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古诗词跨学科教学的策略研究
冯敏 李爽
太仓市第二中学 太仓市第一中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强调 " 学习任务群 " 的整合性学习,倡导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古诗词蕴含丰富的历史、地理、艺术等跨学科元素,是实施跨学科教学的理想载体。然而,当前初中古诗词教学仍存在 " 重背诵轻理解 "" 重应试轻素养 " 等问题,学生难以深入体会诗词的文化内涵。因此,本研究以部编版教材为例,探讨如何通过跨学科教学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初中古诗词跨学科教学的必要性
(一)核心素养培育的内在需求
古诗词跨学科教学首先源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本质要求。以《望岳》教学为例,传统单一语文课堂往往止步于诗句解析和情感体悟,而融入地理学科知识后,学生能够从地质构造角度理解泰山 " 造化钟神秀" 的形成过程。这种跨学科视角不仅拓展了认知维度,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从审美素养发展的角度看,单一的语言文字教学难以充分展现古诗词的意境之美。《钱塘湖春行》的跨学科教学案例表明,当学生尝试用水彩表现 " 乱花渐欲迷人眼 " 的视觉层次,用竖笛演奏模拟 " 早莺争暖树" 的声景效果时,其审美体验的深度和广度都得到显著提升。
(二)知识结构优化的必然选择
当代知识体系呈现交叉融合趋势。以《赤壁》为例,引入历史气候史料后,学生发现 " 东风不与周郎便 " 与赤壁之战季风异常相关,诗歌赏析更具历史纵深。某中学课题显示,跨学科教学使学生对《赤壁》哲理理解的准确率从 42% 提升至 79% 。此外,《使至塞上》教学中结合地理(" 大漠孤烟直 " 的气象成因)和唐代军事制度(" 萧关逢候骑 "的通信系统),有效促进了批判性思维发展。
(三)文化传承创新的时代要求
在全球文化交融的背景下,古诗词教学需要突破单一的传承模式。当学生用英文改写《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并制作成双语动画时,不仅深化了对原诗意境的理解,更培养了跨文化表达能力。这种创新尝试,使古诗学习从记忆传承转向创造性转化,学生作品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青少年文化创新展中荣获佳绩,印证了跨学科方法在文化传播中的独特价值。
二、初中古诗词跨学科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主题整合策略的系统化实施
主题整合策略的核心在于打破学科壁垒,构建以古诗词为中心的知识网络。以边塞诗群文阅读为例,教师可以设计为期两周的跨学科单元教学。与地理学科的融合,引导学生使用在线地图工具标注唐代边塞地理位置,通过叠加现代行政区划图和地形图,直观理解 " 大漠孤烟直" 所描述的西北干旱区地貌特征。学生需要收集相关地区的气候数据,分析诗歌中 " 胡天八月即飞雪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所反映的气候特点。
与历史学科的整合,则需要深入探究边塞诗产生的时代背景。教师可提供安史之乱前后的历史文献选段,指导学生制作时间轴,将《木兰诗》《从军行》等作品与具体历史事件对应。例如,通过对比分析《木兰诗》与相关史料,学生能够理解"朔气传金柝"所反映的北朝军事生活。这种整合不仅加深了对诗歌的理解,更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与艺术学科的融入,可以设计为 " 边塞诗意象可视化 " 项目。如范仲淹的《渔家傲》教学时,学生分组选择诗歌中的典型意象,如“雁”“"孤城 "" 羌管 " 等,通过查阅宋代壁画、陶俑等文物资料,运用数字绘画或手工制作等方式进行艺术再现。在此过程中,学生需要考据宋代服饰、乐器的形制特点,将文学想象与历史真实有机结合。
(二)情境创设策略的沉浸式体验
情境创设策略强调通过多感官参与促进深度学习。《钱塘湖春行》的教学可以设计为 " 西湖春日 " 沉浸式体验项目,教师首先引导学生收集杭州地区的气候、植被资料,建立早春物候数据库。在此基础上,学生分组完成三项任务。第一项是 " 诗画同源 " 创作,运用水彩、拼贴等技法表现" 乱花渐欲迷人眼" 的意境,要求色彩搭配符合春季物候特征。第二项是 " 声景重构 ",采集西湖区域的鸟鸣、水声等自然音响,与诗歌朗诵合成多媒体作品。第三项是 " 虚拟游春 ",使用 360 度全景技术制作互动式导览,观众可以通过选择不同诗句跳转到对应的实景位置。
(三)任务驱动策略的项目化实施
任务驱动策略通过真实项目促进知识迁移。" 杜甫与安史之乱 " 研究项目就是典型范例。项目启动阶段,学生需要制定研究计划,明确各学科的切入点。历史研究方向聚焦于安史之乱的关键战役与杜甫行踪的时空对照,要求学生制作动态地图呈现 " 三吏三别 " 的创作地点与历史事件的关联。文学分析组则采用文本细读方法,建立杜诗用韵、意象与情感变化的对应模型。科学小组另辟蹊径,通过分析 " 国破山河在 " 的生态意象,探讨战乱对唐代黄河流域植被的影响。
项目实施过程中采用 " 专家工作坊 " 形式。历史教师指导文献考证方法,语文教师讲解诗歌鉴赏技巧,地理教师协助空间分析工具的使用。阶段性成果以学术海报形式展示,最终完成包括历史年表、文学评论、环境分析在内的综合研究报告。这种项目化学习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研究能力,更让他们体会到知识整合的现实意义。
(四)评价反馈策略的多元化设计
有效的跨学科教学需要配套的评价体系。在《天净沙·秋思》单元中,我们设计了三维评价方案。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的协作情况,通过小组会议记录、分工表等材料评估参与度。作品评价采用量规打分,从文学理解、历史准确性、艺术表现力等维度考核最终成果。最特色的是 " 跨学科答辩会 ",学生需要面对由各科教师组成的评审团,回答诸如 " 如何用物理学原理解释' 夕阳西下' 的光影变化" 等综合性问题。
初中古诗词跨学科教学是落实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教师应打破学科壁垒,通过主题整合、情境创设、任务驱动等策略,让学生在多元体验中深化理解。未来可进一步探索信息技术支持的跨学科教学模式,如AI 辅助个性化学习路径设计,以更高效地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
[2] 李靖. 情境教学模式在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教育界,2020(10)
[3] 房敏 . 情境教学模式在初中古诗文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J].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1(4)
[4] 陈卓 . 以情境教学促进初中古诗词学习的实践与探讨 [J]. 初中语文教与学,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