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电工实训教学改革探讨
汪金霞
滁州市机电工程学校(安徽滁州技师学院) 239000
引言:
随着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和电力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对高级电工的技能水平和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高级电工作为技术技能型人才,其培养质量直接关系到相关产业的发展质量和效率。职业院校作为培养此类人才的主阵地,其实训教学环节尤为关键,它是连接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的桥梁,是提升学生实操能力和职业素养的重要途径。滁州市机电工程学校作为一所以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主的院校,在高级电工人才培养方面肩负着重要使命。
1、高级电工实训教学改革的意义
1.1 提升实训教学质量与实效
对于滁州市机电工程学校而言,高级电工实训教学改革是优化其教学体系的重要手段。学校过往的实训教学,受传统模式制约,存在内容与实际操作需求脱节、教学方法单等问题,抑制了学生主动性与创造性的发挥。改革后,学校能依据高级电工岗位核心技能与综合素养要求,重新校准教学目标,优化教学内容与方法。在实训环节,学校可以凭借自身丰富的教学资源,如完善的实验实训室、充足的实训设备等,增强教学的针对性与系统性。学生在实训中,得以高效掌握专业技能,切实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终实现实训教学质量与效果的全面提升,为学生未来进入职场筑牢根基。
1.2 适应行业技术发展与人才需求
在电工电子技术日新月异的当下,行业对高级电工的技能要求持续攀升,新的技术、设备与工艺不断涌现。滁州市机电工程学校作为以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主的院校,若实训教学未能紧跟行业变化,培养出的学生便难以契合行业需求。通过教学改革,学校可利用其与企业紧密合作的优势,将前沿技术知识与实操训练融入教学内容。
1.3 推动职业教育模式的创新与发展
高级电工实训教学改革在滁州市机电工程学校的职业教育改革进程中占据关键地位。这一改革涉及教学理念、课程体系、评价机制等多方面的革新。学校秉持“德技双修、知行合一”的办学方向,通过改革促使教学理念从传统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转变。在课程体系上,依托学校机电与汽车工程系、经贸与信息工程系等多个系部的协同优势,整合课程资源,构建更贴合实际的课程体系。在评价机制方面,改变以往单一的评价方式,建立多元评价体系。这些改革经验,能够为学校其他专业的实训教学提供参考,带动全校从单一课堂教学向多元化实践教学转变,构建更科学、灵活的教学模式,提升学校职业教育的整体水平,充分发挥学校在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方面的重要作用,为区域职业教育发展贡献力量。
2、高级电工实训教学现状分析
2.1 实训教学条件建设现状
滁州市机电工程学校电工电子实训资源以省级重点建设基地为核心框架,硬件投入持续扩充。该校电工电子实训室隶属于校内六大专业实训中心体系,与机械加工、计算机财会等实训模块协同布局。当前实训设备总值存在多源数据:校方公开信息显示电工电子类设备纳入全校 2000 余万元实训总资产框架内,而学院层面统计的跨专业设备总值达 8000 余万元,表明资源配置存在统计口径差异。2024 年校方启动实训室升级工程,投入 48 万元建设新校区电工电子实训室,重点采购通用型电工实验台,旨在强化学生技术操作能力与职业技能鉴定功能。既有实训室覆盖电力拖动控制、PLC 编程、机床电路排故等模块,但设备更新进度不均衡——部分老旧机床电路实训装置(如SX-610A 型)仍承担基础教学任务,新型智能变频控制设备则主要支持高阶课程。实训工位总量可满足2000 人同时操作,但专业设备先进性存在分层现象。
2.2 项目教学法应用与课程体系
学校摒弃传统理论分离式教学,全面推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专业课实训课时占比超 50%⋅ 。高级电工实训以项目教学法为主导,其核心是将电机与变压器、电力拖动、PLC 控制等知识模块重构为典型任务链。例如:
(1)基础层任务:车间照明线路设计与安装,融入安全用电、电工材料选型等知识。(2)进阶层任务:三相异步电动机控制线路调试,依托智能考核软件实现自动化评价。
(3)创新层任务:CA6140 车床PLC 改造,综合机电一体化技术竞赛标准开发。
课程设计突出职业能力衔接性,严格遵循由基础到复杂的科学递进原则。校本教材《维修电工技能训练和电力拖动控制训练》作为核心指导资料,将国家职业标准融入校内车间真实项目。2023 年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入选全国工学一体化建设专业后,课程体系加速向“三个转变”深化——从知识灌输转向能力生成、从课堂教学转向生产实境、从书本认知转向实践创新。
2.3 师资结构与双师能力
