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大学生思政教育对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探讨

作者

殷姣姣

安阳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河南安阳 455000

摘要: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的结晶,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哲学、道德、艺术等多方面的内容。作为一个国家的精神支撑,传统文化不仅塑造了民族的性格和价值观,也在当今社会中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深厚的思想基础。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思想政治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不仅有助于提升其文化素养,更能够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本文将探讨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当前教育现状及相应的实施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思政教育;优秀传统文化;传承

作为国家未来的栋梁,大学生不仅肩负着实现个人价值的使命,更承载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传统文化的传承重任。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历史的积淀,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党和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旨在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为弘扬传统文化建立了制度保障。因此,大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各大高校应积极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通过思政教育增强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理解。

1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意义

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的思政教育,有助于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思想,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精神,以及“精忠报国”的岳飞理念。这些文化元素不仅传递了对国家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还塑造了大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使他们在个人发展与国家利益之间找到平衡。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大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与文化,从而增强对祖国的认同感。思政课程中融入传统文化的经典案例与故事,可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从而自觉肩负起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1]。

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传统文化强调的“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规范,可以帮助大学生在面对复杂的社会现实时,做出理性的判断与选择。此外,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也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共生,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指导。在思政教育中,通过对孔子、老子等传统文化思想家的哲学思想进行深入探讨,能够引导大学生反思自身的行为与价值追求,鼓励他们追求真善美,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与人文素养[2]。这种思想的引导,不仅有助于个人成长,也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奠定了基础。

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政教育,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深厚的伦理道德观念,如孝道、忠诚、诚信等,这些都是现代社会所倡导的重要价值。在思政教育中,通过对这些传统美德的学习与实践,大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践行道德规范,从而在日常生活中展现良好的道德品质。此外,传统文化的学习还可以促进大学生对社会责任的认知与承担[3]。通过参与传统文化的活动,如书法、国画、诗词吟诵等,学生不仅能够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还能够在实践中感受到文化的魅力与价值,从而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分析

2.1强化课堂教育的主要作用

课堂教育作为大学生接受知识的重要途径,应注重课程内容的丰富性与针对性。首先,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设相关课程是关键。可以设置必修课程,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概论》,以及选修课程,如《儒家思想与现代社会》《道家哲学与生态文明》等。这些课程不仅要传授文化知识,还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符合不同专业背景和兴趣的课程模块,使其更具吸引力和实用性[4]。其次,在课堂教学中融入生动案例和实践活动,能够提高学生的参与感和认同感。例如,通过分析历史人物的事迹、经典文献的解读,或者组织文化体验活动(如书法、国画、茶道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深度。

为了提升课堂教育的效果,创新授课模式显得尤为重要。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往往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可以尝试采用讨论式、案例式、项目式等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例如,在讨论式课堂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某一传统文化主题进行深入讨论,鼓励他们发表个人见解,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此外,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也是必须的。教学计划应明确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评价标准,确保每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能有所收获[5]。同时,定期评估课程效果,根据学生反馈不断调整和优化教学内容与方式,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需求。为了增强课程的专业性与实践性,大学应积极利用外部资源,邀请相关文化古迹、博物馆等历史文化浓厚场所的工作人员参与课堂教学。同时,定期组织教师培训,提高教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讲解能力。这种跨界合作,不仅能丰富课堂内容,还能为学生提供更为直观的学习体验。例如,可以安排学生参观博物馆或文化遗址,结合课堂学习进行实践考察,让学生在真实的文化场景中感受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此外,邀请文化专家举办讲座、研讨会,为学生提供与文化精英面对面的机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与讨论课程,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思辨能力。高校应定期举办相关的学术研讨会,鼓励学生参与论文写作、课题研究等,增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6]。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担任引导者的角色,帮助学生挖掘文化的深层内涵,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2.2加强传统文化教育载体建设

随着科技的发展,互联网已成为学习和交流的重要平台,对大学生的影响尤为显著。为了更好地传播优秀传统文化,首先需要充分利用这一工具,建立和完善相关网络教育平台。高校可以依托现代技术,开发一系列关于传统文化的在线课程。这些课程可以涵盖诗词、书法、国画、民俗等方面,结合视频、音频和互动形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利用大数据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和优化课程内容,使其更加贴合学生的需求。在积极推广传统文化的同时,必须注意网络环境的安全与健康[7]。学校应加强对网络平台的管理,确保传播内容的真实性和积极性。通过设置网络文化监督机制,鼓励学生抵制不良信息的影响,维护良好的网络氛围。除了课程之外,高校还可以通过海报、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方式进行宣传。这些平台可以定期发布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如传统节日的由来、经典文化作品的赏析等,以吸引更多学生关注和学习传统文化。

校园社团是大学生课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通过社团活动,可以有效地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各类社团可以组织传统文化主题的活动,如书法比赛、诗词朗诵会、民间艺术展览等。这些活动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参与感,还能在实践中让他们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例如,在春节期间,可以举办“迎春文化节”,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了解传统习俗。通过征文比赛、辩论赛等形式,鼓励学生围绕优秀传统文化进行讨论和创作。这种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增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2.3深入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践活动

通过实地参观传统文化遗址,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魅力,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这种亲身体验能够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深入思考,从而更加珍视和传承这些文化精髓。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仅限于理论学习,更强调实践与体验。通过参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实践活动,如书法、国画、民乐演奏等,学生能够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创造力和审美能力,从而实现全面素质的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的伦理道德观念,如“仁义礼智信”,对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8]。通过参与传统文化活动,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这些道德教育,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

高校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参观历史文化名城、博物馆、纪念馆等,通过专业讲解员的引导,使学生深入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历史背景及其深远影响。例如,组织学生参观故宫、长城等国家级文化遗址,让他们在游览过程中感受传统文化的灿烂与辉煌。在课程设置上,增加传统文化相关的选修课程,如书法、茶艺、国乐等,邀请专业教师进行授课,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此外,可以结合现代科技,利用虚拟现实技术等新兴手段,创造沉浸式的学习体验。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径。大学教师应主动承担起这一责任,通过自身的学习与实践,积极引导学生走进传统文化的世界。只有在这样的共同努力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真正扎根于大学生的心中,成为他们价值观和人生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文化支撑。

参考文献:

[1] 张彩玲. 大学生思政教育对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促进[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4(6):后插9-后插10.

[2] 汤丽娟,李晓.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对策分析[J]. 中国军转民,2023(18):128-130.

[3] 蔡向阳,郑柏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特征及其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时代价值[J].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24(6):73-75.

[4] 刘存斌,张淑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新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路径探究[J]. 畅谈,2023(15):160-162.

[5] 徐贵玲.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探析[J]. 艺术科技,2022,35(8):48-50.

[6] 耿婷婷. 传统文化对加强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价值及实践[J].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6(6):143-147.

[7] 童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路径研究[J]. 知识经济,2023,641(13):165-167.

[8] 邓松林. 优秀传统文化对加强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价值及实践[J]. 长江丛刊,2023(14):215-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