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歌鉴赏的意蕴探析
高天
呼和浩特市歌剧舞剧院 内蒙古 010000
诗歌是中国文学中最为古老的艺术形式,它悠久而浪漫,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中国古代的文学大家均以擅长诗歌为主。诗歌是古典文学中最为璀璨的明珠,它有着和谐的韵律、鲜明的形象、丰富而鲜明的意境[1]。诗歌虽不像小说和散文那样具有详细的背景介绍,但是即使是在精炼的语言表述中读者仍旧能够深切的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意境,能够让读者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诗歌中曼妙的意境。诗歌鉴赏是当前对古典艺术进行学习、剖析的最有效途径,在鉴赏诗歌的过程中可以陶冶情操、滋润心灵,提升自身的素质和艺术修养,并且能在鉴赏和剖析过程中把握艺术形象,了解社会生活,真切的感受到真、善、美的感染,领悟人生的真谛[2]。
一、诗歌鉴赏的着入点
(一)语言特点
诗歌是我国文学艺术的经典,其语言精练、情意境丰富,能够通过短短的篇幅反映和概括出社会生活、人生价值等,具有古典、精美的艺术形象。诗歌与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不同,诗歌没有详细的背景下介绍,人物和事件也没有非常详细的描写。大多数的诗歌之所以经典就在于它可以利用精简的文字表现出、晕染出无限的意境,利用极少的语言就可以将丰富的社会内容和背景信息表现出来。古典诗歌的语言比较精巧,与人们常用的习惯语言不通,古典诗歌在语言表述上追求的是新、巧、奇、警,利用极端的语言将信息进行表述和传达,所以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领悟是鉴赏诗歌的关键 [3]。在鉴赏诗歌的过程中最先需要深入学习和了解的就是那些看似非常简练,但是用词精辟、寓意丰富的文字。
例如,在杜甫的《石壕吏》中,有着这样的表述“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在这句诗中通过“逾”和“看”将老翁的熟练和老妇的习以为然展现的淋漓尽致,精准的用字给读者无限的意境揣摩,通过“看”字能够感受到老妇对于在这样兵荒马乱的时代的麻木,以及这个时代劳苦人民的无奈 [4]。即使是在深更半夜有人敲门老妇也只是习以为常的出门查看。而老翁的“逾”更是将这个时代的慌乱、劳动人民的无奈充分的展现出来。本应该颐享天年的岁数,还在担忧被抓走充做壮丁。这些动词用的惟妙惟肖,即使是简单的一个字却胜过大篇幅的对背景的描写,让读者能够深切的感受到诗歌主人公的无奈、心酸,也能体会到作者的痛心和批判。
(二)时代背景
古典诗歌大多是古人用来抒发情感、言明志向的,诗歌中常常包含着诗人对社会生活的感受、评价和领悟。在鉴赏诗歌的过程中能够从诗歌中看到各种社会现象以及作者表达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在鉴赏和学习过程中能够发现看待事物和生活的不同态度,进而对于辨明是非、以及得失有着更加正确的认知和态度[5]。作者在诗歌创作的时候,大多会将自己当下的心迹、情志在诗歌中表达出来。孟子曾说过,读别人的诗、看别人的书的时候,怎么能不知道作者是谁呢?由此可见了解作者的背景、所在的时代,进而通过大环境加强对作者当时的心境、情感的了解,从而提升诗歌鉴赏的有效性。
例如,在李白在写《早发白帝城》时,正是他在流放途中路过夜郎,经过白帝城的时候接到了赦免罪行的赦书。当时的李白惊喜交加,感慨万千,于是放舟东下江陵,并写了这首诗。结合诗人的背景以及当下的时代局势,很容易参悟诗中作者因为赦放而愉快雀跃的心情,但是也不难读懂始终作者淡淡的遗憾以及对所处环境的依依不舍。作者虽当下身处下放途中,但是白帝城的山高、江陵水的急,这巍峨而秀丽的美景似乎能够抚平任何的伤痛,让人一晌贪欢。但是,作者却要匆匆告别这美景,踏上归途,而这归途前路茫茫、身处时代旋涡中作者既欣喜又茫然的心情通过对这壮丽景色的描写展现的淋漓尽致。但是,如果在鉴赏诗歌的过程中没有结合作者的背景和时代,仅仅是通过诗歌的语言描述,很难深入的了解到作者内在的情感表述,只能了解到作者对两岸景色的赞美以及对自然鬼斧神工的感叹。