电工类专业师资呈现“双师主导、梯队分化”特征。全校专业教师中双师型占比80% 以上,具体至机电与汽车工程系,103名“双师型”教师覆盖电工电子、机械加工等方向。但高级电工专项师资配置未完全公开,参照智能机电技术专业(关联性强)的8 人专职教师结构:含教授级高工 2 人、高级工程师 1 人、讲师 3 人,双师素质达 100% ,反映高阶技术课程由资深师资主导。教师能力建设依赖省级平台支撑,学校建有省级名师工作室与在建名师工作坊,但电工类专属工作室尚未明确设立。教师参与企业实践聚焦本地产业,与博西华、长电科技等企业合作开发现代学徒制项目,推动教师技术能力与产业需求同步更新。需关注的是,研究生学历教师占比不足 5% ,理论创新与科研转化能力存在提升空间。
3、高级电工实训教学改革策略
3.1 优化实训教学条件建设,实现设备资源动态平衡
实训教学条件是保障高级电工实训质量的基础,需从设备更新、资源整合、功能拓展三方面推进改革。针对当前设备更新进度不均衡的问题,应建立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制度,对老旧设备进行系统性评估分类。对于仍承担基础教学任务的 SX-610A 型等机床电路实训装置,可通过技术改造升级其核心控制模块,增强与新型智能设备的衔接性;对于已超出服役年限、性能无法满足教学需求的设备,应制定明确的淘汰机制,优先替换为具备变频调速、智能监控功能的新一代实训装置。在资源整合方面,需统一设备统计口径,建立跨专业实训资源共享平台。将电工电子类设备从全校总资产框架中细化分类,明确各设备的归属模块、使用频率及共享范围,解决当前统计数据差异导致的资源调配难题。结合新校区 48 万元实训室升级工程,可扩大通用型电工实验台的采购规模,同时增设智能考核终端,使单工位具备基础操作、技能鉴定、故障诊断等多元功能,提升工位利用效率。功能拓展上,应强化实训中心与产业需求的对接。在现有电力拖动控制、PLC 编程等模块基础上,增设工业物联网应用、新能源电力系统等前沿实训区域,引入工业机器人电气控制、智能电网仿真等设备,实现从传统电工技能训练向现代电工技术培养的转型。
3.2 深化项目教学法应用,构建进阶式课程体系
基于现有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需进一步优化项目教学法的实施路径,形成更具职业适配性的课程体系。在任务链设计上,应强化三个层级任务的产业关联性。基础层任务除保留车间照明线路设计等经典内容外,需增加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安装、智能家居电路布局等贴近生活的项目,融入安全用电新规范和绿色节能理念;进阶层任务可结合本地企业生产实际,开发基于真实生产线的三相异步电动机变频控制调试项目,引入工业总线通信、远程监控等技术点,提升学生对智能控制的实操能力;创新层任务需深度对接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将 CA6140 车床 PLC 改造项目拓展为柔性生产线电气系统集成,融入机器视觉检测、数据采集分析等跨领域知识,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课程体系重构应突出“工学一体化”深度融合。以《维修电工技能训练和电力拖动控制训练》校本教材为基础,联合本地龙头企业共同开发活页式教材,将博西华、长电科技等企业的真实生产案例转化为教学项目,每学期更新 30% 以上的项目内容。强化课程评价的过程性,将智能考核软件的自动化评价与企业技术骨干的实操评估相结合,形成“知识掌握 + 技能应用 + 职业素养”三维评价体系。针对课程体系与产业需求的衔接问题,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每季度组织企业调研会,分析电工行业技术发展趋势,及时将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编程、人机界面(HMI)设计等新技术纳入课程内容;与本地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合作,将高级电工职业资格认证标准融入实训项目,确保学生实训成果与职业资格要求无缝对接。
3.3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双师型”教师综合能力
针对当前师资结构中研究生学历占比低、理论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制定专项培养计划。一方面,鼓励教师攻读电气工程相关专业硕士、博士学位,学校可提供学费补贴和学习时间保障,力争三年内将研究生学历教师占比提升至 20% 以上;另一方面,定期组织教师参加高校、科研院所举办的理论研修班,重点提升电路分析、自动控制等专业理论水平,每年研修时长不少于 80 学时。深化“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构建“企业实践+ 技术研发”双提升路径。与博西华、长电科技等企业共建教师实践基地,安排教师每年至少3 个月参与企业一线技术工作,参与电气设备维护、自动化生产线调试等实际项目,积累产业经验;依托省级名师工作室,设立电工技术专项研发团队,围绕智能控制、节能电气等领域开展技术攻关,将研发成果转化为教学项目,提升教师的科研转化能力。优化师资梯队建设,明确不同层级教师的发展方向。教授级高工和高级工程师应主导高阶技术课程开发和技能竞赛指导,每年需牵头完成 1-2 个创新实训项目;讲师群体重点承担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通过“老带新”结对机制,提升实操教学能力;同时,柔性引进企业技术专家担任兼职教师,每周到校开展不少于4 课时的实操教学,弥补专职教师的产业经验短板。建立电工类专属名师工作室,打造专业发展平台。整合校内优质师资资源,配备先进的实训设备和研发工具,围绕电工技术教学改革、技能人才培养等主题开展研究。工作室需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包括开发2-3 个新型实训项目、培养 3-5 名青年教师、编写 1本特色教材等具体目标,推动师资能力系统性提升。
