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急诊手外伤患者的清创处理及护理

作者

杨杰

北京燕化医院 102500

摘要:临床中,急诊手外伤患者比较常见,工作时操作机械、使用工具不当,运动中意外碰撞,生活中遭遇锐器伤等,均容易导致手外伤。为避免影响急诊手外伤患者自身的手部功能并且促进其快速恢复,需要注重急诊手外伤患者的清创处理和护理工作,这对于患者来来说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将分别阐明急诊手外伤患者的清创处理及护理要点,望对具体的清创处理和护理工作起到一定指导作用。

关键词:急诊患者;手外伤患者;清创处理;护理路径

引言:在现代社会,随着工业生产规模扩大、交通日益繁忙以及人们日常活动多样化,手外伤发生率呈上升趋势。急诊手外伤作为外科常见急症,若处理不及时或不恰当,易引发感染、功能障碍等严重后果,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清创处理作为手外伤救治的关键环节,旨在彻底清除创面污染物及失活组织,为后续修复创造良好条件,其效果直接关系到伤口愈合及手部功能恢复。同时,科学有效的护理措施在促进伤口愈合、预防并发症、提高患者康复信心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深入研究急诊手外伤患者的清创处理及护理,对于优化治疗方案、提升救治水平、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聚焦于此,旨在系统阐述相关内容,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依据。

一、急诊手外伤患者的清创处理要点

(一)创伤评估与紧急处置规范

针对急诊手外伤患者来说,手外伤初始评估至关重要,整体上遵循系统化检查流程,重点确认损伤范围与潜在风险。观察伤口形态特征,辨别切割伤、挤压伤或撕脱伤类型,记录污染程度与异物存留情况,评估血管损伤可能性。运动功能测试包括指间关节主动屈伸与对掌功能检查,判断肌腱连续性是否中断。感觉检查采用两点辨别觉与轻触觉测试,定位神经损伤节段。止血操作选择直接加压法,避免盲目使用止血带造成二次损伤。伤口摄影记录初始状态,为后续治疗提供视觉依据。评估过程在10分钟内完成[1],确保黄金救治时间的有效利用。

(二)创面清洁与组织处理原则

急诊手外伤患者的清创操作需要遵循无菌技术规范,穿戴无菌手套并使用一次性清创器械。生理盐水脉冲式冲洗伤口,冲洗压力维持在8-12psi范围,清除患者受伤部位表面污染物与细菌生物膜。在这一过程中,需要使用精细镊配合放大镜探查深层组织,逐层清除嵌入的异物与失活组织。肌腱断端修整保留腱周组织,避免过度修剪影响后期修复。如果患者存在骨外露区域,则使用湿纱布覆盖保护,预防干燥性坏死。小血管断端采用双极电凝精准止血,减少热损伤对周围健康组织的影响。清创全程注意保护皮瓣血供,保留1-2mm创缘皮肤以备缝合。操作时间控制在30分钟内,避免组织长时间暴露加重损伤。

(三)功能保护与转诊衔接管理

临时固定选择铝制夹板保持腕关节功能位,指间关节微屈15度以降低肌腱张力。创面覆盖非粘性凡士林纱布,外层用无菌敷料加压包扎,压力维持在30-40mmHg区间。抗生素使用遵循基层医疗机构指南,首选一代头孢菌素覆盖常见革兰阳性菌。破伤风预防根据免疫史规范接种,污染伤口加用破伤风免疫球蛋白。书面记录损伤特征与处置细节,拍摄创面照片随病历转交。

二、急诊手外伤患者护理工作要点

(一)接诊评估与生命体征监测

针对急诊手外伤患者的护理工作中,护理团队需要建立快速分诊机制,优先评估手外伤合并活动性出血或骨外露等危重征象。在此期间需要注重监测患者血压、心率等循环指标,识别潜在休克风险。护理过程中辅助一生观察患肢末梢颜色、温度及毛细血管充盈时间,每15分钟记录循环状态变化。检查神经功能完整性,采用轻触觉与两点辨别觉测试判断感觉神经损伤程度。评估肌腱连续性时指导患者尝试轻微屈伸动作,避免加重组织损伤。创面污染程度与致伤原因需详细记录,为破伤风预防提供依据,以上过程需在接诊10分钟内完成,同步做好急救物品准备[2]。

(二)出血控制与创面保护处理

活动性出血的手外伤患者需要选用无菌敷料加压包扎,维持30-40mmHg压力并观察止血效果。近端止血带仅用于动脉喷射性出血,明确标注使用时间并每30分钟放松1次。如果急诊手外伤患者出现离断指体情况,需要用无菌纱布包裹后置入清洁密封袋,外层冰块维持4℃低温保存。甲床损伤用凡士林纱布覆盖保护基质层,指甲板原位固定促进愈合。异物残留创面在护理期间需要避免盲目拔除,采用环形敷料固定防止二次损伤。操作全程遵循无菌原则,使用一次性换药包降低感染风险。

(三)疼痛管理与患肢制动固定

疼痛护理是急诊手外伤护理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护理工作人员在疼痛评估采用数字评分量表,动态监测镇痛效果。非阿片类药物首选口服布洛芬,重度疼痛按医嘱肌注曲马多。患肢固定选择铝制夹板维持腕关节背伸20度、掌指关节屈曲70度功能位。指间关节用纱布卷保持微屈状态,降低肌腱张力。抬高患肢高于心脏水平,促进静脉回流减轻肿胀。冷敷治疗间隔2小时进行,每次不超过20分钟,防止冻伤。制动期间定时检查固定器具松紧度,观察皮肤受压情况[3]。

(四)健康指导与转诊衔接协调

向患者明确告知观察指端血运的要点,包括颜色、温度及感觉异常的表现。指导家属掌握患肢抬高方法与制动要求,避免不当活动加重损伤。书面记录创面特征与处置过程,拍摄数码照片随转诊单交接。需专科处理的复杂损伤,在生命体征平稳后1小时内启动转诊流程。联系上级医院时重点说明神经血管损伤体征与离断指体保存情况。转运过程保持患肢固定姿势,配备急救药品应对途中病情变化。建立24小时随访机制,确认患者到达接收医院并完成治疗衔接。

结论:综上所述,急诊手外伤患者的救治需重视清创处理与护理工作。清创处理涵盖创伤评估、创面清洁与组织处理及功能保护与转诊衔接管理,通过系统评估损伤、规范清创操作、合理固定包扎等措施,为后续修复创造条件并降低二次损伤风险。护理工作则聚焦接诊评估、出血控制、疼痛管理及健康指导,通过快速分诊、有效止血、个性化镇痛及科学指导,促进伤口愈合、预防并发症并提升患者康复信心。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急诊手外伤救治体系,对于优化治疗方案、提升救治水平、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价值,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与实践。

参考文献:

[1]苏春芳,詹进应. 急诊手外伤患者清创处理方法及护理措施 [J].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5, 6 (21): 164-166.

[2]吉永娟. 急诊外伤患者清创处理方法及护理措施 [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4, 6 (06): 68-69.

[3]龚佰芬. 急诊手外伤患者的清创处理及护理 [J]. 中外医疗, 2013, 32 (31): 137-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