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社区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的整合与教学有效性路径优化

作者

周原驰

沈阳开放大学

一、引言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心理健康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社区教育作为面向社区居民提供教育服务的重要形式,承担着提升居民综合素质、促进社区和谐发展的重要职责。其中,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社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居民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心理韧性、预防心理疾病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当前社区教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分散、教学方法单一等问题制约了其有效性的发挥。因此,探讨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的整合与教学有效性路径的优化具有重要意义。

二、社区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一)满足居民心理健康需求

随着生活压力的增大,社区居民面临着各种心理困扰,如焦虑、抑郁、人际关系紧张等。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提供专业的心理知识和技能,帮助居民识别和管理自己的情绪,解决心理困扰,提升生活质量。

(二)促进社区和谐稳定

心理健康的居民更能够积极面对生活中的挑战,与他人和谐相处,减少冲突和矛盾。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营造和谐、稳定的社区环境,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三)提升社区教育整体水平

心理健康教育是社区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社区教育的整体质量。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的整合与教学有效性的提升,能够推动社区教育向更高层次、更宽领域发展。

三、社区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整合的现状与问题

(一)资源整合现状

当前社区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整合仍处于探索发展阶段,呈现出" 局部试点、尚未普及 " 的特点。部分社区已开始尝试联动辖区内心理咨询机构、学校心理辅导站及社会组织等资源,通过组建心理健康服务联盟、开展联合活动等方式进行初步整合。但整体来看,这种资源整合仍存在明显局限性:一是整合范围较窄,主要局限于社区内部既有资源,缺乏与医疗机构、专业机构的深度合作;二是整合方式粗放,多停留在临时性活动合作层面,尚未建立长效协同机制;三是整合效果有限,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和专业指导,资源利用效率不高,难以形成持续服务能力。这种碎片化的整合模式,反映出当前社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系统性、专业性方面的不足,亟待建立更加规范、高效的资源整合机制。

(二)存在的问题

当前社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临资源整合不足的突出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资源分布呈现碎片化特征,心理咨询机构、学校心理辅导站、社会志愿者团队等主体各自独立运作,缺乏有效的协同联动机制;其次,资源整合缺乏制度保障,既没有明确的责任主体,也缺少规范的整合流程和科学的评估体系,导致资源整合工作难以持续推进;最后,资源利用效率低下,一方面专业心理咨询师、心理健康志愿者等优质资源缺少展示平台,另一方面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又得不到及时响应,形成了资源闲置与需求得不到满足并存的矛盾局面。这种资源分散、机制缺失、利用率低的问题严重制约了社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整体效能。

四、社区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整合与教学有效性路径优化策

(一)整合社区内外资源,形成教育合力

构建 "1+N" 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整合模式,即以社区心理服务中心为枢纽,联动辖区内学校、医院、心理咨询机构等 N 个主体,建立资源清单和需求清单双对接机制。开发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数字平台,实现线上预约、资源共享、数据互通等功能。制定《社区心理健康资源整合工作规范》,明确民政、卫健、教育等部门的职责分工,建立季度联席会议制度。同时积极引入高校心理学系、专业社工组织等外部资源,形成 " 社区搭台、专业支撑、多方参与 " 的工作格局。每半年开展资源整合效能评估,重点考核服务覆盖率、群众满意度等指标。

(二)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推行 " 分层分类 " 精准教学模式。针对普通居民开展互动体验式教学,通过心理剧展演、沙盘游戏等趣味活动普及心理健康知识;针对特殊群体提供" 一人一策" 个性化服务,如为独居老人开设情绪管理小组,为职场人群设计压力缓解工作坊。建设社区心理健康体验馆,运用VR技术模拟真实情境进行心理调适训练。实施 " 心理健康 +" 行动计划,将心理教育与社区文化活动、志愿服务等相结合,如在广场舞队中嵌入积极心理学课程,让居民在参与中潜移默化提升心理素养。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水平

打造 " 专职 + 兼职 + 志愿者 " 三级人才梯队。设立社区心理健康专员岗位,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持证心理咨询师;与高校共建实践基地,选聘心理学专业教师担任兼职督导;培育社区心理服务志愿者队伍,建立 " 银发专家库 " 吸纳退休心理教师。实施 " 星火计划 ",通过每月主题工作坊、季度案例研讨、年度技能比武等方式提升队伍专业能力。建立服务积分管理制度,将志愿服务时长与社区福利挂钩,对优秀工作者给予表彰奖励。同时为从业人员提供职业发展通道,支持其考取更高等级专业资质。

(四)完善评价体系,确保教学质量

构建 " 四位一体 " 质量评价体系。过程性评价方面,建立居民心理健康档案,跟踪记录参与活动频次、心理测评变化等情况;结果性评价方面,采用前后测对比评估知识技能掌握程度;满意度评价方面,通过扫码问卷、入户访谈等方式收集群众反馈;第三方评价方面,委托专业机构开展服务质量和成效评估。开发智慧评价系统,自动生成个人成长报告和社区服务热力图。建立 " 评价 - 反馈 - 改进 " 闭环机制,每月发布服务质量通报,每季度召开整改推进会,将评价结果与资源配置、人员考核直接挂钩,持续提升服务精准度和有效性。

五、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系统探讨了社区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路径,得出以下重要结论与展望:研究证实,社区心理健康教育在满足居民需求、促进社区和谐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当前存在资源分散、机制缺失等突出问题。通过构建 " "1+N" 资源整合模式、推行分层分类教学、打造三级人才梯队、完善 " 四位一体 " 评价体系等创新举措,可有效提升教育质量。展望未来,社区心理健康教育将呈现四大发展趋势:资源整合将突破地域限制,形成跨机构、跨区域的数字化资源网络;教学方法将深度融合虚拟现实等智能技术,实现个性化精准服务;师资队伍将向 "专业资质 + 实务经验" 的高素质方向发展;质量评价将依托大数据分析,建立动态监测与持续改进机制。这些发展将推动社区心理健康教育从零散服务向系统化、专业化、智能化方向转型升级,为构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 王爽 , 敖娟 , 杨小芳 . 高职院校社区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 [J]. 中国军转民 , 2024, (22): 151-152.

[2] 李支元 . “一站式”学生社区育人模式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路径探究 [J].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2024, 41 (02):70-73.

课题名称:社区教育教学有效性路径研究。结题论文:社区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的整合与教学有效性路径优化。“沈阳市 2025 年度社区教育科研课题”字样。立项编号:20252041。

作者简介:周原驰(1990 年2 月),女,辽宁沈阳人,硕士,助教,主要从事社区教育教学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