3.4 完善技能竞赛机制,促进竞赛与教学协同发展
针对当前竞赛资源侧重新兴数字技术、传统电工类赛项参与不足的问题,调整竞赛项目布局,实现传统与新兴领域均衡发展。在“校 - 市 - 省 - 国”四级竞赛体系中,增设机床电气排故、工业电气系统安装等传统电工赛项,参照最新职业技能标准制定竞赛规则,每学期举办校级传统电工技能大赛,选拔优秀选手参加市级以上竞赛,提升学生对传统核心技能的掌握水平。强化竞赛与日常教学的融合,建立“以赛促教”长效机制。将竞赛项目分解为若干教学模块,融入常规实训课程。例如,将 PLC 设计赛项的编程技巧、调试方法转化为进阶层任务的教学内容;将数字影音项目中的电路控制知识提炼为基础层任务的拓展点,使竞赛训练成为教学活动的自然延伸。同时,建立竞赛成果转化机制,将学生在竞赛中形成的优秀方案、创新方法纳入校本教材,丰富教学资源。优化竞赛资源分配,扩大竞赛参与覆盖面。改变当前竞赛资源集中于少数尖子生的现状,实行“普惠性”培养模式。每个实训班级组建竞赛兴趣小组,由“双师型”教师担任指导老师,每周开展2 次常态化训练;设立竞赛专项基金,用于采购竞赛专用设备、支付培训费用,确保各层级学生都有参与竞赛的机会,力争三年内实现竞赛参与率达到专业学生总数的 60% 以上。加强竞赛与升学就业的联动,提升竞赛的导向作用。除保留竞赛成绩免试升学的政策外,与本地企业合作设立“竞赛奖学金”,对在市级以上竞赛中获奖的学生给予现金奖励和优先就业机会;将竞赛表现纳入学生综合评价体系,作为推荐实习、就业的重要依据,激发学生参与竞赛的积极性。同时,定期分析竞赛结果与教学质量的关联性,针对竞赛中暴露的技能短板,及时调整实训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形成“竞赛反馈- 教学改进- 质量提升”的良性循环。
4、结束语
高级电工实训教学改革是职业教育适应时代发展、满足行业需求的必然选择,对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推动职业教育模式创新具有重要意义。滁州市机电工程学校在高级电工实训教学方面已有一定的基础,但也面临着实训条件、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和竞赛机制等方面的挑战。通过优化实训教学条件,实现设备资源的动态平衡,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先进、更贴合实际的实训环境;深化项目教学法应用,构建进阶式课程体系,可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提升学生的职业适配能力;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双师型”教师的综合能力,能为教学改革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完善技能竞赛机制,促进竞赛与教学协同发展,有助于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 梁永春, 许丽川, 刘洋, 等.“电气控制实训”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气电子教学学报 ,2025,47(03):216-219.
[2] 张建荣 , 董妍汝 . 电工电子技术实训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索 [J]. 山西青年 ,2025,(05):115-117.
[3] 黄婷 . 关于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实训教学改革的一点思考 [C]// 新课程研究杂志社 . 聚焦新课改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论文集(五). 黔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 ;,2023:184-185.
[4] 闵 立 中 . 高 职 机 械 加 工 实 训 教 学 改 革 措 施 探 究 [J]. 农 机 使 用 与 维修 ,2021,(12):107-109.
[5] 罗君锲 . 电工电子技能实训理实一体化教学活动设计与评价的实践 [J]. 现代业教育 ,2020(4):34-35.
[6] 农琦 . 现代学徒制背景下电工实训 " 项目化 " 教学研究 [J]. 百科论坛电子杂志 ,2020(6):31-32.
作者简介:姓名: 汪金霞(198307),女,汉族,安徽繁昌,讲师,大学本科,专业:机电一体化,单位: ,(邮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