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红色教育基地学习模式的系统构建与实践路径研究

作者

徐芳

河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071000

一、引言

红色教育基地作为开展党员教育的重要场域,其独特的历史底蕴与精神价值对强化青年党员理想信念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基层党组织建设,先后出台多项政策推动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明确提出要增强组织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与实践性。高校基层党组织亟须立足红色资源特质,构建系统化、专业化、可持续的学习模式,实现从“身入”到“心入”、从“知史”到“践行”的深刻转变。

二、“因‘地’施学”模式的系统构建

(一)目标体系:精准定制,分层实施

以红色教育基地的类型属性与党员发展阶段特征为基本依据,系统构建“基地特质—精神内核—目标分层”三级目标体系。首先,基于人物纪念类、事件纪念类、烈士陵园类、综合展览类等不同基地形态,提炼其特有的历史叙事与精神符号,如劳模精神、革命精神、奉献精神等,明确各类基地的教育侧重点。其次,结合高校党员不同成长阶段的发展需求,设定差异化的认知目标、情感目标与实践目标,彻底改变以往“一刀切”式的目标设定弊端,实现红色教育供给与党员成长需求的高度契合。

(二)内容体系:深度沉浸,多元融合

着力突破传统以参观讲解为主的内容组织方式,构建“场景活化—主题链接—资源整合”三位一体的沉浸式内容体系。在场景活化方面,积极引入仪式教育、情境模拟、沉浸式叙事以及口述历史等方法,增强历史在场感与情感代入感。在主题链接方面,注重将红色精神同时代命题、国家战略紧密结合,围绕乡村振兴、科技自强、文化自信等重大主题,设计具有现实意义和讨论价值的议题。在资源整合方面,系统汇集实物遗存、文献档案、影像资料、等多种资源,形成互文印证、多感官协同的学习材料,提升红色教育的感染力与说服力。

(三)路径体系:多维协同,激发主体

构建以“探究—互动—融合—反思”为主线的多维协同学习路径,探究式学习强调问题导向,于行前发布基于基地特质的“问题链”或学习任务单,引导党员带着问题观察、带着思考研讨;互动式体验通过设立“沉思驿站”推动静默反思与即时分享、开展“朋辈讲述”鼓励党员担任临时讲解员等形式,提升参与感和主动性;线上线下融合充分借助数字技术,构建涵盖行前预习、行中支持、行后延伸的全周期学习环境,打破时空限制,延展学习深度;反思性实践则通过撰写心语卡片、主题微感悟等方式,推动党员完成内在消化与自我建构,实现从感性认知到理性认识的跃升。

(四)转化体系:学用结合,知行合一

着力构建“项目驱动—组织对照—成长融入”三维联动的成果转化机制,打通红色学习赋能党员成长的实践路径。以实践项目为驱动,鼓励党员将学习所获转化为切实的行动计划,如开展弘扬革命精神的社区志愿活动、传承科学家精神的科创项目等,实现红色精神的具体化、实践化。以组织生活为镜鉴,将红色基地学习的体悟与反思纳入“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等环节,引导党员对照革命先辈和先进典型,深入开展党性分析,查找差距与不足。以成长规划为归宿,结合党员个人的专业学习、职业发展和社会参与,帮助其将红色基因内化为刻苦学习、服务人民、奉献国家的持久动力,真正实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

三、“因‘地’施学”模式的实施策略

(一)梯度设计,遵循认知规律

红色教育基地学习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工程,必须遵循党员认知与情感发展的客观规律,实施循序渐进的梯度化设计。应根据党员所在年

级、党龄长短、理论基础和实践经历的不同,科学设计由浅入深、由情感到理性、由认知到实践的学习序列,通过阶梯式、递进式的方案设计,确保每一位党员都能在原有基础上获得真正的成长。

(二)情境参与,强化情感认同

红色精神的传承离不开强烈的情感共鸣与价值认同。必须最大化地发挥红色教育基地“现场场域”的独特优势,通过精心设计的情境化参与活动,强化学习过程的情感张力和精神感召力;要重视仪式教育的庄严感和神圣性,规范入党宣誓、默哀致敬等仪式的流程与氛围营造;要善用沉浸式讲述和角色模拟,通过生动再现历史场景或人物故事,深刻感悟信仰的力量;还可以结合特定主题,设计体验式、任务型的参与环节,让党员在“做”中学、在“体验”中悟,从而实现知识学习、情感激发和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三)体系融合,构建育人闭环

提升红色教育基地学习实效,必须跳出单一活动的局限,将其置于高校“大思政”育人的宏观格局中进行整体性、体系化融合。首先要实现学习过程的全程贯通,对“行前预习—行中体验—行后延伸”三个环节进行一体化设计,确保学习不断线、思考不停顿、实践有延续。其次要加强红色教育与其他育人渠道的深度融合,将其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相呼应,与主题党日、团日活动相衔接,与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实习实训等项目相配套,形成协同效应,构建一个目标一致、内容互补、资源互通、管理协同的红色育人闭环系统,为党员提供全方位、立体化、持续性的教育体验。

四、结语

“因‘地’施学”模式通过系统性的目标设计、沉浸式的内容体验、多维化的实施路径和实效化的转化机制,深刻把握了红色教育资源的内在特质与党员成长发展规律,促进了教育供给与学习需求的高效匹配,显著增强了红色教育的感染力、针对性和实效性,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党员在追溯红色根脉中坚定理想信念,在体悟精神伟力中强化使命担当,自觉将学习成果转化为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动力和实际行动。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 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努力创造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新业绩 [J]. 机构与行政 ,2021(10):4.

[2] 陶媛媛,张继平 . 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然逻辑、现实困境及实践路径[J]. 中国民族教育,2025(2):5-8.

[3] 卢 载, 王 攒 . 全 国 著 名 劳 动 模 范 耿 长 锁 [J]. 乡音 ,2014(1):38-39.

徐芳(1985.6-),女,

河北保定人,

硕士学历,

讲师

研究方向:党建及思想政治教育。

单位邮编:071000

课题项目:河北省高等学校党的建设研究会课题项目《高校大学生党员“三模块”教育实践探索研究 -- 以本科生党支部为例》(GXDJ2025B080)

培育建设项目 : 教育部办公厅第四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 本科生党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