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的灌浆施工技术
李合清 许强 李园
莒南县涝坡供水有限公司
引言
水利水电工程作为国家重要的基础设施项目,对于水资源调配、能源供应及防洪减灾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过程中,基础处理和防渗工程是确保工程质量与安全的关键环节。灌浆施工技术通过将特定的浆液注入到地基、岩石裂隙或混凝土缝隙中,能够有效改善工程地质条件、增强结构的整体性和防渗性能。随着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规模不断扩大、技术要求日益提高,灌浆施工技术的应用也愈发广泛和关键。然而,灌浆施工技术涉及材料选择、设备使用、施工工艺控制等多个复杂环节,不同的工程环境和施工要求需要采用合适的灌浆技术。因此,深入研究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的灌浆施工技术,对于提高工程质量、降低施工风险、保障工程长期稳定运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水利水电工程灌浆施工特点
1.1 复杂性
水利水电工程所处的地质条件千差万别,涵盖岩石、土体等多种介质,且岩石裂隙发育程度、土体孔隙率等参数差异显著。这使得灌浆施工需要针对不同的地质状况制定个性化的施工方案。从灌浆材料的选择,到灌浆压力、灌浆量、灌浆时间等参数的确定,都需要综合考虑地质特性、工程设计要求等多方面因素。例如,在岩石破碎、裂隙较大的区域,需要采用高流动性、高强度的灌浆材料,并合理控制灌浆压力,以确保浆液能够充分填充裂隙;而在土体松软的地基中,灌浆施工还需考虑土体的压缩性和渗透性,避免因灌浆压力过大导致土体隆起变形。
1.2 隐蔽性
灌浆施工大多在地下或结构内部进行,施工过程及质量状况难以直接观察和检测。浆液注入地基或结构缝隙后,其扩散范围、填充密实程度等情况无法直观判断。虽然可以通过预埋检测管、压水试验等手段对灌浆效果进行检测,但这些检测方法往往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无法全面、实时地掌握灌浆过程中的质量情况。一旦灌浆施工质量出现问题,如浆液未充分填充缝隙、存在灌浆盲区等,在后续工程建设或运行过程中可能引发基础沉降、渗漏等严重后果,且问题的修复难度大、成本高。因此,灌浆施工的隐蔽性要求施工过程必须严格把控每一个环节,加强施工质量的过程控制和管理。
2 水利水电工程灌浆施工技术要点
2.1 水泥灌浆技术
2.1.1 材料选择与配比
水泥是水泥灌浆的主要材料,其质量直接影响灌浆效果。应根据工程要求和地质条件选择合适的水泥品种和强度等级,如普通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等。一般情况下,对于强度要求较高、抗渗性较好的灌浆工程,可选用强度等级较高的普通硅酸盐水泥;而在有抗硫酸盐侵蚀要求的工程中,则需选用抗硫酸盐水泥。同时,水泥的细度、凝结时间等指标也需符合相关标准。
在水泥浆液配比方面,水灰比是关键参数。水灰比过大,浆液流动性好但强度较低;水灰比过小,浆液流动性差,不易注入缝隙。通常,初始灌浆时可采用较大的水灰比(如 2:1),以便浆液能够顺利注入;随着灌浆的进行,逐渐减小水灰比(如 1:1 或 0.8:1),以提高浆液的强度和结石率。此外,还可根据需要添加适量的外加剂,如减水剂、速凝剂等,改善浆液的性能。减水剂可降低浆液的用水量,提高浆液的流动性和强度;速凝剂可缩短浆液的凝结时间,适用于堵漏等特殊工况。
2.1.2 施工工艺
水泥灌浆施工主要包括钻孔、冲洗、压水试验、灌浆等环节。钻孔是为了形成浆液注入通道,钻孔的位置、深度和孔径需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钻孔完成后,要对孔壁进行冲洗,清除孔内的岩粉、碎屑等杂物,确保浆液与孔壁的良好结合。压水试验用于测定岩石的渗透性,为确定灌浆压力、浆液浓度等参数提供依据。