此外,杜甫的“三吏”、“三别”,也是充满了时代寓意,作者在写这首诗歌的时候正是安史之乱,朝堂混乱、民不聊生,诗人身处“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的时代背景中,看到了太多马革裹尸、官吏无作为的景象,这些让他痛恨官吏、痛恨这样的时代。但是为了国家的兴亡终究放下来心中的不快,以家国为重,写下了“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的句子,将作者的无奈、痛心展现的淋漓尽致。但是,如果在鉴赏诗歌过程中脱离了当时的时代背景,就很难深刻的感受到作者处于乱世,既关心国家兴亡,又同情人民疾苦、对官吏、朝廷抱有怨言的矛盾和无奈。又如,杜甫曾在安史之乱时期用“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来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以及对战火的痛恨。如果不考虑时代背景,就无法真正的了解一封小小的家书在那个战火不断、交通阻隔、音信断绝,多少家庭骨肉奋力、生离死别的时期是多么的重要和珍贵。那一封家书承载了太多的思念、担忧和转达平安的作用。只有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才能在鉴赏诗歌时真正的了解、体会到作者的情感,才能感受到战争时期人民的痛苦和绝望,才能体会到和平年代的珍贵和来之不易。
正如清朝诗人李渔曾在诗中表示,文学作品是作者的心声,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会结合自己的经历、情感、对人生的看法和态度融合在作品中[6]。读者想要真正的了解作品,读懂其中的情感,就必须了解作者的背景、探析作者的心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了解文学作品,看懂其中的道理和意境。
(三)意象
古典诗歌通过意象表达作者的情感和心意,在诗歌的创作中有很多固定的用以表达情感的象征,比如月亮常用来表达作者思念的情感,柳树常用来表达离愁,落花是伤感,菊花是高洁、清雅。因此,在鉴赏诗歌的过程中加强对各种意境的了解和学习,也能在鉴赏诗歌的过程中更加感受和了解到作者的情感的诗歌的意蕴。
首先,送别地意象。很多古典诗歌都有对送别、离别等依依不舍之情的描写,这类情感大多利用杨柳、长亭、酒、水和芳草等意象进行表达。在古代有着柳树常常被用来表达留念和不舍的离别之情。因为,“柳”具有“留”的谐音,“丝”有“思”的谐音,所以柳枝的寓意常用在送别诗歌中,而古人也常常在送别时以折柳相赠,以表依依惜别之情。
例如,在《采薇》中有着这样的描写,“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充分的利用柳树表达了战士对故乡的思念,留恋,以及对时间匆匆而过的时间以及物是人非的感叹和无奈。
柳永在诗中用杨柳岸、小风残月将离别伤怀之情展现的淋漓尽致。李贺的《致酒行》中利用“主父西游困不归,家人折断门前柳”来表示对亲人的思念和牵挂。柳树这一意象在众多诗歌中都有体现,通过柳树将离别的不舍、久别的思念充分的表达出来。在鉴赏古典诗歌的时候可以通过对常用意象的了解和学习更好的感受和理解作者在诗中的情感表达,进而鉴赏的更加充分、全面。
其次,思乡的意象。古典诗歌情感丰富,大多数的诗歌都充满了各种情感表达。其中,思乡之情的表达尤其多,所以这类情感表达也有着常用的意象。作者大多会通过利用月亮、鸿雁、芳草等食物作为表达思乡之情的意象。
例如,很多古典诗歌中月亮都是思乡的表达,作者通过对月亮的阴晴月缺或者是望月、赏月等行为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利用月亮寄托乡愁。像“千里共婵娟”就是通过与亲人共赏一轮明月来表达对千里之外的亲人的思念。李白的《静夜思》中也通过“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来表达对亲人和家乡的思念。作者在秋日的夜晚,一个人孤单的坐在屋子中,看到银白的亮光照射在床头,抬头看见一轮皓月高悬在窗前的天空中,望着月亮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将作者漂泊在外的孤寂和望月思亲的悲凉体现的淋漓尽致。大唐后主李煜曾在诗中这样描写“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利用月亮将自己被囚困异国的悲凉和愁苦充分的表现出来。还有张九龄的“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等,都通过明月寄托情感,将思乡、思念展现的淋漓尽致。
