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数智化转型背景下高校辅导员素养发展路径研究

作者

李晓钰 单保香

济南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 济南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一、引言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 年)》强调,“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以教育数字化开辟发展新赛道、塑造发展新优势”[1]。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其数智化发展势在必行,辅导员队伍作为高校教学队伍、科研队伍、管理队伍之外的“第四支队伍”[2],在数智化转型背景下掌握并熟练运用数智技术对其顺利开展学生思想工作、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助力学生成为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聚焦高校辅导员数智素养提升,从重塑育人理念、搭建培训体系、优化评价机制、促进协同育人等维度探索有效的数智化转型路径,助力辅导员队伍专业化、专家化发展。

二、数智素养存在的现实短板

(一)数智育人理念滞后,认知与实践脱节

当前辅导员队伍面对数智技术的快速发展存在育人理念滞后、实际操作水平有待提升的现实短板。具体表现为部分辅导员将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视为电子化工具,忽略了数智技术在开展学生思政教育,构建全方位教育模式的有效性。同时,在日常学生数据处理过程中,缺乏数据分析能力基础的辅导员在学习数据分析技能时存在畏难心理和回避行为,经验型辅导员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技术适应障碍。除此之外,辅导员队伍在接受完相关数智技培训后缺乏相应的实践机会,技术应用呈碎片化,难以形成可持续的能力提升机制。

(二)培训体系缺乏完善,梯度链条待建立

在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加速,相关培训高密度、连续涌现的情境下,辅导员队伍面临培训体系“零散化”的现实困境。一方面,技术应用培训与思政教育、大学生实务工作相割裂,多聚焦办公软件操作等单点技能,忽视能力矩阵的系统构建,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字工具教学与思政工作能力培养脱节。另一方面,阶段性专题培训缺乏纵向衔接,未形成“基础技能 - 专业应用 - 创新实践”的梯度培养链条,且多停留在理论讲授,缺乏真实场景演练。在实际培训过程中,未明显区分新入职、骨干、专家型辅导员需求,导致培训同质化,优质数字化资源利用率低下。

(三)系统评价机制缺位,素养发展无闭环

针对数智素养的系统评价机制有助于帮助辅导员发现其数智素养短板,然而当前评价机制缺位。首先,评价指标模糊化。现有数智素养考核多侧重考察培训参与率,对辅导员数字工具应用深度、数据驱动决策能力等核心素养的评估严重不足,缺乏有效的量化指标。其次,评价主体单一化。多以行政部门单向考核为主,忽视学生反馈、同行评议等多元维度,难以全面反映素养提升实效。最后,评价反馈断层化,考核结果未形成与培训体系的联动机制,未建立“评估 - 诊断 - 改进”的动态优化路径,未针对个体短板设计个性化提升方案,导致素养发展停留在自发状态,无法形成持续迭代的闭环生态。

(四)协同生态尚未成形,数据呈孤岛林立

学生的成长成才需要全员的育人合力,同样,辅导员数智素养的有效提升需要构建数据协同系统。目前学生数据仍存在数据孤岛林立现象。在数据化系统方面,学生管理、心理辅导、思政教育等领域的数字化系统各自独立,数据接口不互通,导致辅导员难以形成学生成长的完整画像。在数据标准方面,不同部门的数据采集标准、格式规范存在差异,降低了数字化决策的准确性。在数据协同方面,跨部门的数据共享机制尚未建立,部门间存在数据壁垒,缺乏基于数据的联动响应机制,难以实现对学生问题的精准干预,阻碍数字化协同育人生态的形成。

三、数智素养发展的提升路径

(一)革新数智育人理念,推动认知与实践融合

聚焦“数智赋能”育人理念,以政策解读、案例教学等多元方式为切入点,引导辅导员深刻领会数智技术对思政教育的重构价值,从根本上破除“技术恐惧症”。针对辅导员设计分层引导方案打造“数智素养入门计划”、“技术应用与经验融合”工作坊等,推动辅导员工作从“行政电子化”向“育人智能化”转变,给予实践机会,建立“理念认知- 技能培训- 实践应用”的闭环培养模式,解决认知与实践脱节问题,为辅导员队伍的数智化转型提供坚实支撑。

(二)构建系统培训体系,梯度链条促能力提升

搭建完备的数智技术培训体系是实现辅导员队伍数智素养提升的加速器,构建“基础 - 专业 - 创新”三级培训体系,基础层聚焦数据采集、智能工具操作等核心技能,专业层强化数据建模、网络思政设计等应用能力,创新层培养智能决策、教育模式创新等高阶素养。按新入职、骨干、专家型辅导员分层设置课程,增加真实场景演练模块,如模拟运用大数据分析学生思想动态,促进技术培训与思政业务深度融合,有针对性为辅导员队伍数智技术提升助力。

(三)完善评价激励机制,形成数智素养发展闭环

建立科学的量化评价指标体系,将数字工具应用深度、数据驱动决策成效等核心素养纳入考核,打破传统以培训参与率为主的单一评价指标。构建多元评价主体,整合行政部门考核、学生满意度调查、同行评议等维度评价方式,全方位、多视角地评估辅导员的数智素养与工作绩效。最后,建立“评价- 诊断- 改进”联动机制,依据评估结果为辅导员定制个性化提升方案,推动辅导员队伍在数智化转型中不断进阶,更好服务学生成长需求。

(四)汇聚协同育人合力,打通各方数据壁垒

推进跨领域系统互联互通,统一学籍、心理、思政等系统的数据接口标准,建立全校统一的学生数据共享平台,实现数据实时共享与动态更新。规范数据采集标准与格式,确保不同部门数据的一致性与可比性,从源头保障数据质量。建立跨部门协同机制,明确数据共享权责与流程,推动思政教育数据与学业预警、心理健康等数据的联动应用,形成基于数据的精准干预体系。通过这一系列举措,构建“全员参与、数据互通、协同高效”的数智育人生态,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四、结语

高校辅导员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力量,其数智素养升级关乎育人质量的深度提升。本研究立足辅导员数智素养的提升,从理念革新、体系构建、机制优化、协同育人四个维度探索辅导员数智素养发展的有效路径。在实际工作中,唯有强化“数智赋能”意识,搭建系统化培训体系,完善评价激励机制,打破数据壁垒与部门隔阂,才能推动辅导员从“经验型”向“数智型”转变,为高校打造专业化、专家化辅导员队伍提供可行方案,助力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数智育人格局,使数智技术真正服务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坚实支撑。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 年)》[N]. 人民日报 ,2025- 01- 20.

[2] 任友群 . 以教育家精神引领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 [J].中国高等教育 ,2025,(Z1):62- 65.

作者简介:李晓钰(1996-),硕士研究生,助教,专职辅导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单保香(1994-),硕士研究生,助教,专职辅导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