灌浆过程中,采用纯压式灌浆或循环式灌浆方法。纯压式灌浆是将浆液一次性压入孔内,适用于裂隙发育且渗透性较大的地层;循环式灌浆是浆液通过灌浆泵压入孔内后,多余的浆液经回浆管路返回搅拌机,该方法能有效控制浆液的浓度和灌浆压力,适用于大多数灌浆工程。灌浆压力的控制至关重要,压力过小,浆液无法充分扩散;压力过大,可能导致地层抬动或结构破坏。在灌浆过程中,需根据地质条件和灌浆情况实时调整灌浆压力。
2.2 化学灌浆技术
2.2.1 材料特性与选择
化学灌浆材料种类繁多,主要包括环氧树脂类、聚氨酯类、丙烯酰胺类等。环氧树脂类浆液具有强度高、粘结力强、耐腐蚀性好等特点,适用于混凝土结构裂缝修补和岩石基础加固;聚氨酯类浆液遇水后会发生膨胀,具有良好的防渗堵漏效果,常用于地下工程的防水堵漏;丙烯酰胺类浆液具有良好的流动性和渗透性,可用于细颗粒土的加固和防渗。
在选择化学灌浆材料时,需要综合考虑工程的具体要求、地质条件和施工环境。例如,在饮用水水源地附近的工程中,应选择无毒、无污染的化学灌浆材料;在潮湿环境下施工,需选择具有良好亲水性和固化性能的材料。
2.2.2 施工要点
化学灌浆施工前,需对施工区域进行清理,确保表面干净、干燥。对于裂缝灌浆,要先确定裂缝的走向、宽度和深度,采用合适的方法进行裂缝处理,如凿槽、钻孔等。化学灌浆通常采用低压、慢灌的方式,以保证浆液能够充分渗透到缝隙中。灌浆过程中,要严格控制浆液的注入速度和压力,避免因压力过大导致浆液外溢或结构破坏。同时,要注意化学灌浆材料的固化时间,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灌浆作业。由于部分化学灌浆材料具有毒性和刺激性,施工过程中要做好安全防护措施,如佩戴防护手套、口罩等,并妥善处理施工废弃物,防止环境污染。
2.3 黏土灌浆技术
2.3.1 材料制备
黏土灌浆材料主要由黏土、水和适量的掺和料组成。黏土的质量对灌浆效果影响较大,应选择颗粒细腻、黏性好、塑性指数高的黏土。在制备黏土浆液时,先将黏土粉碎,然后按一定比例与水混合,通过搅拌设备充分搅拌,使黏土颗粒均匀分散在水中,形成具有一定流动性和稳定性的浆液。为改善浆液的性能,可添加适量的掺和料,如水泥、膨润土等。水泥可提高浆液的强度,膨润土可增加浆液的黏性和稳定性。
2.3.2 施工应用
黏土灌浆常用于土坝坝体的防渗加固和地基的防渗处理。在施工过程中,可采用重力灌浆或压力灌浆的方式。重力灌浆是利用浆液自身的重力作用,使浆液流入缝隙中,适用于浅层、渗透性较小的地层;压力灌浆则通过灌浆泵施加压力,将浆液压入地层,适用于深层、渗透性较大的地层。在进行黏土灌浆时,要控制好灌浆压力和灌浆量,避免因压力过大导致土体隆起或裂缝扩展。同时,要注意浆液的稠度,根据地层的渗透性及时调整浆液的配合比,确保灌浆效果。
3 结论
综上所述,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灌浆施工技术凭借其独特的优势,在基础处理和防渗工程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不同类型的灌浆施工技术,如水泥灌浆、化学灌浆、黏土灌浆等,各有特点和适用范围,在实际工程中需要根据具体的地质条件、工程要求和施工环境合理选择和应用。通过严格把控灌浆施工的材料选择、施工工艺和质量控制等要点,能够有效提高灌浆施工质量,增强水利水电工程的基础稳定性和防渗性能。
参考文献
[1] 朱红波 . 水利工程中基础灌浆施工技术应用研究 [J]. 农业灾害研究 ,2025,15(02):227-229.
[2] 滕守钦 . 水利水电工程灌浆施工技术与质量管理对策探析 [J]. 中国设备工程 ,2025,(05):246-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