改善哺乳效果,如此一来就能极大提升母乳喂养的成功率及其持续时长。

(三) 强化新生儿健康监测与早期干预措施

在床旁护理模式下,新生儿生理指标监测变得更为系统化且精确化。护理人员借助母婴同室环境,可以随时观察到新生儿的呼吸频率变化、皮肤色泽改变以及哭声特征等细微之处,从而快速察觉潜藏的风险因素。一旦遇到早期黄疸、体温波动或者呼吸异常等情况发生的时候,护理团队就能立即展开相应的干预行动,并给予产妇及其家人专业的指导建议。在这个过程中,产妇渐渐学会一些基本的观察技巧,慢慢形成了以家庭为中心的互动式健康管理模式。这种模式凭借其即时性和高效性,明显减少了新生儿并发症出现的几率,而且改善了整个医疗安全水平。通过持续沟通协作,护理人员还能促使家庭成员在出院之后继续采用科学照护手段,从而营造出一种良性循环的母婴健康管理氛围。

三、结束语

以母婴为中心的床旁护理模式,通过母婴同室安置、实时照护干预以及个性化的服务方案,明显改善了产妇的恢复效率和新生儿的健康状况。这种模式在增进情感互动、提高母乳喂养率、加强健康监测、改善康复管理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优势。展望将来,在产科护理观念不断更新、医疗资源调配持续改良的推动下,此种模式大概会在更多的医疗机构里得到推广,促使产科护理朝着精细化、科学化的方向迈进,更好地守护母婴健康权益。

参考文献:

[1] 刘同花 . 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在产科护理中的价值分析 [J]. 系统医学 ,2020,36(05):34- 38.

[2] 王晶 . 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在产科护理中的价值分析 [J]. 中国医药指南 ,2021,40(20):45- 49.

[3] 李志凤 . 产科护理中母婴床旁护理的应用效果研究 [J]. 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 ,2019,35(49):56- 60.

[4] 江潍 . 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开展于初产妇中的价值分析 [J].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0,38(08):61- 65.

[5] 孙立霞 . 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在产科护理中的应用分析 [J].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20,37(08):66- 70.

作者简介:姓名李欢,出生 1994 年 9 月 16 日,性别女,民族汉,籍贯山东,学历本科,职称护师,研究方向产科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