除了月亮之外,大雁也是寄托思乡之情的重要意象。李白的“鸿雁向西北,因书报天涯”;王湾的“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刘禹锡的“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这些诗歌都是通过借助雁群传达出浓厚的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
除了表达思乡和离别的意象之外,还有很多常用的意象来表达作者的情感。例如,利用梧桐、酒等表达作者的愁苦之情。白居易的《长恨歌》中一句“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将多少心酸、无奈和愁苦表现的淋漓尽致;李后主的“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又将亡国后的心酸和悲凉充分的展现出来。除此之外,利用比翼鸟、红豆等意象表达爱情。例如,“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将作者对爱情的向往忠贞充分的表达出来。
意象具有丰富性、暗示性和特定性,这些意象不仅给古典诗歌增加了无尽的意象美,使诗歌更添画面感,而且意象的使用使诗歌更加具有温度,更加容易理解和共鸣。
二、古典诗歌意蕴鉴赏的方法策略
古典诗歌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明珠,集结了古人的智慧和对人生的感悟,是我国艺术文化中的瑰宝。以此,对古典诗歌的鉴赏、分析和理解对于后人学习、感悟生活、了解社会生活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意蕴是诗歌鉴赏和解读的重要基础。在鉴赏诗歌的过程中必须要在语言理解的基础上,探索诗歌意蕴的层次,进而感受诗歌的整体美感。
首先,在语言上寻找意象性。具有意象性的语言是充满形象性和象征性的语言表述,是诗歌表达情感、提现意蕴的载体。在鉴赏古典诗歌的过程中首先就需要将这些具有意象性的词语找出来,像梅花、菊花、月亮、大雁等是常见的意象性语言,在看到这类词语时就可以大致的了解到作者在诗歌中表达的情感走向。作者大多会借助这类意象性语言将自己内心的情感、心境展现出来,寄托自己的心情。所以找到这些关键性的词句后,在了解作者的主体情感后再从词语的意义层面进行解读和鉴赏,就可以更加充分、全面的了解到诗歌的具体涵义和情感表达。
其次,将诗歌中的多个意象进行联系,领悟诗歌的主体意蕴。在很多古典诗歌中,并不是只有一个意象词,作者大多会通过多个意象词构建一副完整的画面。这样在鉴赏诗歌的过程中,如果仅局限于一个意象就会破坏这副画的整体性,影响到诗歌的审美和寓意。所以,在鉴赏诗歌的过程中需要将这些意象串联起来,构成一副完整、丰富的画面,进而感受营造的氛围,感受作者内心的完整情感,领悟诗歌的意蕴。例如,在杜甫的《登高》中,有着风、天、猿、渚、沙、鸟、落木、江等众多意象词,每一个词都是画面一角的勾勒,将这些意象词联系起来,就是一副暮秋凄清的画面,衬托出杜甫心中的凄凉和悲伤。
古典诗歌语言精练、意蕴丰富,情感表达充沛,是我国古代文人的智慧和才学的结晶,是文学艺术上的瑰宝。对古典诗歌的鉴赏和解读能够从中学到正确的价值观,了解到社会生活的更多方面,教会人如何正确的对待生活、对待琐碎的事物。在诗歌鉴赏中可以从古人的语言表述中感受到流淌的情感,体验到古人对待生活的态度,进而领略到属于古典诗歌的魅力和审美。意象、语言和时代背景是鉴赏诗歌的重要因素,在鉴赏诗歌过程中通过对精练语言的学习和延伸、对作者所处时代背景、作者的身世的了解以及诗歌词句中各种意象的串联能够充分的勾画出作品的原貌和其中蕴含的古典美,达到鉴赏和解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徐福义 . 中国古典文学梧桐意象之“愁”[J].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2011(9):95-97.
[2] 谭哲 . 关于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思考与探讨 [J]. 软件 ( 教育现代化 )(电子版).2016(3):414.
[3] 张 宏 武 , 杨 丽 彬 . 解 读 意 象—— 古 典 诗 歌 鉴 赏 的 突 破 口 [J]. 科 技 视界 ,2017(6):212,168.
[4] 邓国栋 . 从概念整合理论解读中国古典诗词 [J].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82-85.
[5] 柳东林 . 从松尾芭蕉的俳句到庞德意象诗歌的生命意识 [J]. 日本学论坛 ,2007(2):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