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初中数学教学中启发式教学法的应用与实践

作者

江国兴

福建省泰宁县第四中学  354400

一、引言

初中阶段是学生数学认知从具象向抽象过渡的关键时期,数学学科的逻辑性与抽象性易使学生产生学习障碍。北师大版初中数学教材注重知识的生成过程与生活关联,设置 “想一想”“做一做”“议一议” 等探究性栏目,为教学创新提供了载体 [2]。然而,传统教学中部分教师仍以 “讲授式” 为主,忽视教材探究性设计,导致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数学思维与自主学习能力难以发展。

启发式教学法强调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探索,通过问题设计、情境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知识自主构建 [1]。这种教学方法与北师大版教材的编写理念深度契合,能够充分激活教材资源,解决当前教学中 “重知识灌输、轻思维培养” 的问题,对落实新课标要求、提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二、启发式教学法在北师大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2.1 助力学生深化知识理解,激发学习兴趣

传统教学中,教师对北师大版教材的使用常停留在 “知识点讲解 + 习题训练” 层面,学生难以理解知识的本质与应用价值。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挖掘教材情境资源,将抽象知识转化为可探索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构建知识。例如,在七年级上册 “有理数的加法” 教学中,北师大版教材以 “足球比赛得分” 为情境引入内容,教师可据此设计启发问题:“红队先赢 2 球,再输3 球,最终得分如何计算?你能结合生活经验总结有理数加法的规则吗?”[2] 这种教学方式让学生从 “被动听” 转为 “主动想”,不仅能深化对有理数加法法则的理解,还能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消除对数学的畏难情绪,激发学习兴趣。

同时,启发式教学注重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如在 “全等三角形判定” 教学中,教师可结合北师大版教材的探究活动,组织学生分组验证“SSS”“SAS”“ASA” 等判定条件,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与讨论中发现规律,培养问题解决能力与团队合作意识 [1]。

2.2 推动教师优化教学能力,实现专业成长

启发式教学对教师的教材解读能力、课堂引导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需深入分析北师大版教材的知识结构与探究线索,将教材内容转化为层层递进的启发环节,而非简单照搬教材内容。例如,在八年级下册 “平行四边形的判定” 教学中,教材先给出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再通过 “议一议” 引导学生思考其他判定方法。教师需设计问题链:“若已知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能否判定该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如何通过全等三角形证明你的猜想?” 这一过程要求教师精准把握教材逻辑,结合学生学情调整问题难度,推动教师从 “教材使用者”向 “教材开发者” 转变。

三、启发式教学法在北师大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3.1 依托教材情境,创设启发性问题链

北师大版教材的显著特点是 “情境化”,教师可围绕教材中的生活情境、数学史情境设计问题链,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思考。在七年级下册 “轴对称现象”教学中,教材展示枫叶、蝴蝶、建筑等轴对称图形,教师可设计递进式问题:“1.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特征?2. 你能在生活中找到其他轴对称图形吗?3. 将轴对称图形沿对称轴折叠,折痕两侧的部分有什么关系?” 通过问题引导,学生从 “观察现象” 到 “总结特征” 再到 “理解性质”,自主构建轴对称概念,符合认知规律。

同时,教师可结合教材 “读一读” 栏目拓展启发维度,如在 “轴对称现象”教学中,引入教材中 “轴对称与剪纸艺术” 的内容,让学生通过剪纸操作验证轴对称性质,将抽象知识具象化,提升学习参与度。

3.2 结合教材探究线索,培养数学思维与解题技巧

北师大版教材在知识点讲解中常融入探究性问题,教师可围绕这些问题设计启发环节,引导学生掌握数学思维方法。例如,在八年级上册 “一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教学中,教材通过 “画一次函数 y=2x+1 的图像” 引导学生探究性质,教师可设计启发步骤:“1. 画函数图像需要经历哪些步骤?2. 当 x 增大时,y 的值如何变化? 3. 对比 y=2x+1 与 y=2x 的图像,它们的位置关系有何不同?原因是什么?”[2] 让学生在画图与分析中自主归纳 “k 决定函数增减性、b 决定图像与 Δy 轴交点” 的性质,培养逻辑推理能力。

四、启发式教学法在北师大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效果反馈

4.1 学生学习效果显著提升

某初中以北师大版教材为载体,选取初二年级 1 个班级(45 人)实施启发式教学一学期,对比实验前后数据发现:学生数学平均分从 72 分提升至 85 分,及格率从 73% 提升至 91% ;“数学思维测试”(侧重逻辑推理、创新思维)优秀率从 18% 提升至 38%[2]

从学生反馈来看, 82% 的学生表示 “能主动思考教材中的探究问题,不再依赖教师讲解”, 76% 的学生认为 “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更紧密,学习兴趣明显提高”[1]。例如,在 “统计与概率” 单元学习后,学生能自主参考教材方法,设计 “班级同学兴趣爱好调查” 方案,完成数据收集、整理与分析,知识应用能力显著提升。

4.2 教师教学理念与能力优化

参与实践的教师反馈,启发式教学虽初期需投入更多时间设计教学方案,但学生的积极变化让 “付出有价值”。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问积极性明显提高,如在 “勾股定理” 教学中,学生主动提出 “如何用拼图法证明勾股定理”,创造性思维得到展现。同时,教师的教材解读能力与课堂引导能力显著提升,能更精准把握北师大版教材的探究线索,灵活应对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教学理念从 “关注知识点传授” 转向 “关注学生思维发展”。

结论与展望

启发式教学法与北师大版初中数学教材的编写理念高度契合,其应用能充分激活教材的探究性与情境性资源,不仅帮助学生深化知识理解、培养数学思维与自主学习能力,还能推动教师专业成长、完善教学评价体系,是落实新课标要求、提升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有效路径。

未来,在北师大版初中数学教学中,可进一步深化启发式教学法的应用:一是结合信息技术,如利用几何画板、数学模拟软件,为 “立体图形的展开与折叠”“函数图像变换” 等抽象知识点创设直观启发情境;二是加强跨学科融合,依托教材中 “数学与科学”“数学与艺术” 的关联内容,设计跨学科探究项目;三是完善评价体系,引入学生成长档案袋,记录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思维成果与进步,实现更全面的过程性评价。相信通过持续实践与优化,启发式教学法将为北师大版初中数学教育改革提供更强支撑,助力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孝存 . 启发式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与效果评价 [J]. 数理化解题研究,2024 (29):53-55.

[2] 周瑞 . 浅谈启发式教学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C]//2024 年第四届教育创新与经验交流研讨会论文集 ., 2024: 439-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